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常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我“把能读的书都读完了”。也是啊,这些年来从大学本科开始,学士、硕士、博士都读了下来,加起来也有十年了,接着又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简简单单,都是书法专业,一步接一步都读下来了。


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不是几年,十几年就能研究明白的,比如做理论研究,也仅在个人的研究领域里比别人多懂一些、多专一些、多深一些而已;像实践创作的研究,不弄明白这里面的门道,不是苦练就能出好作品的。


——蔡梦霞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


大家都知道,《中秋帖》有可能是米芾临的,因为《中秋帖》的专家研究者都觉得是用羊毫笔写的,羊毫笔是宋代才开始出来,所以一般情况下认为它是米芾写的。


我们可以看到,羊毫笔线的质感挺拔程度就没有硬毫挺,而且线和线之间叠加会比较拖泥带水;这就是笔的不同。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王献之《中秋贴》


纸也是有些不一样的,一个是纸,一个是绢,绢相对纸来说会稍稍有点颗粒,会稍微粗一点点的。所以有时候用硬毫笔写绢比较合适,用软毫写绢力量要比硬毫难度大一些,要再压下去,比例要更加重才行。一般情况下写绢的话,很多时候用硬毫或者尖毫会比较合适。


很多研究说林散之喜欢用长锋,给人特别的效果,像拐弯、翻转锋长的话翻折过来比较难,有时候有一部分毫是拖在纸上的,有一部分是立起来的,所以翻转的时候,有拖的有拽起来的,就会出现奇怪的效果。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临汉隶》


现在有的人喜欢用长锋,因为会出现奇的效果,但长锋有个特点,有些线做不了,像中短锋的,也不是特别短,它的线可以压的比较紧一点。而长锋压的太重的时候就会有一点吃出来的线,有些拐弯出来的翻折属于直接折了,很多时候直接折,或者有些时候是拖泥带水的折,不是特别干净稳定,不是特别理性的控制。


其他就是材质,材质感觉出来的效果,有金石类的,有竹木类的,有纸帛类的。金石类有金属质地铭刻的,有石质地的碑刻的,金属类偏硬偏冷,线条会偏刚一些,石质的缓和一点,柔和一点,挺拔。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老树清渠联》


泥质陶印,或者是拓出来的,我们看到的陶文,比较松松软软的那种,让人感觉它比较酥软,有一种比较温暖的感觉,这是金石类慢慢渐变出来的,给人心灵不一样的地方,硬质一点的。


直接刻在青铜器上面的,青铜器皿材料配比不一样,比如说好的金属特质硬一点的话会更硬,粗糙一点有杂质的容易被腐蚀,效果不一样。刻出来的,还有铸造出来的,翻印以后,我们再拓出来。


翻印先有一个模,泥是松软的,线和线之间的交接,我们灌入青铜液体的时候,会有一个点,线和线之间会肿大。这是金的味道那种特点,线和线之间会肿一点点,刻印文化这种运用比较多,写字有时候起收,线条中断,被腐蚀的感觉质感上不一样,偏圆的多,这种类型可能方的会少一点。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王冕·墨梅》


有比较好的质地那种青铜器,线出来的话会更加清晰,并且更加细挺一些,这是反向过来的,那种细的可以给人一种很神秘的东西。


刻在石头上的,这种属于风化比较厉害,比如摩崖,在户外的时候有摩崖类的,也有石刻的,风化厉害一点的,斑驳比较多,字出来的效果就会模模糊糊的。正是这种模模糊糊,给人一些比较有趣味的现象。像干净一点的,石头又比较硬挺,就像三国说的铭实体,专门刻在石头上的字体,那种字体故意夸张,收尾有刀的趣味,我们可以看这种刀的味道。这种故意刻出来的,让这个字显得更加庄重,显得更加有装饰性。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与有从无联》


陶文出来的,实际上和青铜器出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陶文刀的痕,还有一些叠加的线。我们看到有很多叠出来的线,就像刻印,印章里面的那种,我们看到一些银质的印、金质的印,刻下去会有翻起来的,双刀,类似两根线那样的效果。像这种陶文,现在很多人追求双线,或者叠加线出来这种趣味。


竹木类的,因为是在竹简上书写。有专家说篆书结构偏长的多,到隶书怎么变成扁的,实际上也跟它使用有关系。我们知道,竹简一根一根细细长长的,写很多字在里面的话,很多时候需要把字压扁,行军打仗公文往来尽量简上要写更多的字,所以尽量方折压扁,这是一种说法。有位置的时候,有很多竖线被拉长,可以作为抒情,所以长线有时候可以甩出去。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君宜官寿万年》


竹木类跟纸帛类的有接近,因为直接是手写出来的,我们看到的是墨迹出来的效果,写在竹子上和木头上的感觉有时候是不一样的。竹子上的线有时候比木头上的线显得稍微轻滑一点,没有木头那么有渗透性,会显得薄一些。


纸一般来说就是粗纸和细纸,稍微糙一点的磨边纸,或者粗麻布纸,早期敦煌纸是偏粗一点的。名家书法里面可能用细的多一点,特别是越到明清以后,很多名家使用都会用比较光滑的稀水的纸,这样的话就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指出一点,我们要求写字写的圆厚一点,用的力量就会大一些,你用光滑的纸写起来会划动一些,写出来的效果就会偏油滑。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蔡梦霞《李白·口号赠征君鸿》


《平复帖》有点偏粗一点的麻纸,所以用凸笔写的时候,线沙沙的卡在纸上面,有点像毛边纸碑面,稍微涩一点点的,其实质朴一点的结构,厚一点的线,用朴一点的纸比较合适,而且这个纸不要做的太白,带点灰,带点黄,这样的话就接近风格类型。


「蔡梦霞」书读得越多,越觉得书法深不可测

陆机《平复帖》


我就简单找到这些,因为工具材料会生发出很多趣味来,这是历史上看到一些比较明显的区分,同样对我们现在来说,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

蔡梦霞,1972年生于广西,中国书协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美院博士后,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