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为何要立刻处死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

李冉静


导语

随侍赵昌是和康熙帝一起长大的太监,他和康熙帝的关系十分的亲密,可以说康熙的很多事情他都是知道的。因为他不仅陪着康熙帝一起度过很多荣华显贵的日子,也经历了很多不太愉快的往事,知道康熙的很多秘密。当然康熙对他的信任度,想必无论是朝堂上还是后宫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甚至很多无法向大臣们,妻子和儿子倾诉的话,康熙都会和赵昌说,那么既然如此,雍正在登基后的当晚为什么会直接将他杀害呢?



按理说如果雍正那时候将他杀害,很大程度上会引起朝臣们的怀疑,认为康熙中意的继承者可能不是他,所以雍正为了灭口只能将其杀害,这样一来雍正继位的风险就会加大,那他为什么会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据说当时雍正下令杀害赵昌,是因为他犯了三个罪

  • 一,曾经,秘密在各个皇子身边安插线人来监视他们的举动,身为一个奴才,居然想着监视皇子们的一举一动,这确实很过分。

  • 二是因为他曾经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晰送了把火镰,似乎准备意图不轨,和废太子商量着意图再次造反,那把火镰可能是某种信物,过,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的话,那康熙肯定会有所察觉,但康熙在世之时并没有对赵昌进行惩罚,所以说这件事也可能是编造的。

  • 三,赵昌私自动用国库5200银子,综合此上因素然后赵昌被雍正以“欠银欺君”的名义并下旨诏告全国把他杀害。不过我认为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至于雍正所述的上述赵昌所犯的一些罪行,只不过是一种掩饰,而赵昌升为一个宦官,又不可能进行反抗,也就是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意思,根本就没得选择。

不过雍正在冒着那么大的风险的情况下,还要处死赵昌,肯定也是有原因的。

  • 一,我认为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和康熙一起长大的缘故,肯定也知道康熙的很多事情,也包括一些不好的事情,在康熙死后,如果这些事情被传了出去,只会有损皇家威严,所以雍正皇帝便将他杀害了,不过单单只是因为这一个原因的话,实在不适合立刻处死。

  • 二是因为赵昌既然是康熙的亲信,那么他的话大臣们肯定也会听取,甚至关于康熙临终遗言的一些事,如此一来,虽然雍正被康熙亲自传授而登上了皇位,但是如果赵昌在这个时候,反咬一口,那情况会对雍正大大的不利也会引起朝堂动荡,实在不利于雍正登基。
  • 三是,赵昌很可能在康熙在世时就投靠了某位皇子,那个人很大一种可能不是雍正,既然如此留下它对于雍正来说也是一个祸患,虽然当时可能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在登基以后,他万一散布一些谣言,也会形成很坏的结果。

综合种种,显然杀害赵昌比让他继续活下来好处更多一点,所以即便冒着很大的危险,雍正帝也选择在康熙死后立即将其杀害。


小姐姐讲史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皇帝因病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诏让四阿哥继承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第二天,雍正皇帝刚刚即位,就下令将服侍了康熙多年的太监赵显立刻处死,并且株连九族,那么问题来了,康熙皇帝明明还尸骨未寒,雍正皇帝为什么非要在这个特殊时期将赵昌处死,并且是满门抄斩呢?其实只怪他知道得太多了。

有关太监赵显的记录,至今为止他的生平记载也十分模糊,我们只能从当初康熙的御用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的记录中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赵昌在宫内的职务大约是内务府总管,或者是养心殿的太监总管,不然他不可能知道清朝皇宫之中的这些秘史。而从外国人的记载上来看,赵昌所犯下的罪名更是十分诡异,因为在平时,这种罪名是根本要不了赵昌的命的,那么雍正皇帝到底找了什么样的借口?

根据这位洋人的记载,赵昌主要犯了三大死罪:首先,太监赵昌曾经秘密在雍正皇帝的身边安插眼线,监视雍正皇帝的一举一动,并且将消息泄露给一些图谋不轨之人;第二,赵昌胆大包天,竟然私自进入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做了一把火镰,很显然他有帮助废太子重夺王位的野心;第三,他私自盗取国库五千两税银。最后,赵昌被雍正皇帝以“私盗库银”为理由满门抄斩,并且昭告天下。

按照常规的法理来说,就算是赵昌私盗库银,那赵昌只需要将银子还给皇帝就可以了,也算不上什么杀头的大罪,而前两天罪名就更是无稽之谈了,难道说给废太子的儿子制作一把用来点火的火镰也算是谋逆之罪呢?因此毫无疑问,赵昌很有可能是知道康熙皇帝临终遗嘱的一位重要人物,并且很有可能康熙皇帝所立的皇帝不是雍正皇帝,而是十四阿哥。

这样看来,雍正皇帝杀赵昌的理由就相当充分了,由于之前赵昌负责处理康熙皇帝和十四阿哥之间的书信往来,因此他是最有可能知道康熙皇帝遗嘱的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立刻下令收缴各地十四阿哥和康熙皇帝往来的书信,其最终目的就是毁灭任何康熙皇帝立十四阿哥为皇帝的证据,而由于赵昌正是这件事情的直接经办人,为了杀人灭口起见,雍正皇帝用一个“私盗库银”的罪名,将赵昌一家老小全部赶尽杀绝,从此再也没人能够知道雍正皇帝即位的时候到底发生了什么。


完颜翠花


第一个问题,康熙李德全隆科多之死因。种种迹象表明康熙晚年是准备传位十四的,为了培养他,让他统领全国军队,攻打青海建立军功,就是在为移交权力做准备。而暗处的老四也开始布局,准备夺位。当康熙写下传位于十四子的诏书并交给心腹李德全的时候,马上就被身为领侍卫内大臣的老四安插的眼线得知,老四知道再不动手等诏书公布一切就晚了。于是老四连夜进宫谋杀了康熙,这就是英明了一辈子的康熙突然暴毙连后事都来不及交代的真相。然后老四伪造了传位给自己的的圣旨。注意是重新写一份,并不是在原版画蛇添足把十四改于四。这当中隆科多身为九门提督投向老四出力不少。李德全做了几十年的太监总管是康熙心腹,留着他阴谋无法掩盖,只能杀了,至于会不会引起旁人的疑心已经顾不得了。隆科多知道了太多秘密,最终被雍正安置罪名也杀了。

