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年代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老同志也很無奈

對於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而言,“寶塔糖”或許是一個比較陌生的詞彙,但是對於70、80後來說,這種類似糖果一樣的東西,卻是小時候為數不多的“甜品”之一,不但好吃,還能“治肚子”。這種“糖果”的消失或許並沒有引起大多數人的注意,但當某一天想起來時才會發覺市面上已經很難發現“寶塔糖”的身影,而我們今天也許可以解開這個曾經風靡全國的“寶塔糖”消失的原因。


70、80年代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老同志也很無奈


解放初期,蛔蟲病在我國非常普遍,為了驅蟲,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有效的驅蟲方法;由於生產驅蟲藥的原材料要從蛔蒿中提取,而我國國內又沒有這種植物,所以我們不得不將目標轉向國外,最後從蘇聯帶回來20克蛔蒿種子,由於蛔蒿耐寒,所以當時選擇了大同、呼和浩特、濰坊、西安這四地的國營農場作為試種基地,試種的結果是除了濰坊地區,其餘三地全部失敗,濰坊成了蛔蒿的主要種植基地;製藥廠最開始生產出來的全是片劑,後來為了讓小孩更好的服用,在摻入食糖後,也就出現了後來大面積的寶塔狀驅蟲糖。

70、80年代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老同志也很無奈

然而自然環境和國內環境的變化讓蛔蒿種植面臨著嚴重的挑戰,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為了提高糧食產量,蛔蒿的種植面積緊縮到500畝,由於蛔蒿的減產,送去製藥廠的原材料也大大減少,而這導致的結果便是製藥廠拒收,因為提取設備從蘇聯進口而來,過少的產量不足以打動人們開動機器的心,在當年,機器都是相當珍貴的;後來,露天存放使得藥材被浪費2000公斤,土製的瓶子和其它未經提煉的材料使得又有3500公斤藥材被浪費;災害過去後,1964年濰坊40余天的陰雨使得最後種植的蛔蒿全部壞死,顆粒無收。


70、80年代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老同志也很無奈


本以為蛔蒿種植就此失敗,但當時一名有遠見的老同志曾在一口深井內藏了3瓶種子,事後發現還有兩瓶種子存活,於是蛔蒿種植又起死回生,雖然後來蛔蒿再次“遭難”,被大面積收割破壞,但比之前要好上很多,特殊環境過去之後,蛔蒿種植面積迅速提升,衛生部門也推廣全國服用“寶塔糖”,當然側面帶來的影響是市場容量的絕對飽和和原材料的積壓,大量的積壓使得濰坊停止了對蛔蒿的種植,而1982年,“寶塔糖”也成了衛生部被淘汰藥品名單上的一員。

70、80年代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老同志也很無奈

時間推進到1985年,全國各地對驅蟲藥的需求再次凸顯,一條條各地向濰坊提取蛔蒿原材料的信息飛至而來,但是此時濰坊早已沒有蛔蒿種植,一些老同志在濰坊停止種植蛔蒿後曾效仿將部分種子保存、貯藏,但是長時間的擱置使得種子早已失去意義,至此蛔蒿絕種。


70、80年代風靡全國的“寶塔糖”,為何突然消失?老同志也很無奈


對於這一狀況我們也不應該太過苛責,因為它有本身的歷史侷限性,而且蛔蒿只是驅蟲藥的原材料之一,醫藥的進步使得我們發現了更有效的驅蟲藥,而公共衛生和個人衛生的進步也使得驅蟲藥的需求進一步減少,至於我們現在見到的一些野生蛔蒿其藥用價值自然比不上前者;總之,我們已經從蛔蒿種植上學到了一些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