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課堂上教與學的辯證關係

國內外語教育界有一股否定教師傳授知識的思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叢書《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宣揚“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這一論斷觸及師生關係,也關聯到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及教與學之間的關係。筆者認為書中此言論有失偏頗。首先,人類發現和積累的知識量越來越多,尤其是當今“知識爆炸”時代,需要傳承的知識似乎以幾何級的數量增長,相比教師所能承擔、傳授的知識量,可以理解為傳授的知識越來越少,但絕不能片面地認為,學校教育體制下(或課堂教學條件下),教師講授的越少越好。外語課堂上,如果缺少了教師的講授,就意味著學生們減少了與語言資源的接觸和對理解的反饋,對學生的學習不利;其次,“正式職能”指的是什麼?這個問題的解釋並不明確。講授知識是教師最正式的職能,如果除掉教師的這一正式職能,教師就不能稱其為教師了;再次,顧問也好,參加者也好,幫助者也好,還有當下宣揚的教師作學生的知心朋友等都是次要角色,不能超越或替代主要角色——傳授角色。人類知識的總量以及教學問題的複雜性正在不斷增長之中,外語教師要深入研究這種增長趨勢,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讓學生掌握外語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否定知識傳授的論斷還可能導致反智思想死灰復燃,而人的智慧的發展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更何況,否定教師的“教”,從某種程度來講,就削弱了學生的“學”。

處理好外語教育中教與學的辯證關係是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的迫切議題。教育部於2001年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六個具體目標,其中之一是要“改變課程過於重視知識傳授的傾向”,其本意並不是要否定知識傳授。但在貫徹過程中,一些學者誤解了這個《綱要》,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知識傳授橫加指責。筆者認為,知識傳授從來沒有“過於重視”的歷史,廣大教師需要糾正不關注學習者的狀況,搞“滿堂灌”的方式,即在傳授的方法上需要革新,而不是變相地否定教師的傳授功能。講授法、問答法、討論法等離不開師生雙邊互動,練習法、實習法、發現法等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參與,都需要教師傳授一些基本原理和規則,這也是學生積累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從近年來的外語教學實踐看,一些教師熱衷於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學”,這本身沒有錯,但同時卻忽視了教師的“教”,比如一些學校以行政命令的形式限制教師每節課只准講授十分鐘等;課堂演變為以學生學會學習為宗旨,以學案為依託,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更有甚者,有人提議要把“教材”改成“學材”,“教室”改成“學室”,“教案”改成“學案”,並以“過於傳統”的名義貶低教師的講授,這些做法等於全盤否定了教師的“教”。其結果是“教”與“學”的關係已嚴重失衡。這個思潮還導致教師職業行為出現偏差,為保全自己,避免“教”的非議,講授內容偏離到只講授方法,對學生的學習只關注培養興趣,而教師傳授知識的職業特徵喪失殆盡。

英語課堂上教與學的辯證關係

教學活動源遠流長,但至今人們還沒有解決好“教”與“學”的對立統一關係。人類獨有的教學活動自原始社會開始,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就已經分別有了“傳授”和“接受”的內涵。經考證,我國的外語教育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存在了,而1862年建

立的京師同文館是第一所正規的外國語學校,距今百年有餘,其教學過程都努力做到教學相長。我國古代思想家王夫之說:“夫學以學夫所教,而學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學,而教必非學”,就闡明瞭“教”和“學”的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現代的教學多以活動的形式開展,活動中有“教”與“學”碰撞的火花、思想的交流、知識的傳授。在我國,無論是外語教師還是學生,初學外語時,都是靠有意識的“學得”掌握外語的,因為廣大學習者不同於母語或二語國家的學習者,沒有所學語言的環境。外語學習者如果離開教師的講授,忽視有意識學得,僅依靠無意識的語言規則內化過程,即自然習得,其過程要比原來延長許多才可能掌握這門語言;教師不講授,學習者僅靠自學、合作和創新,在漢語環境中僅靠培養興趣來習得外語的做法不符合我國的教情和學情。這樣的外語教育等於切斷了教師這一重要語言資源,導致學生放任自流。另外,外語教師的傳授,能有效增強學習者的學得意識,加快促進語言知識系統化的進程。誠然,當今社會,教師不可能傳授人類積累的全部知識,其傳授的知識也不等於學生學到的全部知識,學生的知識構成可能有別於教師的知識體系,但都不能作為充分理由來否定教學雙邊活動。教學活動中,“教”與“學”雙方相互依賴,缺一不可。有教師的“教”才有學生的“學”,反之亦然。單純強調“學”的極端思潮,無疑乃外語教育改革的失誤之舉。

外語教師必須優化知識傳授方法,處理好“教”與“學”的辯證關係。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是教和學的統一活動。通過這個活動,人類的知識才能夠得以傳遞下去。2010年發佈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已經確定了我國至2020年的教育戰略目標並指出: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並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人做事,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著力培養信念執著、品德優良、知識豐富、本領過硬的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我們要認識到,學生能力的培養離不開知識的傳授,無知就等於無能。不論今天還是明天,教師傳授知識的職能不可削弱,同時,還要研究學習者的需求,形成正確的學習風氣,避免極端思潮重現。因此,廣大外語教師應遵循教學規律,探討知識的傳授,優化教學方法,處理好外語教學中“教”與“學”的密切關係。外語教師在鼓勵並指導學生學會學習,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須切記沒有人教,就教不到任何東西;沒有人學,就學不到任何東西。總而言之,“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可偏廢。

f�4�z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