整个事件中,老四平日里都装做一副吃斋念佛与世无争的面孔,而实际上简朴淡泊只是生活上的,老四内心对权势的欲望却是穷凶极欲。康熙看走眼了,他实际上是把老四当成宰相人才来培养的,以为他无心权位,正好锻炼他处理行政事务,为心爱的十四子接班后培养一个既是皇族,又能领导文官集团的人才,好比宋朝初年八贤王赵德芳一样的角色定位。是以康熙交派一些内政事务给老四打理,而把最重要的军权交给十四,因为枪杆子里出政权是古今中外不变的硬道理。但后来很多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粉却把老四得以处理内政曲解成康熙有意传位老四。如果康熙要传位老四为什么不把军权交给老四或者老十三,而是交给老十四并把老十三囚禁,使得老十四得以集中军权,如果康熙真的传位给老四,那老四根本没有要杀李德全的理由,同样也没有理由杀拥立功臣隆科多,真相只能是老四扮猪吃老虎,扮佛谋杀康熙,然后处理掉该处理的人。

第二个问题,德妃之死和老十四的结局,德妃的封号为德,显然不是随便起的名,可想而知德妃是一个注重道德品行的女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她喜欢纯真无心机的老十四而不喜欢阴沉城府极深的老四,并不是雍正粉狡辩的因为老四自小送给别的妃子抚养长大的原因。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注重德行的女人,面对老十四的纯真和勇武,再和老四的阴沉和体弱形成太大的反差,德妃无法喜欢老四也喜欢不起来,自然德妃更愿意老十四当皇帝。

而老四之所以篡位成功的原因是老十四有致命弱点,他的政治斗争经验太差,和他的统兵才能正好相反。接到康熙死讯他第一时间居然是赶快回到京城给父亲奔丧。完全忽视奔丧完了下一步,皇位该怎么继承?如果是由自己继承,那必须大军回师威压京城则一切水到渠成,如果无意于坐皇位或者说也不反感老四坐皇位,那最起码事先和已经掌控京城的老四达成协议,就是我回来只奔丧不反对你老四做皇帝,以后还是我管军你管政,这样起码老十四做不了皇帝但也不至于落得后来的下场。但恰恰就是因为老十四不懂政治。或许在老十四的眼里老四只是一个平时看起来不起眼,也没听过有什么拉帮结派的朋党和朝堂支持者,热衷吃斋念佛,偶尔帮助父亲搞搞政务的闲散王爷。只要自己回京奔丧之后,手握几十万军权,什么还不都是自己的。老十四大概就是在这样乐观局势又悲伤父亲的心态下不加防备踏入险地的。

而实际上形势是什么样呢?老四的确看上去没什么实力,就是个行政上班族,在众多对皇位虎视眈眈的皇子互相看紧的情况下也做不了什么大动作。但就在这样缺少时间和机会的情况下老四却精准的抓住了几个要命的核心权力。首先在人畜无害的伪装下悄然混成了领侍卫内大臣,掌握紫禁城的武装权限。然后又得到隆科多这个九门提督的效忠掌握了京城的武装权限,在谋杀康熙后突然而来的权力真空期把握住机会,果断释放被康熙关了十几年的曾经任兵部一把手的老十三,而老十三也不负所望在极短的时间里重新掌握了京城最大的驻军丰台大营。这里注意,康熙自始至终并没有释放老十三,这也是康熙有意识打断老四在军事上的脊梁骨的铁一般的事实,总是把所有军权都集中给老十四一个人。只可惜老十四最终走了扶苏的老路,是个正常人都看得出来秦始皇要传位扶苏,康熙要传位老十四,可是这两个人都是军事能力很高,政治斗争低能,都莫名其妙的在掌握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篡位者反杀。

德妃的立场很显然是站在老十四这边的,不光是因为疼爱自己抚养成人的老十四胜过从小被别的妃子养大的老四,更是因为她明白康熙要传位给老十四。所以当老四用闪电速度控制京城并诱捕软禁了老十四,然后公然宣称康熙传位于四子,德妃当然知道这里面玩的是偷梁换柱的把戏。史书记载德妃拒绝接受皇太后的封号,让雍正当场下不了台,爸爸突然死了,传位给自己的圣旨缺少有力人证,亲妈还表示不认这个圣旨。

那么为什么德妃不干脆公布真相,号召大家一起推翻雍正的假圣旨帮老十四翻盘呢?问题恐怕在于假如老四是别的妃子生的,德妃毫不犹豫会拼个鱼死网破,可偏偏这个老四也是自己生的,难道德妃要大声宣扬我的大儿子伪造圣旨抢了我小儿子的皇位,然后我们这一房除了反贼就是反贼家属?那么就算扳倒了老四,恐怕老十四也会陷入家丑外扬的风波。正是出于这样的投鼠忌器的心理,使得德妃只能赌气式的不配合,这样雍正登基仪式在一开始很不顺利。

但很快精于算计的雍正便明白德妃心里在想什么,也知道她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所以雍正不担心德妃会拆穿自己的假圣旨,而只是苦恼怎么让德妃尽快就范,配合自己赶紧完成登基免得夜长梦多。我猜想雍正用了老十四做交易,史书记载雍正以老十四在先皇葬礼上失仪为由,准备重重治罪,这下爱子心切的德妃马上慌了,小儿子已经失去了皇位,如果再失去了性命那一切就完了,只要能保住小儿子的命,她愿意做任何事,于是在德妃迟疑几日后终于转变态度勉强配合老四完成了登基仪式,只是目睹大儿子为了权欲不择手段敢于弑父杀弟的狠辣,她彻底寒心了,悲哀老四的阴险,伤心丈夫死的不明不白,怜惜意气风发手握兵马大权的老十四转眼变成阶下囚,愤郁在心的德妃不久离世,而老十四只能在监禁中渡过漫漫人生。雍正终于不用走出最后的一步死棋,如果真的走到杀了老十四那一步,那对谁都没有好处,可能还真的就把自己名声也搞臭了,杀老八老九还可以理解,杀同母亲弟弟这个就太丧心病狂了。

第三个问题,雍正的“去污”运动;雍正得位不正,心虚之下自觉理亏,接位过程中的不为人道的种种经常成为街头巷尾的百姓谈资,使得雍正如坐针毡,于是终身都致力于替自己洗去污点的各种操作,后来证明这些自己以为是骚操作的行动大多都是糟操作。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自我解嘲式的说因为我爸爸死的时候没把立储圣旨讲明白,以至于很多人怀疑我的传位圣旨是假的,为了避免以后再有类似的问题,我决定以后皇帝的传位圣旨都要提前写好,就放在某某殿的牌匾后面,但是这个操作仔细一推敲就儿戏了,难道会有侍卫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眠不休的盯着守着?如果不是,那么岂不是很容易被宫里人打开偷看到内容?如果是,你说没人敢看或者没有泄露过,那么大家都提前不知道内容,那么岂不是在交接皇位时会有被调包伪造的可能?反正谁也没打开看过,再次造成又一个冤假错案?

