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王莽篡权西汉,刘秀光武中兴,重新建立了大汉天下,史称东汉。纵观东汉一朝,太监与外戚轮流出场,可以说东汉就是宦官和外戚共同治理天下。尤其东汉末年,宦官当政,掌握朝廷权柄,甚至到了废立皇帝的地步。在东汉除了这两股势力,还有一股势力不能小瞧,他们掌握了天下的话语权,宦官和外戚都不敢轻易得罪,这就是士族集团。在东汉末年,有一个家族非常的出名,就是汝南袁氏,袁氏还有一个金字招牌:“四世三公”。“四世三公”指的是袁氏家族连着四辈人,都有人当了三公的高官。宦官掌握了皇权,外戚掌握了军权,袁氏掌握了整个东汉的官员系统。

时间到了公元189年,来看看袁氏在朝廷的任职:袁隗作为族长,任太傅参录尚书事,官员系统二把手;袁绍,西园八校尉(汉灵帝组建的外战禁军)的二把手;袁术,虎贲中郎将,统领禁军。袁家和大将军何进的关系比较密切,何进是外戚的首领。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袁氏家族的兴起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袁家发源于汝南,汉平帝的时候袁家的袁良进入仕途,袁良是当时的大儒孟喜的弟子,在光武帝刘秀立国以后担任成武令。袁良的官不大,到了孙子袁安这一辈,袁家开始兴盛起来。袁家在汝南一直都是士族豪族,袁安顺利的被举荐为孝廉,成了东汉一名公务员。

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记载: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己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袁安的一句话:“如此大灾之下,百姓全都遭灾受饿,我不能再去麻烦别人,我是读书人!”这就是在儒家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袁安困雪。袁安是一个大德之人,在担任阴平县令和任城县令的时候,百姓中的口碑极好,深得百姓喜爱。公元71年,袁安被任命为楚郡太守,在这里袁安办了一件事情,让他后来飞黄腾达。袁氏的兴起,印证了一句古老的道理:高位乃德者居之,有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贵保之。

当时的汉明帝时期,楚郡的楚王刘英谋逆,办案人员为了邀功,将案情恶意的扩大化,牵连了大批无辜的百姓。这种为了自己的政绩,无辜牵连他人的行为是非常恶劣的。袁安上任以后,在来的路上就听说了这件事,到了楚郡连衙门都没进就直接去了监狱提审被冤枉的人。袁太守当了一段时间的袁牢头才整理出了那些人被冤枉的证据。汉明帝最终被袁安整理的卷宗所打动,经过重审释放了400多人。袁安治下无冤案,袁安名动天下,轰动了东汉官场。

一年后,袁安调任京畿担任河南尹,这个位置很不简单,天子脚下,能担任的说明你是朝廷重点培养对象。袁安担任十年,辖区“政令严明,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汉明帝把袁安这个大才留给了汉章帝,袁安进入中央,相继担任了太仆、司空、司徒等职务。大德之人必定高寿,袁安熬死了汉章帝,汉和帝登基。汉和帝时期的外戚正是著名的窦宪,在朝廷嚣张跋扈不可一世。袁安弹劾了窦宪,窦宪敢抢公主但对于袁安是一点脾气都没有,没辙!袁安的浩然正气已经让群魔自动退避三舍,袁安去世以后,窦宪也很快的完蛋。汉和帝掌握了权力,鉴于袁安当年是抗窦的功勋,汉和帝对袁氏一门大肆封赏。袁安长子袁裳官至骑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袁敞是袁家的第二任三公。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后来的袁京的儿子袁汤,在汉桓帝的时候当上了太尉,封安国亭侯,这是袁家第三任三公。袁汤有三个儿子,袁成、袁逢、袁隗。袁成官至左中郎将,袁逢和袁隗在汉灵帝一朝都身居三公之职,这是袁家的第四任三公。朝政局势经历风云飘摇,汉灵帝时期两次爆发党锢之祸,诸多的世家大族都被清洗,但袁家却一直稳

