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夏遂良不是传统的《三侠五义》中的人物。他的主要戏份,出现在《白眉大侠》中。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和昆仑僧相比,夏遂良其实算是比较正直的剑客了,更不用说那些宵小、采花贼什么的。

说到夏遂良的能力,也算比较出众,当然武功更高。之所以成为反面角色,有人认为是昆仑僧的挑唆。但是如此轻易受到别人的挑唆,显然是自己意志不坚定。所以有人认为夏遂良缺乏主见、耳软心活。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其实不是那么简单。这里有一个传统武侠观念的问题,是今人容易忽略的。

武侠文化,虽然有人说起源于春秋时的墨家学说,但真正形成一门“文化”,应该是明清时候。唐朝的笔记小说里有一些“武侠”的因素,但多偏于“武”,是技艺的单纯炫耀,而很少“侠”,也就是没有思想精神。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到了明朝中后期,由于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文化也迅速繁荣起来。说书人成为一个非常受欢迎、也非常广泛的职业。而武侠文化,也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别。

现在的评书虽然听众很少,但是还有明确的分层,壮士、义士、侠客、剑客等等,共分为七个等级(我手头没有文字资料,记得也不太准确,可参见德云社高峰的评书)。而这些武者,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虽然道义上是正义一方,但在手段上确实有“侠以武犯禁”的嫌疑。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所以,侠客天生就是不与官府合作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反官府的——是反官府,不是反政府。“皇帝一定是好皇帝,就是大臣们多是坏人”。在侠客文化的早期,官府只有一种形象,就是贪官污吏。

从《三侠五义》开始,出于了侠客与官府的合作,比如南侠展昭是包公的“带刀侍卫”。当然,《三侠五义》安排了一个合理的过程,包拯在进京赶考途中落难,展昭顺手帮助了他,二人算是贫贱之交。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但是,展昭是第一个与官府合作、甚至投身官府的人。仅仅这一点,就引起了“五鼠”的不满,这才有了“五鼠闹东京”。当然是“五鼠”的失败告终。失败之后,兄弟五人、连上他们的子弟后人,也就是“五鼠”(或称“五义”)、“小五义”,一步一步投靠了官府。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从对抗官府,到投靠官府,这个转变是不被江湖同道所接近的。正如当时的“五鼠”恼恨展昭,江湖同道如昆仑僧、夏遂良,也同样恼恨大小五义。

这点恼恨,如果永远是陌路之人,也许只会埋在心底,偶然酒后闲谈笑骂一番而已。但是如果有了一点近距离的矛盾,很容易演化为剧烈的冲突。昆仑僧是因为一点小事,被卷入与小五义的争斗,夏遂良也是偶然路过,参与到与侠良等人的冲突中来。

《白眉大侠》中的夏遂良,与徐良本无矛盾,为何会生死相争?

一次又一次的偶然,根源一定会有必然性。江湖与朝廷的立场对立,投靠官府与对抗官府的道路分歧,就是夏遂良与徐良等人的矛盾的必须性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