我想任何正常的想法应该是找个密室宝库之类的地方封存起来等到需要传位的时候再拿出来吧,所以定这个立储圣旨的规矩完全不科学不合理,经不起细推嘛,反正雍正估计已经是心里虚的不行,看到别人交头接耳每天议论自己,总想为自己说点辩解的话以图心理安慰吧,好比做自我心理暗示,我的圣旨是真的,是的,就是这样没错,只是因为没有提前公布有这么个圣旨所以让你们误解我的圣旨是假的,等我改过来以后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这可能也就是关心则乱,好比下围棋,越是局面不好,越是想化解,结果反而下出了昏招。

二是大义觉迷录,有个叫曾静的知识分子,就好比现在的公知,他写信劝大将军岳钟琪造反,其中就写到雍正弑父杀弟夺位,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恶人,应该推翻他。这让雍正脸很黑,虽然岳钟琪不敢造反还把曾静的信主动交出来表忠心,但雍正已然不愿意自己的黑暗面被手握军权的岳钟琪知道,你今天不反我,并不代表明天不反我,万一哪天你想反我了又提起这事怎么办,知道的太多了隆科多就是你的榜样。于是岳钟琪无辜被免职罢官,也是倒霉,皇上的臭史就算只是知道一下也是大罪,朕就是这样的霸道总裁。朕要写一本书,让天下人都读着背熟,朕要给他们灌输“真理”,让他们都相信朕的话。于是雍正洋洋洒洒写了一本书,大意就是朕好难啊,朕是真命天子,因为种种误会让朕很受委屈,朕要辟谣,于是费尽心思各种洗地洗白的作文章,然后取名为大义觉迷录,我的话最大,理最真,所以叫大义,让街头巷尾说我坏话的百姓都觉悟吧,迷途知返吧,是为觉迷。让这本书像新华字典一样人手一本,印发全国。每个人都读一读,看一看,洗涤洗涤内心的反动思想。

然而作为一个皇帝,尤其是正当得位来的,必定有一份自信和从容,并不需要自己给自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一份正大光明来路正当的圣旨才是最能证明一切的,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行的端不怕别人说什么。然而雍正仿佛在夺位时用光了智商,以至于后来智商不够用了屡屡出昏招,搞了一出又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洗去污点的运动。还是后来乾隆上台实在看不下去了,爸爸这样造作的太明显了,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了,跟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说我不是假的,我是真的请相信我书里写的。简直是个坑爹啊,坑害儿子的爹,这不是搞的身为儿子的乾隆也尴尬了吗,成为嫌疑犯的后继者。于是乾隆宣称大义觉迷录违禁,是禁书,赶紧都交出来销毁,都别看了,忘了它写过什么,说过什么。反正老子是皇帝,老子最大,老子就是正当,你们不服也得服,不得不说这才是皇帝应该有的派头,自信和威风。有很多人说乾隆推翻了很多雍正的政策,乾隆错了,但在我看来雍正生在一个合法性受质疑的年代他很多时候被逼做的事情不一定都正确,或者说短期看正确,长期看特别到了乾隆这代就不行了,必须要改。

第四个问题,现在人对雍正的认知。现在人对雍正的认知主要来自电视剧或者小说雍正王朝,在影视作品里,雍正就是圣母白莲花附加主角必胜光环代表正义,从来没有主动夺位都是位子找上我的,别人争破头争不到,我不想要都往我手上跳。打打杀杀阴谋诡计都是别人干的,我为了苍生地里被水淹都难过的落下一滴泪,多么博爱又善良,朕就是这样的秉性,就是这样的汉子,他们都是贪污受贿草菅人命,我是干实事低调谦虚又忍让。我不做皇帝简直没这个理了还,能拯救一切的只有我,别人都是商纣一样的暴君,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天选之子唯一一个就是我。但是牛皮吹过头了会炸,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人,如果有,那一定是编的。现在流行一个证明圣旨是真的说法是圣旨写了四份不同文字,不可能每份都改都造假,还有十改成于也没法改,因为于在哪个时候是繁体字的於。

但这个解释仔细想下经不起推敲,雍正在“去污”运动里有一个骚(糟)操作就是发明立储圣旨要放某某殿牌匾后面,那么四个圣旨一起放?这不是很滑稽吗?把一个严肃的事弄的瞬间很喜感了,如果只放汉语的圣旨,把满蒙其他语的放皇家记录机构里,那就起不到保密作用了,到处乱放怎么保守住谁是太子的秘密?那么你要说雍正以前的圣旨都是四语写的,只有雍正以后才是单语写的?这不是越说越牵强了吗?怎么不说就雍正传位圣旨是四语写的,其他所有圣旨都是单语,否则你能找出来更多四语写的圣旨吗?

