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難道不也是種學習?

犯錯,難道不也是種學習?

疫情沒過,孩子天天關在家裡上《空中課堂。這種情況下,老師佈置的作業花樣特別多,尤其是一些特色作業,諸如做不倒翁、燈籠、沙漏……等等,全靠孩子自己動手做出來難度不小,這些作業常常需要家長輔導孩子完成,有時嫌麻煩乾脆就爹媽一手包辦,筆者就是這樣。

這天的語文作業有一道題是“描述米糕的勞動過程”,需要發錄音到班級學習群裡。這道題需要孩子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歸納、總結。

孩子面對此類問題還是發矇。恰好這個時候筆者要出門買東西,回來路上就接了孩子幾個電話。

“爸爸,我在草稿紙上寫好再發錄音行嗎?”

“爸爸,我需要講農民種稻那一段嗎?”

“爸爸,我講太短了是不是不好呢?”

……

聽著聽著筆者開始擔心起來,感覺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似乎習慣了拄著一根心理上的柺杖,離開柺杖就不敢走路了,一定是自己在學習輔導方式上出了問題。

筆者回想起自己的學習生涯,當年自己爹媽沒文化,所有作業只能靠自己完成。時代不同了,目前所有的小學都是要求家長輔導孩子作業、檢查後簽字,這是社會環境的造成的,我們很難獨立於其外。但是隨著作業完成質量的提高,卻一不小心讓孩子產生依賴情緒,這也是個潛在的危險。

回到家發現孩子果然一點都沒動,就等著老爹來幫忙。於是筆者決定做一個小小的嘗試。

“這道題你試著靠自己做出來可以嗎?”

“可是,要是做得不好這麼辦?”

“只要你勇敢地去試一試,就算做得不好爸爸也為你點贊!再說,如果老師要求修改爸爸還是會輔導你的!”孩子硬著頭皮按照自己的想法錄好音,筆者鼓勵兩句,就直接把作業發到了群裡。

老師很快回復:寫得太簡單,希望把內容寫豐富點。這下孩子就來了情緒:“你看看,這下我又得改作業了!”

“爸爸還是為你點贊!至少這次你是獨立完成的,有什麼不夠好的我們改正就是!”

改正的過程中孩子多次想直接問答案,筆者還是堅持讓他自己思考,因為這些問題對他不算難,只是有點舉棋不定。這個過程耗費的時間比平時長很多,但孩子真的能夠靠自己做好,而且完成後比平時顯得更開心,這種嘗試還是比較值得的。

忽然想到自閉症干預的事。其實要提高自閉症孩子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樣也少不了在適度的犯錯中得到有效的鍛鍊。有不少家長常常容不得孩子的一點小錯誤,比如孩子暫時發音不準、沒有正確地按照指令做完成某項任務等等,立即心急火燎地第一時間糾正,生怕孩子一輩子做不到“正確的”。

殊不知,這樣一來孩子的學習機會就被剝奪了,思考空間也沒了,而且信心很容易受到打擊,最後只剩下死記硬背“正確的答案”。

小C當年剛出語言時發音也不準,他把肉肉說成“où!où!”,把尿尿說成“noù!noù!”,把“親一口!”說成“狗!”,後來還經常亂用詞語,比如想獨食眼前的水果就說“我要自食其果!”。對於這些“錯誤”,我們從來沒想過去糾正它,反而借題發揮和孩子開玩笑。事實證明這樣做事正確的——孩子的思維能力發展得相當好。

處理這個問題的難點在於分寸的把握:什麼樣的錯誤需要糾正?什麼樣的錯誤不必糾正?

另外就是輔助的問題,輔導作業其實就是ABA的輔助。輔助過度會導致依賴情緒,缺乏輔助或過早撤銷會打擊孩子的信心,只能不斷調整優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