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相机的一声“咔嚓”,开启了一次影响中国电影的巨大变革。此时的张艺谋年纪尚轻,名不见经传,相比于陈凯歌已经步入了他的导演生涯,张艺谋尚是一个经验不多的摄影师傅。照片中的他们正在在拍摄《黄土地》,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年,不仅仅让张艺谋获得诸多摄影大奖,也让陈凯歌在国际影坛上初露头角。不过,二人在这部片子之后分道扬镳。可见,当时张艺谋的野心并不止于一个小小摄影师,更不愿意做陈凯歌的一个小跟班。

1986年张艺谋放下摄影机摇身一变成了演员,主演了吴天明导演的《老井》。这部电影让张艺谋不仅捧得了当年尚处分立的金鸡、百花两项影帝,更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认可,成为了中国第一位A类国际电影节影帝。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回顾张艺谋从北影毕业的四年间,可以说是一帆风顺,做摄影师凭借一部《黄土地》进入到中国一线摄影师行列,做演员他成为了全国第一位国际影帝。对于一个电影从业者来说,这两个身份的每一次成功都足以让一个人驻足不前,凭借着种种认可,安于现状,吃香喝辣。可是,张艺谋并不满足于此,在获得多项影帝的一年后,导演了他的处女作《红高粱》。这回张艺谋带给中国电影的又是一声惊雷。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张艺谋的电影生涯,我想应该是“突破”二字。他从摄影师突破成了演员,他从演员突破成了导演,他从文艺片突破到商业片。用他的话说,“希望语不惊人死不休,总希望有创新,希望在方方面面都能表现出独特性。”他所有的作品都在对当下电影进行改造和创新,他说“就是要极端,不留后路,色彩、画面,包括音乐。”如果说“突破”是他对电影创作的基本要求,那么“极端”便是他实践电影理想的实践标准。

极致才能石破天惊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步入改革开放,万业百废待兴。大家都在关注文化,摸索文化,电影也不例外。那时的人们思想尚未解放,处于脱离保守的一个临界点,用张艺谋的话说,“那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隐忍,在隐忍中反思过去历史、民族未来,与此同时,大家渴望时代能够进步,强烈地需要一种文化元素能够使得大家一扫历史尘埃,绽放光彩。忽如其来的解放让许多人感觉既压抑又兴奋,其中也不乏有些难以说清的忧心忡忡。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今天去看那个时代下诞生的《红高粱》,满屏的中国红,放浪的唢呐声——着色大胆、配乐恢弘,再加上膀大腰圆的西北粗汉和热情奔放的糙女人,这些对于那个时代下的中国人来说,不失为一针兴奋剂。《红高粱》为步入新时代的国人寻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一切都来自于张艺谋对电影的极致要求,这份初心也贯穿了他未来的电影生涯。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红高粱》中最具代表性的突破就是电影中的唢呐。当年,赵季平虽然为许多影视作品配乐,经验丰富,但其音乐理念仍旧止步于固有模式之下,遇到张艺谋是他配乐生涯中的一大转折。《红高粱》不仅仅让张艺谋作为导演平地一声雷,也让赵季平转身迈入配乐大师的行列。电影中的唢呐本来赵季平是用一把的,张艺谋听到后觉着很不过瘾,问他能不能多几把唢呐放一块吹,但赵季平立刻否决。在赵季平之前的配乐经验中,多唢呐放在一块儿会吵得不行。赵季平的经验在张艺谋这里是行不通的。张艺谋让赵季平把唢呐一把一把地加,直加到四十把唢呐齐吹方才作罢。这对于赵季平来说不可思议,听到最终刺耳的唢呐声,着实吓了一跳。历史证明了张艺谋是对的,电影中的唢呐配乐今天仍旧被许多人延用着。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张艺谋骨子里对极端的艺术要求在其他电影中同样有所体现。《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本来是南方院落,结果张艺谋为了极致,硬生生改到了山西乔家大院中去。镜头按照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透视法去拍;院落中不需要有太多的人,太太领着丫环足矣;每天都要有点灯、封灯的仪式。张艺谋把“规矩”二字做到了极致,拍摄时连侯孝贤看了摇头否定,说要是他绝对不会这么拍。可事实证明,张艺谋是对的,这部电影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提名,也获得了如银狮奖等诸多大奖。