我认为正常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为了方便大清国不同语言地区的人方便查阅皇帝的圣旨,在皇帝的圣旨整理分类归档的时候会在类似现在文史档案馆一类的机构里备份满蒙等文字的圣旨抄录备份,因为很多满蒙贵族不认识汉文啊,这很正常,但这是后期做国家文件档案整理记录的时候补充的资料,是后来抄写的,并非康熙随口说一句话就有四个人冒出来写四份不同文字的圣旨,然后找四个太监每人宣旨读一遍,这是搞笑不是合理。但是可以被有心人拿来利用,做出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也算是雍正“去污”运动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一个版本。

还有改圣旨不一定是改字,找张空白圣旨再写一份很容易,压根不用在原版上画蛇添足。持四语圣旨这个说法的人不是看电视剧得出的结论,因为电视剧都是古装剧不会讲几百年后大家发现原来每份圣旨都是四语,这是有一定历史研究的人提出来的,我们可以确定说这个观点的人一定是支持认可雍正的,就像我是反对质疑雍正的合法性一样。有赞同就有反对,道理要在互相讨论中才能让更多人看清楚,并不是说所有的说法都必须统一口径,只许说雍正接位合法,不许反对,所有文章千篇一律粉雍正,所有评论一致点赞保持队形不要乱。这就是思想强制了,一言堂。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看了我文章的人不一定相信我说的,但至少再去看各种粉雍正的文章时心里会对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多了一些体会,会学会怀疑与学问,学问都是在怀疑中反复推敲出来的,绝不是填鸭式的灌输强迫接受出来的。那么近些年随着电视剧的流行也确实有很多喜爱九龙夺嫡话题的人纷纷发表各自的立场观点看法,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你说雍正合法,我说篡位。没问题,有分歧有争议很正常,但是每个人对历史不同说法的接受应该是独立思考消化过后才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建立起自己的历史观,而不是找一本现成的书或者电视剧一看,直接复制到脑海里,你说是啥就是啥,没有怀疑,没有思考,甚至连一些很简单浅显的错误和牵强的解释都去照搬,拿来主义。那就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了。

第五个问题,九子夺嫡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很多人是通过电视剧或者小说来认识雍正的。因为影视剧的走向追剧从而受到引导,接受了电视剧里的人设。不会有闲空功夫去认真参考史书记载去思考,形成自己认知下的雍正,就是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电视剧观众眼里只有一个孙悟空,跑题了。

用电视剧里的情节来谈雍正只是把作者心里的雍正拿出来复述一遍而已,看过电视剧的人不用说都知道雍正是个什么样,跟电视剧里一样。那么到底真正的雍正是什么样的呢?就像易中天说三国一样,真实已不可考,但我们能通过一些史书里记载的少量文字的字里行间里推理推断出很多显而易见的事实,从而像拼图一样逐渐完善一个尽可能多的康熙,雍正乃至九子夺嫡的画面。

现代多部电视剧里有个有意思的点,就是九龙夺嫡大多被描写为四八夺嫡,就是老八和老四是皇位的主要竞争对手,电视剧描写了老八是个伪君子,实力强大,老四是运气加险胜。但实际上“老八危机”很大概率是不存在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早在康熙中期老八确实流露出对皇位的渴望,暗地里造势有个张道士算命的说自己有龙相,这时候老八也确实笼络了很多大臣支持自己,我想老八的原意大概是投康熙所好,知道康熙喜欢听算命的下批语,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不就是因为算命测八字出了好评语备受康熙的爱怜亲自抚养吗。老八大概也想和弘历一样,爸爸,算命的也说我八字好,爸爸去哪儿也天天带上我吧。不料康熙并不吃这套,直接就说了你别痴心妄想了,皇位不会传给你的。

但这时候大臣们却想做从龙之臣,建拥立之功。集合起来在康熙面前说老八的好话,硬要把老八推上太子候补位,以后老八登基大家好有功劳。这下可捅大篓子了,马屁拍马蹄铁上了,群臣都被康熙臭骂一顿,首辅佟国维直接被罢官。康熙的反击是强烈和无情的,直接公然骂老八,你妈就是个奴仆库里出来的低贱女人,凭你这么低劣的不纯血统不可能当皇帝,皇帝都是高贵的血统当的,爸爸对儿子说出这么恶毒难听的话我想康熙并不是说给老八听的,而是说给群臣听的,你们想群起逼朕立老八为太子,朕的反击就是这么刚猛,朕就说你们推荐的在我看来就是贱种,你们再想给贱种当臣属那你们就更下贱,直接让群臣不能再提老八了。

在这个事件里我们可以分析出两个事情,一是康熙不立老八为太子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在康熙已经发怒杀了张道士后,为什么还有群臣硬要往上推老八,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除了老八无人可推了,当时太子虽然复立,但群臣都知道这是为了避免皇子夺位而设的傀儡,早晚要立新太子,老八交际能力不错,主管户部手握财政大权,有钱又善于和群臣打好关系,老九老十也都支持,这样的人做了皇帝,群臣都开心,而老四这时候只是个内务府总管,和老八比差远了,并不是电视剧里所谓的“干实事王”,老四倒真的有可能是“孤臣”,孤独无人追捧的边缘人物,并不起眼。所以群臣根本没注意到老四,老八才是当时唯一明亮的星,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电视剧里描写的伪君子坏蛋。试问群臣为什么只推举老八一人,不是因为他们看不到老四的“优秀”,只因为在所有皇子里老八真正是一枝独秀,别人和他比就好比萤火虫和月亮比。秀到老九老十都不和他争,心甘情愿甘当枝叶帮衬他,就好比蔡英文和蔡康永竞选总统,当然蔡英文支持率压倒性占优势。所以连首辅佟国维擦亮眼睛找了半天都没在老四身上看到有做太子的可能性,逼于无奈只好跟着群臣一起选择老八。

老八之所以被康熙骂不是因为康熙不喜欢老八,而是康熙是个权欲很重的人,我在现实生活中也认识一些做生意的强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欢抓紧权力不肯分给别人一点哪怕是自己的儿子,甚至有的人老了死了都来不及给儿子交接班,就是因为贪恋权力的感觉,哪怕直到死的一刻都不想交出去,身为有为帝王的康熙我相信他更严重,他容不得别人伸手想要自己的权力,谁要就打谁,康熙一开始杀张道士只是教育一下老八,而群臣进逼才让康熙动了真怒,这是群起造反,想学李世民提前夺权让我康熙去做李渊当太上皇,提前退休,实际上康熙到死都是皇帝,没做过太上皇,谁想让我做太上皇我就搞臭他,说他是贱货生的不配,支持他的哪怕是当我助手几十年的佟国维我也要罢了他,没有人敢挑战我的权威。这才是老八失败的原因,并非电视剧里杜撰的混淆视听的情节。而发生这些事的时候是在康熙中期,也就是说离他死还有十来年,那么老八就是一个十多年前就已经被康熙彻底否决的没有前途的人,他怎么可能在十几年以后再作为反派终极大BOSS和老四决战紫禁之巅?

