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導語

我們都知道,鴉片戰爭最終以清王朝的全面潰敗而結束,在戰爭失利後,清廷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遂後逐漸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關於鴉片戰爭的失敗,歷來史家眾說紛紜。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當時的清廷擁有80萬常備軍,面對區區2萬英軍,之所以會一觸即潰,除了英軍船堅炮利,最主要的原因便是清廷將領的翫忽職守,昏庸無能。如果當時的清廷能多一些像林則徐那樣的官員,必定可以成功的驅逐敵寇,贏得勝利。但我卻認為,即便清廷上下一心,三軍拼命,也絕無取勝的可能。因為清廷敗北最根本的因素,是出在制度與文化上,為什麼這麼說呢?那麼接下來就由我為大家分為三個重點詳細講述其中的原因。

第一個重點:林則徐在禁菸生涯中犯下的致命錯誤。

第二個重點:對於清王朝來說,鴉片戰爭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

第三個重點:面對相同的困境,日本採取了與清朝截然相反的策略。

一、林則徐在禁菸生涯中犯下的致命錯誤。

說到鴉片戰爭,就不能不提林則徐。我們都知道,著名的虎門銷煙就是由林則徐發起的,在這場歷時23天的銷煙事件中,林則徐一共燒燬了二百多萬斤鴉片,並將英國的鴉片商人全部驅逐出境。這一把熊熊烈火不僅大快人心,也讓我們永遠記住了林則徐這個名字,並在百年之後的歲月裡,仍舊不遺餘力地談論他,讚美他,稱頌他。轟轟烈烈的虎門銷煙,成為了打擊毒品最廣為流傳的歷史事件,但也埋下了清王朝與英國之間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世紀,當鴉片流入清朝後,不僅導致了大量白銀向外流失,還使國內民眾吸食成風,最後這股風潮竟然蔓延到了皇室。這引起了道光皇帝的震怒,1839年1月8日,道光皇帝幾番考慮,決定派林則徐遠赴廣東禁菸,臨去之時,道光給林則徐下了一道訓令,這道訓令言簡意賅,只有12個字:菸草務須杜絕,邊釁絕不可開!

這在現在看來,基本上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杜絕英國人的鴉片,即相當於堵死了英國從中國獲取鉅額利益的通道,那麼這就必然會引發不可避免的摩擦。但當時的清王朝不這樣認為,那時的清廷,上至道光皇帝,下至文武百官,都一致認為英國絕對不敢輕啟戰爭。原因很簡單,長久以來,清王朝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餘四方不過皆是蠻夷之地。

在這種“天下共主”的儒家傳統理念下,英國被清朝蔑稱為英吉利。清廷上下一致認為,理應叩首稱臣的英吉利,不過是一個旮旯裡不起眼的邊邦小國而已。道光皇帝之所以囑咐林則徐不可開邊釁,並不是因為懼怕英吉利,而只是覺得麻煩。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道光帝和林則徐

那麼,為什麼清王朝會產生這種爆棚的優越感呢?

其實這並不奇怪,這種優越感既來源於儒家經典的教化,也來源於長久以來中國國力的強盛。要知道,16世紀英國人剛剛來到中國的時候,那時清朝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隨後又經過康熙帝文治武功的積澱,即便到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前期,清朝的社會生產力仍不低於西方各國,生產總量則遠遠超過了他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清王朝壓根不會把英國放在眼裡。

在清朝官員龔自珍給林則徐的信函中,龔自珍也是抱著這種“天朝上國,唯我獨尊”的“主流思想”。他認為林則徐在禁菸過程中,可能會與英國的鴉片商人發生摩擦,但他想象中,發生摩擦後的用兵規模,大抵相當於今天反走私的警察行動一般。 總之在當時,沒有一個人能夠預料到林則徐的這場廣東之行,將會引發一場令清王朝陷入浩劫的戰爭之中,包括身處其中的林則徐本人。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林則徐