如泰山,执掌这朝廷高位。

袁绍的崛起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袁家的第五代出了两个翘楚:袁绍和袁术。这两人都是袁逢的儿子,嫡子袁术,但名声较大的是袁绍。袁绍,字本初,岁数比袁术大,但岁数绝对不是袁绍牛的原因,他是袁逢的庶子,可能是婢女所生,他其实比起袁术有先天的不足。在那个时代,嫡子和庶子差别是天壤之别,看几千年以后的雍正和皇八子就知道。举个简单例子,袁绍就是二锅头,而袁术是茅台。袁绍成了第五代里面的最有希望继承祖宗基业的那个人,不是袁绍有多大的能力,是因为袁绍从小就过继给了袁绍的大爷袁成,袁成没有儿子,袁绍去继承家业。袁绍这瓶二锅头被贴上了五粮液的标签,野鸡变凤凰,袁绍成了堂堂正正的嫡子。

袁绍从土狗变成了麒麟,他不断地用袁家“四世三公”的金字招牌揽人气,增强自己的实力。袁家此时不光和太监集团关系密切,人家还是倒台士族中的重要领袖,袁绍在党锢之祸后参与了不少次的营救与秘密集会。袁家这股实力,“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已经强大到了足以左右历史的走向。袁氏家族经历四世,一直站在历史的前言不倒,却离巅峰还差一点,这一点是因为袁氏还有两样东西没有拿到:一个是最高的拍板权,一个是军权。20年前的窦武党锢如何失败的?200年前的王莽篡汉是如何成功的?

袁家与王家道德上一样的好名声,但他们却和王莽差在了权力和不要脸上。袁氏是那个时代士族的门楣,众望所归,到了袁绍的时代,袁家开始向王莽进发了。而搭起这台大戏的就是袁绍。

阴谋家袁绍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过继到袁成下面的袁绍可谓人尽其才,他没有辱没袁家先祖的名声,很上进,结交天下才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把自己打造成了一杆袁氏家族的标杆大旗。袁绍在洛阳的门槛上师很高的,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黄巾之乱爆发以后,外戚何进被封为大将军,掌控了首都防卫的大权,袁绍看准了何进,主动上门,被招进了何进幕府。袁绍选择进入何进幕府圈子,这是第一步。

何进应该是东汉外戚里面身份最低的大将军,他实际也需要袁绍的名望来加持自己的名声。袁绍被提拔到了虎贲中郎将,随后又调任中军校尉,族弟袁术做了虎贲中郎将。公元189年4月,汉灵帝病重,临死前汉灵帝突然做出决定,要立次子刘协为下一任皇帝,他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因为长子刘辩气质全无,没有一点人君之相。而刘协虽9岁,但是聪明伶俐,机智勇敢。这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系,刘辩从小就被送到民间抚养,没接受过皇家教育,刘协是董太后养大的,气质不可同日而语。

汉灵帝立刘协为皇帝是个明智的想法, 但是他将死之人没有为刘协当皇帝铺下路,才九岁的小孩,没有任何背景,凭啥登上帝位?汉灵帝左瞅右看,托孤大臣只能是太监蹇硕,有军权,忠心,他是皇帝私人禁卫军西园军的最高指挥官,袁绍是二首领。蹇硕这个西园军的“上军校尉”是整个东汉军事上的最高级别,所以面对外戚势力何进,蹇硕有能力扶持刘协登基为帝。

蹇硕决定动手,迅速除掉外戚的何进,同年四月十一日,汉灵帝去世。这时候的刘辩还是名义上的太子,蹇硕派人召见何进进宫商议国丧后事,何进闻询进宫,应该说何进必死无疑。没想到的是蹇硕这边出了叛徒,何进没进宫。两天后,蹇硕知道大势已去,事实不可改变,只好承认刘辩为皇帝,其母何皇后为皇太后。何进一把手,录尚书事,后将军袁隗为太傅,与何进共同辅政,参录尚书事。这个任命很关键,何进一把手,袁隗二把手,共同辅政,何进要是不在了,袁隗就有了拍板权,袁氏初步掌握了拍板权。

何进和蹇硕的矛盾是结下了,后来何进和十常侍合作处理了蹇硕。何进加实际上就是十常侍选出来的外戚代表,没有背景,不是世家大族,好控制。何进和宦官集团共同保卫着何家的太子刘辩。按道理何进应该和十常侍一起合作,亲密无间。可是这时候站出来一个人,袁绍。

袁绍导演下的十常侍之乱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何进和十常侍合作一起干掉了蹇硕,同时把另一股外戚势力董太后家族排挤出了朝政。袁绍在这个关口对何进说了一句话: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权力斗争时,窦武占据着明显优势却最终被害是因为啥?袁绍在劝何进在掌握了大权之后,除掉十常侍。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彻底干掉这帮祸国的死太监!这一次的权利斗争很明显,何家兄妹年轻力壮,皇帝还是个孩子,十常侍和何进一条心,刘辩的地位稳固,符合所有成员的利益,何进没有继续掀起斗争的理由。但是袁绍不希望啊!