二是康熙到底属意谁为太子,我们知道经过老八一事后人人都明白不能跟皇上提选太子,那就是等于让康熙提前准备腾位置,那是要掉脑袋的忌讳。其实拨开盘根错节我们顺藤摸瓜可以发现真正对皇位有角逐的其实就三个人,老八,老十四,老四。老八自荐失败,被罢了主管户部的差事,所有职务一撸到底,实际上已经提前出局,当然在电视剧里这个死鬼BOSS又被复活还在继续管着户部还和李卫大战三百回合这种跨越两朝关公战秦琼式的戏文就别当真了。。

那么再说老四吧,到了康熙晚年,老十三因为一些史书也记载不详的小事被康熙圈禁,要知道大阿哥是因为自告奋勇要帮康熙杀太子才被康熙永久圈禁,老十三又是因为犯了什么大错被永久圈禁?或许不是因为史书记载不详的小事,而是真的就是小事,康熙借微不足道的小事借题发挥永久圈禁老十三,因为老十三之前主管兵部,他掌握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军权,而圈禁老十三的原因是康熙知道一山不能容二虎,这个杀伐果决的帝王已经不允许再有诸子夺权的苗头出现,西北战事打起来了,他要把军权集中交给唯一一个想交给的儿子,而不是让老十三分权,所以老十三是被康熙故意夺权的。我想假如后来老十四战胜回朝顺利继位后,康熙会释放老十三并对他无辜受累表达一定的歉意和补偿。

老十三自幼由老四教读书长大,和老四是铁哥们,康熙对待老十三的无情间接我们也知道了康熙只是把老四当成一个不重要的边缘人物,在真实的历史中如果说老八老十四他们是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和尔康,那么老四的戏份可能就是尔泰的戏份,很少,而且随时杀青都不影响主线剧情,属于可有可无的儿子。

而老四却还能成为角逐夺嫡三巨头之一,并不是康熙看重他,而是老四自身的奋斗,他隐忍,城府极深,没人能看透他,他利用多年内务主管的职务已经在宫内布下深厚的势力,对外一副吃素念佛人畜无害样,对内已经悄然得到九门提督也就是京城军权掌握者隆科多的效忠,至此政变的把握已经有了五成,而最险的在于康熙死后很短时间的真空期老四释放了老十三,而他也在极短时间里重新恢复了一部分在军队的实力,成功控制了丰台大营!如果说掌握了皇宫能掌握一万军队,掌握了九门提督就再加3万人,而掌握了丰台大营就又多了五万人,大概就是这么个比方吧,这时老四政变的成功率直接飙升到九成,假如丰台大营被回京的老十四掌握的话,那么鹿死谁手还是未知数,那样老四的成功几率就是五五开不确定性很大。

但最终三巨头的最后一个老十四此时只带了几个随从踏入了老四掌控的铁桶一般的京师!老四苟了大半辈子,无人看好。老十四巅峰时掌握全国军队,封大将军王,哪怕是潜在对手老十三都被康熙爸爸提前关起来了。但老四在最关键的时间,最要害的地点,集合最重要的人对老十四形成关键的局部优势兵力,一举赢了,这是经典的教科书式的政变成功案例,老四抓住了所有关键,没有比他更完美的谋划了。

最后再说说康熙为什么属意的太子是老十四,实际上史书记载已经很清楚的说了康熙晚期很喜欢老十四,觉得老十四最像自己,像自己的勇武,能带兵打仗,康熙不喜欢别人催自己提前立太子腾位置,但并不是他就没想过太子要传给谁,看他晚年一系列的操作,无辜关老十三,集中军权给老十四,并不仅仅是尽一切准备和青海大战一场,实际上这场仗打到年羹尧打完经历了好多年,确实是很难打的大硬仗。能看的出康熙真的看重老十四,老八被十几年前就骂成了废人,老四一直像个佛系宅男光吃素没什么武勇,还体弱多病,康熙也不会看上这么个病秧子。而老十四年轻精壮,自己老了不能再征战,但老十四替自己完成了,顺带也把这个国家最重要权力就是军权给了老十四,我想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康熙晚期属意的太子就是老十四。

那么有没有可能康熙也喜欢同样勇武的老十三呢?没可能,因为康熙是个注重出生血统高贵的人,老十三小时候是老四带大的,可想而知老十三的生母没资格抚养皇子,而德妃身为康熙后期得宠的妃子,出身血统要好的多,连带老十四也是血统比老十三高贵的,康熙是个看重算命八字迷信的人,所以当把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军权只能交给一个勇武的儿子时他毫不犹豫的找茬关了老十三,就像对老八一样绝情 ,把所有的重心放在老十四一个人身上,并不是他纯因为疼爱老十四,而是国之重器,重托,_国家大事不能因为父子亲情而受影响,当断则断,不拖泥带水,不留后患。做个莫得感情的霸道帝王思维方式绝对和普通人不一样。

最后再说下“老八危机”的真相,在多部电视剧里老八都是反派一号BOSS,实力强大并代表邪恶,而老四都是正派主角,自带最终胜利光环,代表正义,但一开始实力弱小备受老八欺负,经过勇士斗恶龙般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胜利全剧终,因此可以说老八是老四一生遇到的最大危机。但事实上在康熙前期他确实大力培养各个儿子,希望他们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让各个儿子分别管理不同部门磨练。老四管内务府,老八管过吏部户部,老十三管过兵部。

但到了康熙中期由于老八心急没吃到热豆腐,康熙性情大变,担心会被儿子们提前夺位,于是大骂打压老八,使他成为不受待见打入“冷宫”的皇子。到此老八已经绝望并心灰意冷了,他或许转而支持其他皇子是有的,但说他是打不死的小强,还没被康熙把官职一撸到底,已经毫无势力没有作为了,还能在二十多年后的康熙死亡以后再和老四进行最后决战。这也就是电视剧编剧的水平能编的出来的内容,对于电视剧来说逻辑算什么,能吃吗?真正和老四最后决战紫禁之巅的是老十四,但老十四败了,败者通常都要背负反派的人设,也就是坏蛋。