林則徐不僅是一位清朝大吏,民族英雄,他還被後人稱作第一位倡導向西方學習的人。在史料中可以看到,致力於新知的林則徐,至少擁有四名翻譯終日為他翻譯英文書報。但是,縱觀當時清朝的上下,對外部世界懵懂迷茫,對英吉利也只是聞其名而不知其實。有一句老話說的好,每個人都是時代的產物。身處在這樣的時代裡,即便清醒謹慎如林則徐,對於大洋彼岸的世界,也同樣感到混沌一片。

在他取得輝煌成績的禁菸生涯中,站在鴉片貿易背後的英國,雖如同一隻龐然巨獸早就顯出了猙獰爪牙,可惜卻並沒有引起林則徐足夠的重視。在林則徐遞交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中,他一共羅列了三條英國不敢挑起邊釁的推論。

第一條是英國如與清廷開戰,必須遠渡重洋,戰線太長會導致英軍補給不便。

第二條是英軍雖然船堅炮利,但是無法在內河施展威力。

第三條是英國每年與清朝進行的正經生意,比如茶葉、大黃、瓷器等便可以獲取巨大利益。他們沒有理由因為鴉片這一樁生意和清廷開戰,那樣只會得不償失。

顯然,林則徐錯估了英國的強大實力和貪婪程度。和其他歷史事件一樣,鴉片戰爭並不是某一個因素造成的,它有許許多多的原因。從理論上或概念上說,這是兩種不同文化間的衝突。中英文化的接觸點是商業,鴉片戰爭爆發前十年,鴉片貿易是中英商業間最重要的一環,但中國人竭力想取消這一貿易,這是導致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鴉片貿易

這場戰爭,無可避免,在1839年6月中旬,英軍抵達廣東沿海的戰艦已達4艘,而林則徐卻誤以為,這些船上雖然配備了武器,但這也只不過是一次大規模的鴉片武裝走私。他在表明已作防範後,便給道光皇帝上了份奏摺,報了個平安。

而這份上報平安的奏摺離開廣州後不到10天,也就是1839年6月21日,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率領第一批部隊到達虎門口外,上報平安的奏摺到達北京的那天是7月17日,那時候,不惜訴諸武力的英軍,已經攻佔舟山12天了。

沉浸在“天朝”迷夢中的大清國,毫無防備地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戰爭就這樣突然地到來了。但要命的是,前方主帥卻沒有發出戰爭警報!謹慎沉穩的林則徐,就此犯下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二、對於清王朝來說,鴉片戰爭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軍以排山倒海之勢迅速潰敗。有很多史學家認為,清軍之所以敗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清軍將領翫忽職守,缺乏與英軍抗爭到底的氣節。如果不是他們貪生怕死,清朝若多出幾個像林則徐這樣硬氣的官員,未必就不能打贏這場戰爭。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鴉片戰爭

在這場突然爆發的戰爭中,清朝沒有絲毫取勝的可能性。因為儘管現代人已對戰爭下了成千上萬的定義,但是,戰爭最基本的實質只是兩方軍事力量之間的對抗。說到軍事力量,就不能不談雙方的軍事裝備。要知道,在鴉片戰爭中,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雖然火藥和管型火器都是中國發明的,可惜幾百年來,卻一直沒有形成科學理論和實驗體系,這使中國火器的發展受到了根本性的制約。至鴉片戰爭時,清軍手中的“洋槍洋炮”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後了二百年,清軍在作戰中使用的鳥槍,其原型可追溯到明代嘉慶年間!

但是,即使是如此落後的火器,清軍依然因為經費不足的原因,無法全部配備。根據史料所載,清軍火器與刀劍等冷兵器的配比大約為五比五。而在鴉片戰爭中,普通的冷兵器拿在手裡,跟握著一根樹枝上戰場的區別不大。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清軍使用的鳥槍

而且在鴉片戰爭中,清軍所使用的加農炮較之英軍也是遠遠不如。由於冶煉技術的落後,清軍制造的火炮鐵質很差,並且氣泡較多,不但多,還很大。清軍火炮炮膛裡最大的一個氣泡,竟然能盛四碗水。在這樣糟糕的冶煉技術下,製造的火炮不僅威力小,同時也使清軍炮手變成了一個高危行業,因為點炮時炮膛隨時可能炸裂。在鴉片戰爭中,清軍的火槍不如英軍,火炮不如英軍,就連最基本的火藥,同樣不如英軍,造成雙方火藥質量差距的關鍵原因,是因為科學與工業。