何进的能力基本属于草包级别,和袁绍不是一个档次,玩阴谋袁绍随便搞。袁绍的一句话就让何进心里犯嘀咕了,太监们是不是真心帮自己?当年的窦武和太监一起辅佐汉灵帝,最后不也是被太监弄死。人心里一旦有鬼,他就会无限的成长,最终变成恶魔。何进一步步的走进了袁绍的圈套。

何进与妹妹商议,与弟弟何苗商议,都被家人劝告不要胡来。整个何家除了何进都认为何家和十常侍是一家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何太后和何苗极力阻止何进对十常侍下手,何进也有些犹豫了。可是架不住中间有个顶级搅屎棍袁绍的忽悠,何进蒙了,居然同意袁绍的建议:

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袁绍以高超的谋略在阴谋僵死的时候有引入了新的变量。

袁绍预谋让外兵大张旗鼓的如京,挑起何进和宦官的矛盾,互相搏杀,袁绍希望他们最好一死一伤,甚至同归于尽。这是袁绍阴谋的第二步。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袁氏一族,袁隗与何进公领国政,朝廷二把手;袁绍,何进最信任的人;袁术掌控着皇宫中最重要的禁卫军虎贲军。如果何进和十常侍都完蛋了,天下就是袁家的了。袁绍得逞了,十常侍之乱,宦官和何进都被杀光了,但是他算差了一点,仅仅就那么一小点,最终断送了袁绍的大计。

外兵进京,董卓、王匡、丁原、桥瑁一系列的大军阀朝洛阳而来。事情已经不可控,何进和十常侍的矛盾依然形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何进准备动手,任命袁绍“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命。司隶校尉,手中有千人的部队,上监管朝堂,下监管司隶七郡,掌握着监控京畿要害之权。“假节,专命击断”袁绍可以代替何进甚至皇帝处罚不执行命令的人。袁绍有了一支自己的部队,只听自己的命令。十常侍无奈辞职回家,但是袁绍不同意啊 ,必须让他们自相残杀,袁绍继续忽悠,造舆论。太监们也急了,最终大意的何进被太监们所杀。

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

何进被太监杀了,袁绍终于完成了这幕大戏的所有布局。袁绍手中有“司隶校尉,假节,专命击断”权力,他指挥军队血洗太监,何进的部将吴匡和张璋领兵来报仇,和虎贲中郎将袁术一起引兵入宫。袁绍与他的叔父袁隗假传圣旨,杀了太监们任命的官员。袁氏每一个人都有任务,每一步都安排的井井有条。袁术忽悠吴匡等人,何苗和何进不同心,也是杀害何进的主谋,吴匡率兵和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又杀了何苗,何家的势力彻底消亡。这个奉车都尉董旻是自愿来参加这次行动,这个人是关键。

一夜之间,保卫皇权的两股力量太监和外戚灰飞烟灭。还剩下谁了?太傅参录尚书事的袁隗,司隶校尉,假节之权的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袁氏大权在握。天下有我,只差朝夕,袁氏代替刘氏管理天下的日子指日可待。

结语


低调的袁绍:导演了汉末第一场阴谋大戏,开启了汉末争霸局面

没想到的是董卓突然来了,袁绍没有料到,袁绍最终崩盘的原因就是董卓突然带兵进入了洛阳。是谁泄露了消息?奉车都尉董旻,董卓的弟弟。他冒死参加了这次政变就是为了随时掌握动态情报。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董卓迅速掌握了朝政大权,废立了皇帝。骑都尉鲍信增进劝袁绍趁董卓兵弱之际杀了董卓:董卓现在手握强兵,马上就要有邪路的打算,赶紧先下手为强,要不你就白忙活了!趁他刚刚入京昼夜疲劳,赶紧下手必能擒之!但袁绍在这个紧要关头犹豫了,就这一个犹豫。短短的几天,洛阳城姓董了。可惜了袁绍步步谋划,招招致命,最终除掉了袁氏最大的拦路虎外戚势力和宦官,没想到被董卓轻松摘桃。这部惊天的阴谋大戏终于落下了帷幕,两百年的东汉自此以后陷入了群雄争霸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