但偏偏老十四除了政治斗争低能,其他方面没有污点,事实上康熙和群臣都赞赏老十四,没有人说他像大阿哥一样杀亲兄弟,像太子一样卖官,你怎么能让一个好人失败,让一个正派落得反派的下场呢?于是为了达到戏剧效果,既然老四已经是正派代表正义了,那么其他人只能是反派代表邪恶,正所谓没有困难可以制造困难,编剧就是专门干这个的。

老八于是就被安排贪污受贿阴谋算计太子的人设,然后十四找不到黑点就把他打成八爷党,说他和八爷一伙那肯定不能再是好人了,甚至再给他安排一个让凌普调兵逼宫康熙事后栽赃给太子的含糊情节,那就坐实老十四这个反派人设了。这样电视剧小说都能情节圆满了,至于老八到底是不是坏蛋,老十四到底和老八熟不熟有没有交集,没有几个看过电视的人回去再查史料印证。就这样一个老四阴谋夺取老十四皇位的真相被改成了老四在和虚构的大BOSS老八不断明争暗斗最后取得决战胜利的狗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剧情!而真正的苦主被阴谋夺取皇位的老十四却被悄悄低调淡化处理了,把正派主角变成反派配角,把中立配角变成反派一号BOSS,把真正的反派BOSS变成正派主角还是圣母白莲花人设,你说这顿操作骚不骚!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小说电视剧,或许历史真的就把雍正发起的“去污”运动由其后继者又继续下来了,万一这里面还出了个叫二月河的,万一他还写了本书,还拍成电视剧了呢?


花儿-D


被杀的这个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名叫赵昌,是康熙身边的贴身大太监兼好帮手,专门负责康熙的日常生活起居,深得康熙皇帝的器重!

清朝皇室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皇帝会在皇子们年幼时,就会挑选一些年龄相仿的小太监,让这些小太监成为皇子的随侍男童,跟随皇子一起成长,以培养他们对皇子的忠诚度。赵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挑选成为了康熙的随侍男童。


赵昌其人!

赵昌比康熙小三岁,自幼就是康熙的随侍男童,深知康熙的脾气爱好,对康熙的日常起居方面也伺候的面面俱到。后来,赵昌被康熙升为了养心殿的总管大太监,专门负责传达康熙的口谕和宣读圣旨!



那么,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为什么就要处死赵昌呢?

首先,赵昌并不是康熙驾崩当晚被杀的,康熙是于康熙六十一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驾崩的,而赵昌是在在雍正元年正月初六锒铛入狱并被赐死的,当时雍正给赵昌定的罪名有三条:一是借欠内库银五千两;二是利用职务安插亲人;三是私给废太子允礽之子弘皙制作火镰。


当然也有传闻,赵昌之所以被雍正赐死,原因就是赵昌作为康熙的心腹,知道康熙的很多秘密,自然也知道康熙所立遗诏的具体内容,而雍正作为传说中的皇位非法继承者,自然要杀掉这个“知情者”以绝后患了!


唐古看今


康熙1722年12月20日,康熙崩于畅春园,终年68岁。雍正处死的随侍又是谁呢!

(康熙)


这个随侍就是赵昌,这个赵昌自幼就是康熙的随侍。因为从小陪康熙一起长大,所以这个赵昌相当了解康熙的所有习惯,把康熙的生活起居照顾的非常好,后来康熙把赵昌升为养心殿总管大太监。

那为什么雍正这样着急处死赵昌呢!

嘚嘚认为有两种可能第一种跟康熙的死有关系。

雍正排行老四,九子夺嫡。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说过,这个确立太子愁死康熙了,康熙开始觉得老二,但是老二太不给力就这样被废了,而老大又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老四(雍正)城府太深,所以很多研究清代的史学家认为康熙的死有蹊跷。康熙死后很快的就处决了康熙的两个心腹。

(老年康熙)
另外一种说法也是跟皇位有关系。

根据外国人记载,赵昌三个罪行。第一在雍正身边安插眼线。第二给废太子送火廉。第三就是私自盗取国库5000两税银。

(网剧雍正)

赵昌是康熙唯一留下的重臣。赵昌主要负责康熙和十四阿哥的书信往来。也是唯一一个知道康熙遗嘱的人。

这是嘚嘚认为的,大家有不同意见我们评论区讨论。


嘚嘚说史


雍正是清朝最勤勉的一个皇帝,他在位十三年,整顿吏治,实行新政,一改康熙晚年吏治腐败,民生凋敝的衰败景象,让康乾盛世得以延续,使清朝兴盛长达100多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作为的帝王,他继承皇位的合法性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什么篡改遗诏、弑父夺位等等传言一直不绝于耳。今天我们就说说,康熙驾崩后,雍正为何赐死追随康熙60年的心腹太监赵昌。

赵昌何许人也,史书并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他是包衣奴出身,从小跟着康熙一起长大。原来,清朝入关后一直有个习俗,每个皇子身边,从小就有一个年龄相仿的包衣奴陪侍左右,他跟随皇子一起成长,成为许多皇子最信任的人。

赵昌跟着康熙一起长大,俩人虽为主仆,但关系绝不一般。康熙晚年,赵昌被升为养心殿太监总管,负责康熙圣旨的传达。按理说,这样一个对康熙忠心耿耿的太监,雍正登基后,应该善待他,即使不重用,也该赐他金银回家颐养天年。但是,出乎很多人意料,康熙刚刚在畅春园驾崩,雍正就迫不及待赐死赵昌,罪名是“欠银欺君”。

众所周知,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太监专权。因此,清朝建立后,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严禁太监干政,严禁太监私处京城一步。可以说,顺治、康熙年间的太监是名副其实的奴才,一点权力都没有。雍正赐死赵昌的罪名显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雍正为何会急于赐死一个无权无势的太监赵昌呢?唯一能解释通就是:赵昌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东西太多了,让雍正如鲠在喉,不除不足以安心。赵昌身为康熙的心腹,肯定知道九子夺嫡的内幕,对于康熙欲传位哪个皇子也是一清二楚。只有让赵昌永远闭口,一切争论才会风平浪静,一切才会死无对证。至于赵昌是否真的知道传位的实情,都被他带进坟墓中,再也无人知晓了。

现在,虽然发现康熙的传位遗诏,但不少学者认为那是雍正伪造的假遗诏,根本不可信。从雍正登基后,先后杀死赵昌、年羹尧、隆科多等人来看,雍正似乎故意在隐藏什么,也许他的皇位真的是窃来的。


洛水清风


答:雍正在父亲康熙皇帝驾崩的当晚,立刻处死了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如此迫不及待,如此杀气腾腾,显然是要杀人灭口。

有人说,为什么不能理解为其他原因呢?