早在1825年,有一個叫做歇夫列裡的人便實驗出了黑色火藥的最佳化學反應方程式,英國人按照歇夫列裡的方程式,配製了槍用發射火藥和炮用發射火藥,這兩種配方被西方各國確定為標準的火藥配方。而中國的火藥是煉丹道士陰差陽錯之下偶然發現的,這就使中國的火藥理論一開始就蒙上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神秘色彩,此後火藥的發展主要憑藉經驗的積累。鴉片戰爭中,清軍制造的火藥,仍是按照明末的配方,以手工業作坊或工場生產。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清朝大炮

除了上述火器之外,清軍與英軍差距最大的,是戰艦。要知道,在18世紀,英軍海軍被譽世界之最,共有各類戰艦400多艘。這些戰艦與清朝水師的軍艦相比,具有按炮多、吃水淺、航速快、機動能力強等等優勢。所以到了後來,清軍直接放棄了與英軍在海上爭鋒的希望,不得不將戰場轉移到了陸地。在陸地上,清軍對抗英軍的主要武器是海關上設立的炮臺。但是,這些炮臺對於英軍來說也不過是些花架子。

早在1832年,就有一位叫做郭士立的普魯士傳教士巡視了清朝的炮臺,在考察了這個國家的防務內部組織後,郭士立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如果我們是以敵人的身份來到這裡,整個軍隊的抵抗不會超過半小時。”這個結論是比較了中西軍事實力而得出的,參照後來的鴉片戰爭,郭士立的日記似乎所言不虛。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處於兵器上的絕對劣勢,這是不爭的事實。

可是,也有許多論者又不約而同地指出: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處於兵力上的絕對優勢。這同樣是個不爭的事實。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清朝綠營兵

據統計,清朝當時的八旗兵加上綠營兵,統共有80萬之巨,而整個英國遠征軍,林林總總加在一起不過兩萬人。清軍的數量是英軍的40倍!於是便有不少人感到奇怪,就算英軍的兵器再怎樣優良,清軍也完全可以以軍隊數量的優勢彌補不足。

那怎麼,清軍在與英軍的戰鬥中還敗得一塌糊塗呢?這當中的原因,並非像我們平時所想的那樣,全是因為清軍的不作為。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自覺的用現代軍隊的標準來衡量清朝軍隊,所以造成了認知誤差。

清朝時期的軍隊,與我們現代軍隊存在著本質的不同。大家都知道,清朝是靠武力鎮壓建立起來的高度中央集權政權,軍隊雖是其支柱,但是,當時的清朝沒有警察,高度中央集權也不準建立地方性的內衛部隊;所以維持社會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清軍最主要的日常任務。

簡而言之,清軍雖然名為軍隊,但卻名不副實。用今天的標準來看,清軍並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其中國防軍的色彩最淡,警察的色彩最濃。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英軍船艦

而且,由於英軍船堅炮利,清軍根本不能與其在海上交鋒,所以清軍也因此徹底失去了這場戰爭的主動權。他們只能留在陸地上,被動的等待英軍的進攻。英軍的戰艦在海上橫行無忌,對於留守陸地的清軍來說,完全是一群不知何時會來,也不知最終會從哪兒冒出來的敵人。這種情況下,清軍只得處處設防。也就是說,全國幾千裡海岸線,都是其防禦的範圍。在這樣的狀態下,清軍根本無法凸顯數量上的優勢。

由此看來,清軍在這場陡然爆發的戰爭中,不僅兵器落後,看似充足兵源真正調用起來,卻是捉襟見肘。在如此不利的局勢下,我認為,縱然大清王朝上下一心抵禦外敵,恐怕也終是於事無補徒嘆奈何了。所以到了1842年8月,清王朝不得不被迫與英軍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在這個條約中,清廷除賠款之外,還將香港島讓予英國,並使英國得到領事裁判權。條約簽訂後,英軍退出了,戰爭結束了。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南京條約》