在后来的电影中,他不断地用极致的导演手法创新和突破,比如《英雄》中他让理发店给一百匹马焗黑油,《影》中他把布景做到了极简等等。张艺谋一直走在中国电影的最前端,他的极致不仅仅让中国电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也给他身后的那些导演们下着指导棋。在2008年的奥运会之后,张艺谋被大家称为国师,这个称号虽然不乏调侃,但若称张艺谋为“影师”应该是大家所认可的。

不局限才有真突破

张艺谋的极端化不仅仅是对电影本身的创新,也是对中国电影种类的版图扩展。在中国许多导演可能会被附上标签,比如宁浩是商业片导演,贾樟柯是文艺片导演,可对于张艺谋来说,将他局限于某一种类电影实在是对他艺术构想的极大限制。他的野心从来都是看不到头的,从前让自己从一个摄影师拔高到世界级大导演,成为导演后又用一部部片子一次次突破中国电影的传统模式,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大胆的新局面。殊不知,中国的商业片文化也是从张艺谋这里诞生的。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红高粱》让张艺谋挂上了世界级大导演的头衔,于是,投资商们的片如约雪片一样飞来。在那个事事都论思想性、深刻性、民族性的年代,张艺谋勇敢地接下了他第二部电影《代号美洲豹》。用今天的眼光去看,这部片子是标准的商业片。可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这样的电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接下这个剧本就意味着要承担被舆论讨伐的巨大风险,这样的剧本在当时的中国没人敢拍,可对于一向寻求创新的张艺谋来说,诱惑极大,完全无力抵抗。

多年后,张艺谋回顾《代号美洲豹》这部电影时,感叹“拍砸了”“感觉走了麦城”。当时的评论是一边倒的批判,诸如“没有思想”“导演怎么可以拍这个”的评论数不胜数。虽然在那个年代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是它对后来中国商业片的影响是不可限量的。

在突破电影类别的同时,他也在努力将各种类别的电影取长补短式地进行整合,让类别电影的界限模糊化,把电影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片子就是《秋菊打官司》。这部电影改编于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请刘恒做编剧。可谁知道张艺谋看了完成的剧本却连连摇头。刘恒是一个现实主义功底极其深厚的作家,写出的剧本当然不差,但张艺谋担心的是,这部电影太中规中矩,没有突破和创新。终于有一天,张艺谋和几个主创在小宾馆聊天时谈到纪录片的话题,张艺谋一拍脑门,不如把《秋菊打官司》拍成纪录片风格的。这在中国影史上又是一次新的尝试。只是苦了刘恒,辛辛苦苦写的剧本不能用了。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张艺谋一时的起意把《秋菊打官司》之前的准备全换了,有新想法当然是好的,但是会不会付出代价,周围的人谁都不敢言语。电影没有了剧本,就一个大纲,紧接着第二天紧锣密鼓开始布置。张艺谋率领摄影师到农村里,每个人穿上尿不湿,拿上水和馒头,半夜四五点躲在隐秘地方一拍就是一天。另外,还让巩俐装上假肚子到村里体验生活,跟村民在一起,那些村民根本不知道巩俐假怀孕。

费了老大劲终于拍完了,可把胶卷冲回来之后,看到样片剧组人都不说话了。海量的素材看得人晕头转向,各种穿帮,各种失误,根本不知道拍什么。大家都是专业的电影人员,看到此情此景,都在小声嘀咕,“这回艺谋搞砸了,肯定搞砸了。这是什么呀,根本不知道是什么,连人都找不着,很多焦点都是虚的。”全剧组弥漫着失败的氛围。可是张艺谋还是成功地化腐朽为神奇了,电影上映后不仅获得了金鸡、百花两项大奖,更捧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因极端被侯孝贤否定,因偷拍被诉法庭,张艺谋的导演守则

多年后,张艺谋对于当年的疯狂大笑不已,“那时候我应该是中国偷拍的大师了,比狗仔要早得多。”“当年我们也被人告了,吃棉花糖的大姐把我们告了,我们给了她一个大概两三秒钟的近景,她说对她造成很大心理伤害。那时候正上班时间,不知道怎么,她出去吃棉花糖,被拍在电影里。证据确凿,告了我们好几年。现在这样的拍摄不允许了,法治社会。那时候偷拍很开心。”多少往事,尽付笑谈中。

如今回头去看张艺谋走过的电影之路,突破和创新一直是他的导演守则,也一直引领着中国电影人迈入到新的电影时代。他年轻时对极端的大胆追求,现在仍旧在探索,只是在商业运作之下以及年纪的成熟他自己也说有了许多顾忌。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还是希望张导能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