从刑事分析上说,一个人要杀人,其动机大概有仇杀、情杀和谋财杀人这几种。

当然,从雍正的角度来说,他作为一个帝国最高统治者,对凡威胁到自己个人权力、国家利益包括冒犯到自己尊严的人,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但父亲刚刚咽气,他顾不上天下人在背后指点评论,片刻也不能等,就如此大开杀戒,已充分表明被杀之人掌握了大量对他不利的信息,必须马上、立刻离开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能停留。

从这个角度去想,被杀之人所掌握的信息,绝对是已经威胁到了雍正的地位、甚至生死的。

只有这样,才能有合理的解释。

那么,矛头所指,就是一贯以来们所讨论的“雍正篡位”之说了。

说到这,估计有读者又会跳起来反驳了,说康熙病重后留下遗诏“传位十四子”被雍正改成了“传位于四子”的说法不成立,因为遗诏有汉文、满文两个版本,改得了汉文改不了满人,这件事是假的,所以“雍正篡位”之说不成立。

不得不再提醒:“传位十四子”的故事虽然是假的,却不能证明“雍正篡位”之说不成立。

冯尔康先生算是雍正的拥趸和粉丝,曾称赞雍正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比较杰出的帝王之一”。但他对“雍正篡位”之说还是无力辩驳。

他坦承,康熙暴卒于畅春园时,局势全被雍正和负责警卫的隆科多控制着,真相如何,只有他们二人清楚。雍正后来在《大义觉迷录》提到的“八人受谕”之说纯属编造。他为何要编这样的一谎言呢?除了清洗“雍正篡位”之说没有别的合理解释。

对于存故宫内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所谓“康熙遗诏”的汉文原件,冯尔康先生也非常遗憾地说:“毫无疑问,这个诏书是胤禛搞的,不是康熙的亲笔,也不是他在世时完成的。”那么,如果不是雍正“篡位”,他为什么要矫诏呢?除了清洗“雍正篡位”之说没有别的合理解释。

冯尔康先生还苦笑着说,虽然历代帝王都干预修史,造成“实录”不实,但象雍正那样不仅伪造历史,而且篡改档案,伪造史料,在历史上还是非常罕见的。

冯尔康先生在对照了雍正“加工”过的《朱批谕旨》、《上谕内阁》等档案与故宫中幸存的原件后,他恨恨地说“爱改史料,实是雍正的一个大毛病”。

“雍正篡位”的迹象还有很多。

比如说,隆科多与年羹尧是雍正继位的关键人物。但雍正登位后,他飞快地杀了隆、年二人。诡异的是,他在杀隆科多时,又一改前说,宣称先帝临终是“隆科多并未在御前”。

还有,雍正即位后似乎非常害怕康熙的亡灵,从不敢入康熙常住的畅春园、避暑山庄;还远远避开康熙的陵墓另在京城相反方向构建他的西陵。

……

话题扯远了。

那么,雍正在康熙皇帝驾崩当晚处死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是谁呢?

不好意思,遍查史书,查不到“随侍康熙60年”的人。

历史上如果有这样的人,按理说是很容易查的,毕竟,在康熙身边生活了60年,还是心腹。

但是查不到,说明真没有。

这“康熙皇帝驾崩当晚,雍正立刻处死随侍康熙60年的心腹”的说法是从何而来的呢?

原来,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于康熙四十九年来华,很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在宫中供职,负责做些绘画、雕刻之类的活儿,后于雍正元年回国。归国后,他写了本回忆录——《清廷十三年:马国贤在华回忆录》。

因为书是在欧洲写的,雍正管不到,所以,他在书中肆无忌惮地写雍正篡位的经过。

他说,康熙驾崩的当晚,他就住在畅春园,夜间亲耳听到了呼号之声,异常恐怖。然后提到:胤禛即位,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

按照马国贤说的,处死赵昌,是一个“全国震惊的命令”,那么赵昌必定是个大人物。

但《清实录》里,根本就不存在赵昌这个人,殊为可怪。

而且,赵昌的“子女为奴”,就不应该是人们理解中的常伴皇帝身边的太监、内待,必须是大臣。

一个在康熙身边做了60年大臣的人,居然史书里一字不载,太不可思议了。

有可能,“杀赵昌”之说,是马国贤编的。

但也同样不能因此而否定“雍正篡位”之说。


覃仕勇说史


能跟在康熙皇帝身边足足六十年的老人,这个人只有赵昌了。

在历史上赵昌是康熙身边的宠臣,而且还是康熙的大内总管,那么这么重要的一个人,为什么雍正皇帝会在康熙身死的当晚赵昌呢?

按照雍正钦点的三大罪来看,赵昌确实是必死无疑。

首先,第一条就是私自监视各位皇子,在皇子身边安插眼线。

其次,第二条就是擅自给废太子的儿子制作了一把火镰,因此被雍正皇帝认为是有造反的嫌疑。

最后一条就是,赵昌私自挪用了国库5000两的税银,而被雍正皇帝以“私盗税银罪“处死。

但是仔细分析,这里面却又是疑点重重。

赵昌尽管是大内总管,但也没有资格,没有权力去监视各皇子的,要知道私自监视皇子这可是死罪的,而且这个赵昌与康熙皇帝一起长大,可以说是十分了解皇家事务的,因此我认为不太可能回去做这等僭越之事,所以我认为这很可能是康熙皇帝授意的。



而且就以赵昌为皇太孙铸造火镰来说,如果说这是皇太孙自己要求的呢,赵昌可能拒绝吗。再怎么说这也是康熙的亲孙子,而且对于康熙来说,这也不算是犯忌讳的事,所以我认为赵昌可能就是做个顺水人情而已。

其三,就是贪墨国库税银。这就很明显就是雍正皇帝要整死赵昌了,皇家的各种打赏,贪墨这是惯例,如果要查的话基本上谁都不干净。


按照阴谋论来看,我认为很有可能,这个赵昌作为康熙六十余年的心腹,肯定是知道一点内幕的,因此雍正只有快刀斩乱麻,将所有皇帝身边的老人都剪除个干净,这才是最稳妥的,而且昭告天下后,还可以避免被翻案的后果。


