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歷朝歷代總有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臨危不懼,拯救江山社稷的人,如唐朝郭子儀,宋朝岳飛,明朝于謙等,看來於謙不但可以撫慰郭大叔孤寂而火辣的內心,還可以領兵打仗,拯救江山,呵呵,只不過此于謙非彼于謙。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明朝于謙是明朝重臣名臣,名族英雄,字廷益,號節庵,明英宗時任兵部侍郎,1449年6月曾被趕至蒙古的瓦刺,又開始蠢蠢欲動,開始騷擾明朝邊境,在大太監王振的慫恿下,明英宗御駕親征,親率50萬大軍,由於明英宗昏庸寵信太監王振,軍政大權全由王振把持,王振其人,善於阿諛奉承,溜鬚拍馬,胸無點墨,大軍在行軍途中,隨意更改路線,一等公朱勇為大將軍,但在王振面前竟然讓跪著走;戶部尚書王佐請英宗回軍,王振就命其跪在草叢裡,直到天黑才能起來。隨徵的文武大臣卻不讓參預軍政事務,全憑王振喜好,軍內自相驚亂 ,說是行軍打仗,其實更像是一場鬧劇,王振讓英宗行軍是繞遠經過他家鄉,以顯示衣錦還鄉,行軍路線屢屢隨意更改,幾十萬大軍疲憊不堪,結果導致大敗,明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刺軍生擒,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明英宗被生擒,50萬大軍,近百位大臣全部戰死,消息傳到京師,滿朝震動,群臣都驚慌失措,徐有貞等人提出遷都南京,那樣明朝必會失去半壁江山,此時兵部侍郎于謙力排眾議,以宋朝南渡為樣分析利弊,主張抗戰,得到了朝中正直之士和皇太后的支持,懲治王振的黨羽,以安撫群臣激憤,提高朝廷威信,但是國不可一日無主,太子當時只有幾歲,為穩定民心鼓舞士氣,于謙奏請太后立英宗弟弟朱祁鈺為帝,是為明代宗,後世稱景帝。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明代宗任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京師防禦,此時京城僅剩軍隊10萬老弱病殘,于謙調取了各地的備軍,加緊操練,整頓軍備,軍心民心漸漸安定下來。

1449年10月瓦刺進犯京城,于謙親自披甲保衛京師,率領22萬大軍與瓦刺大軍決戰,大敗瓦刺軍,又乘勝追擊殺敵數萬,于謙力纜狂瀾,扶大廈之將傾,為大明江山的穩固立下不世之功。瓦刺人看到明英宗已經無用,在其身上得不到任何的好處,第二年二月便將英宗放回,但國無二主,天無二日,明英宗回來代宗便將其軟禁在宮中,稱其太上皇。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直到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于謙為人正直,剛正不阿,難免得罪一些人,其中以徐有貞和石亨為代表,他們視於謙為眼中刺,想方設法除掉于謙,正月十六,徐有貞和石亨發動奪門之變,迎回太上皇明英宗,英宗成功復位後貶代宗為郕王,立即抓捕于謙,罪名是‘謀為不軌,迎立外藩’,顯然是明英宗恨極了于謙,擁戴朱祁鈺當皇帝,而不是營救自己,對於自己的昏庸無能,寵信宦官,導致幾十萬精銳部隊覆滅的過錯,完全忽視。

此時後宮太后及滿朝正直之士紛紛站出來,為于謙求情,太后甚至以絕食抗議,這時候成功復位的明英宗心中也曾動搖過,他心中很清楚,于謙為人剛正不阿,盡心盡力的為朝廷辦事,為大明就江山立下不世之功,然而徐有貞進言說于謙不除,復位則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為了防止代宗奪位,也必須除掉于謙。就這樣于謙在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斬首示眾,據說于謙被斬首時,百姓和送行的官員都跪下為他送行,斬首的劊子手因不願落個,殺害忠臣英雄的名聲而自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可嘆于謙為保大明江山,立下不世之功,最終還是抵不過皇帝的昏庸和姦臣的迫害,就這樣于謙和岳飛一樣,含冤而死,史書上評價只有四個字‘天下冤之’。成化元年明英宗的兒子明憲宗為于謙沉冤得雪,發誥文公示全國。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為何卻因謀反被殺?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並賜墓建祠,以後人奉拜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