英國對此感到十分滿意,一個英軍軍官在他回憶錄的結尾,用大寫字母寫了這樣一句話:中國,被女王征服了。

三、面對相同的困境,日本採取了與清朝截然相反的策略。

在鴉片戰爭中,一直存在著兩種聲音,一種是“主和”,一種是“主戰”。那麼,當英國的戰艦駛來時,清軍到底是應該奮起反抗?還是立刻投降?如果這場戰爭在當時的局勢下,勢必要以失敗告終,哪一種才是合理的選擇?細細思索,這實在是一個嚴肅的話題,也是一個困難的選擇。那麼,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面對著相同的困境,日本做出了怎樣的抉擇。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日本,這個地處東方,在中國人眼中誕生於日出之地的國家,千年以來,向中國學習了不少東西,以至於它被公認為是一個屬於漢文化圈的國家。鴉片戰爭爆發不久後,這個國家也遇到了與清朝相同的麻煩。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培裡率4艘軍艦從上海駛入東京灣。面對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蒸汽動力戰艦,日本掌權者與清廷的反應截然不同,它沒有做出任何抵抗。由於這些戰艦通體黑色,所以這次的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中,在美方強大武力的威脅下,日本不僅做出了軟弱的姿態,還被迫與美方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並答應美方開國,通商。在日本發生的一切,簡直就是鴉片戰爭中清朝的翻版。日本閉關鎖國多年,缺口一夕之間便被打開,西方的洪水洶湧直入。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黑船事件

至1858年,日本與美國、英國、俄國、法國、荷蘭簽訂了十多項不平等條約。但是在此之後,蒙受屈辱的日本,在蒸汽機的刺激下,開始了不眠不休的奮鬥。最後,它們終於成功的迎來了“明治維新”,這個國家在改革中重獲新生。

18世紀,西方列強不僅以強大的武力,撞開了日本閉關鎖國的大門。也把清王朝拖入了更為廣闊的世界。但可惜的是,清朝在戰敗之後,似乎並沒有勇氣進入這個廣闊的新世界。它依然沉浸在“天朝”的迷夢中,不願醒來。昏昏昭昭的清王朝很快迎來了它的第二次教訓,在戰爭結束半個世紀後:一個叫做慈禧的女人,帶著年幼的皇帝,倉皇地逃出了紫禁城。

四、總結

首先我們說了:林則徐發起的虎門銷煙,不僅在中國禁菸史上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同時也埋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鴉片戰爭前夕的清王朝,一直深陷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清廷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天下共同的主人”。優越感爆棚的清王朝,並不認為英國為了鴉片貿易膽敢發動一場戰爭。所以當鴉片戰爭在廣東爆發之際,身為前線主將的林則徐並沒有及時發出戰爭警報。這使清廷在這場戰爭中陷入極大的被動,林則徐也就此犯下了禁菸生涯的最嚴重的錯誤。

其次我們說了:戰爭爆發後,清王朝迅速的潰敗。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在鴉片戰爭中,英軍已處於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於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而且,清軍雖然號稱坐擁80萬常備軍,但這80萬軍隊同時兼任著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再加上由於戰艦的落後,清軍失去了與英軍在海上交鋒的可能,只能在全國幾千裡海岸線處處設防,所以清軍的軍隊數量並不具備任何優勢。這場戰爭爆發兩年後,戰敗的清王朝不得不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對於清朝致命性的打擊,以及它對中國近代史的重大影響

最後我們說了:在鴉片戰爭爆發不久後,日本也遇到了與中國相同的困境。在“黑船事件”中,美國以武力強行打開了日本緊閉多年的國門,日本從此開始受到西方列強的百般蹂躪,並與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但在“黑船事件”中,日本由於清醒的認識到了與美方的差距,一開始就選擇了軟弱的姿態,不事抵抗。不過,在受到屈辱之後,日本痛定思痛,奮發圖強,勵精圖治,它們很快便迎來了使之崛起的“明治維新”。反觀清王朝卻不然,在鴉片戰爭後,清王朝依然沒有做好改革的準備,它仍舊深陷於“天朝”迷夢中,昏昏昭昭,不可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