这个历史很正


这或许又是一个阴谋论。首先真的不存在随侍康熙60年的所谓心腹。康熙晚年最得宠的两个太监主要为魏珠和梁九功,但这两人的确没有陪过康熙60年。


魏珠活到乾隆年间,本质上魏珠也是雍正的拥立功臣。但是魏珠比较贪心,跟雍正讨赏,雍正问他要什么?他说要一个城。结果雍正就“满足了他的愿望”,就让他去北海团城当总管,那个地方的确叫城,但是实际上是个孤岛。所以实际上就是把魏珠给软禁了。魏珠有个绝活,那就是甩鸣鞭,但是雍正用不着他了。

真正在康熙死后,“追随先帝”的就是梁九功了。梁九功晚年情况的确扑朔迷离,根据史料记载,他是死于雍正元年2月,在景山上自缢身亡,也就是所谓追随先帝而去。但是梁九功在康熙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失宠了,被拘于景山了。也就是说即便康熙驾崩的当夜发生了些什么,梁九功也不在场。


当然会有人说赵昌。赵昌的身份一直都是扑朔迷离的,他究竟是不是太监,这都很难确定。

关于他的记录大致见于康熙画师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雍正即位,发布了一个使全国震惊的命令,赵昌被拘执,处死刑,财产抄没,子女为奴。”

但是就马国贤的表述,他也应该是内务府官员,但有些资料上显示他是养心殿太监总管。外国人记录的史料,很多时候会被我们对正史的一种补充,但有的时候也可能会是一个误会。所以来看雍正给出杀这个赵昌的理由,在这个洋人的记录之下,就显得更匪夷所思。


赵昌分别由三个罪,第一个秘密安插人监视皇子举动;第二个是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晰做了把火镰;第三个是欠国库5000两银子。最终被雍正以“欠银欺君”的名义给下旨诏告全国杀了。

这三个罪名都匪夷所思,欠了钱还钱就是,有必要杀了吗?给废太子的儿子做个打火机就得判死刑?最重要的可能是第一个因素,那就是他曾经监视过皇子,知道很多秘密。但是赵昌如果只是个养心殿的太监总管,他就敢干这事?除非他是受命于康熙。但这也不应该是杀他的理由。当然最最无解的是,为什么杀一个小小的赵昌,理由又很勉强,还需要诏告天下?


这些逻辑无疑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雍正继位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恰恰赵昌知道。但是西方人用他们的思维逻辑来描述东方的宫廷秘闻,闹出的笑话会很多。

就像一个叫埃德蒙·拜克豪斯的英国混混当了军官来到了清朝混了几年,回去后出了一本书,说自己跟慈禧老佛爷也有一腿,而且说慈禧老佛爷观念十分开放。这种事情,全是典型的西方艳遇逻辑。所以你们要是愿意相信尽管相信好了。


炒米视角


雍正杀死的这名康熙随侍名字叫赵昌,他是跟康熙从小一起长大的太监,所以康熙对这个太监也是当做自己人一样看待。

在跟他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康熙遇到许多烦恼事情的时候,都会跟赵昌诉说来排解自己的烦恼,两人已经算是真正的好朋友。

雍正在康熙一去世就立马杀掉赵昌,依我看至少有三个原因。

  • 首先,私人秘密

来讲康熙作为一个皇帝,他在位的时候为国家所做出的贡献,是历史不可抹杀的,在他治理下的清朝,当时被人称为“康熙盛世”。

但即便再英明的皇帝,也会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作为跟随康熙多年的太监,必定会知道一些康熙不干净的事,这些事在康熙在世的时候他是不敢说出去的。

但康熙去世以后,身边原来服侍上一任皇帝的这些宫女太监,按照制度会被遣返回家或者调到别处去,在这种情况下谁也不能保证太监们会不会把上一任皇帝的秘密说出去。

作为一国之君,他的言行举止是备受世人关注的,特别是一些破坏国家稳定的的人,巴不得能找到一些关于康熙的绯闻,而如果赵昌把康熙的一些私人秘密传出去的话,这会让皇族丢脸,所以雍正必定要处理他。

  • 其次,国家安全

康熙生前在办理国家大事的过程中,随身的太监必定会耳濡目染,而国家边防建设、兵力整顿,国内民生治理、官员调任以及民政设施、百姓福利等等,这一些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在太监长期跟随的过程中必定会看到一二。

上面说过太监在上任皇帝去世后,会被安排到另外的地方工作或者直接遣返退休,但是作为长期跟着肯定身边的太监,他肯定会知道一些国家大小事,如果他有心跟外族人勾结的话,那么国家的兵力部署、边境安防等等有可能会被赵昌泄漏到别的国家间谍手中。

但对他来说,这些情报能换金银财宝,而对一个国家来讲,这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漏洞,因为别的国家首领拿到这份情报后对清朝军务方面更加详细的了解,以此对整个王朝造成一个潜在的威胁。所以雍正对这样的人不可不防,而最好的防备方法就是让他永远的闭嘴。

  • 其三,遗诏内幕

我们知道雍正参加的九子夺嫡这一场宫廷事变,而政变最后的胜利者是他。但康熙真正的遗嘱里面写的继承人是谁,历史上一直没有确切的答案。而赵昌一直侍奉康熙直到去世,他或许会了解康熙遗嘱的内幕,雍正杀了赵昌其实他可能是想掩盖当时遗诏的内容。

如果赵昌真的知道康熙传位给哪位皇子,那么这本身对雍正以后的皇位会造成威胁,为了预防万一,雍正先下手为强杀了赵昌以防他把康熙皇位的遗嘱内幕说给别的王爷听,到时候各位王爷一起逼宫,搞出大事情来。

所以综合上面来分析雍正,杀死康熙身边的随侍对他来讲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这也足够说明雍正此人是个足智多谋且心狠手辣的人,为求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一切。

因为正常来讲服侍了康熙一辈子的太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而他跟着康熙一起长大,即便他只是一个太监,但也已经有了亲情的。雍正对这样的人能下得了手,说明皇帝都是一批冷血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