《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以前我們看到“瘟疫”兩個字,不管是歷史書上還是影視作品中都是一帶而過,總覺得那都是古代的事情,離我們現在這樣的文明社會很遠,不會有什麼特別的感受。現在,當我們身處疫情中,才能深切理解“瘟疫”這個兩個字的全部含義。

因為疫情在家裡無事可做,又看了一遍《大明劫》這部電影,感觸頗深。


《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大明王朝氣數已盡

崇禎是一個非常勤政的皇帝,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穿的衣服都帶補丁,為了保持皇帝的威嚴,坐在龍椅上都要想辦法遮住補丁,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作為皇帝,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勤政的皇帝,明朝還是滅亡了。


《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崇禎不可謂不努力,但是依然擋不住明朝滅亡的大勢所趨

臨死前,崇禎留下了非常著名的 一句話,“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翻譯成白話就是:諸臣皆可殺。

崇禎的這句話道破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當然首因是以為內身邊大臣誤導,但是明朝末年的瘟疫或許是壓死大明王朝這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崇禎十三年,最早出現鼠疫的是山西,之後,這場瘟疫一路傳播到了京城。


《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千里無雞鳴,萬里無人煙

在當時的社會和醫療條件下,這場鼠疫的致死率達到百分之六十。京城每天死人上萬,以至於城門口都被運出去的棺材和屍體堵塞,街道上連玩耍的小孩子都沒有了。李自成打下京城,只用了兩天(大量將士染上鼠疫,戰鬥力不行)。佔領這所“死城”後,李自成的軍隊裡也有人染上鼠疫,42天后李自成率軍隊棄城離開。再之後,李自成與清軍打戰,潰不成軍。

當時也出現了國士無雙的名醫---吳又可。


《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劇中馮遠征飾演的名醫吳又可

經過他的研究,發現瘟疫病毒並非是入侵肌膚而感,而是通過口鼻呼吸傳染,因此他根據不同程度的病情進行隔離治療,對症下藥。但是面對瘟疫,任何人都會忐忑,也會害怕死亡,吳又可希望去更多的救治病患,但是明朝已經容不下他了。。。。


《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知道切斷傳播途徑,在當時是不得了的醫學發現

1642年底吳又可寫出傳世之作《瘟疫論》,1644年明滅亡。

明末大鼠疫的發生,直接造成了明朝華北和江南人口銳減,稅銀和糧食收入銳減,軍隊非戰鬥損失巨大,人民體質虛弱,讓僅有10萬披甲的滿清就征服了中國關內地區。

唐太宗李世民說過:以史為鏡,可知興衰。

結合當下全國抗擊疫情的大環境,不由得讓我想起一首詩:


《大明劫》——大明王朝滅亡的另一種解釋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