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在位時,慈禧為何鬥不過慈安?

白船


咸豐在位時,慈禧為何鬥不過慈安?現在就告訴你,原因並不難猜!慈安是正宮皇后,慈安的地位在那裡呢,慈禧再厲害也不能動慈安呀。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是後宮。慈禧不過就是一個貴妃而已,皇后可是後宮的最高領導。整個後宮都歸慈安管的。而且咸豐還在位,皇帝最大,咸豐雖然不咋的,但是也不傻,慈禧背後搞小動作,咸豐會不知道?而且慈禧進宮比慈安晚一些,宮裡面的關係,勢力自然要比慈禧好。再說一點,皇后的地位高就算是搞關係肯定找皇后,而不是找懿貴妃。而且誰願意得罪皇后。



提起慈安,人們總覺得她過於忠厚老實,沒有主見,以至於事事都要靠慈禧決斷,而實際上恰恰相反,真正的慈安太后從小生長在上流社會,對於官場的傾軋和各種算計見過不要太多,在她成為中宮皇后的十年之中,她的地位始終牢不可破,除了憑藉本身出色的容貌和人品之外,更和她本身的智慧有著密不可分的直接關係。在美女如雲的皇宮,在多情好色的咸豐帝身邊,能保持10榮寵不衰,就足以表明慈安是一位城府很深的大智若愚的女性。即使把她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來衡量,即使把她與慈禧放在一起做比較,慈安太后也絕不是一無是處。只是由於本身性格的原因,慈安太后一向不喜歡爭權,所以日常朝政都交給了喜歡出風頭的慈禧,而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遇到朝政大事,慈禧不敢擅做主張,仍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在控制局面、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如果非要找出原因,那麼我覺得以下四點才是根本原因:

第一:慈安是皇后,正宮娘娘。皇帝唯一的妻子。紫禁城的女主人。實權高高在上。

第二:慈安的家庭背景,父親是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而慈禧的父親擔任筆貼式之職。

第三:慈安是滿洲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慈禧只是鑲藍旗,是下五旗。

第四:慈安鈕鈷祿氏,滿洲八大姓之一,為女真族直系後裔。而慈禧葉赫那拉氏雖也是八大姓之一但卻是那拉氏旁支。所以,慈禧無論是在地位還是家室上都無法越過慈安。



而且慈禧雖然美貌,又會揣摩皇上心思,還能代替皇上批閱奏章,足以讓人覺得她十分受寵,但是寵是一回事,那是個人情感,國家大事,咸豐也不敢馬虎,特別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內憂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遠近親疏他還是分的清的,雖然寵愛慈禧(生了兒子很重要)但是卻並未對慈安怎麼樣,仍然視為髮妻,是無可替代的中宮皇后。 再來慈安優於德,對權力不感興趣,是一個大智若愚的女性。在咸豐去世後,她把日常朝政多讓給慈禧來處理。而慈禧遇到朝政大事時,攝於嫡庶之分,不敢自作主張,仍然會徵求慈安的意見。由此可以見,慈安太后在掌握權利方面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慈安進宮半年就被封了皇后,是六宮之主,慈禧入宮五年後生了咸豐唯一的兒子才母憑子貴被封了貴妃。咸豐雖然好色,可並不糊塗,對後宮情況如何他看得很清楚,他最相信的是沒有權力慾的慈安,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慈禧,所以死了後還留一到聖旨壓制慈禧。這樣的情況下,慈禧怎麼去鬥慈安。


緣分追逐


不僅是咸豐活著的時候慈禧鬥不過慈安,哪怕是咸豐駕崩後,慈禧權傾朝野,把一眾朝臣玩弄於股掌之間,她依然壓不倒慈安。

歷史上的慈禧和慈安兩人,一般人都認為慈安的作用不明顯,就是個打醬油的。而慈禧太后是強勢的一方,全面壓制慈安。但實際上,慈安才是咸豐皇帝的正宮,她才是咸豐皇帝駕崩後,整個清朝地位最尊貴的人。在名分上,慈禧要排在她之後。雖然說慈禧後來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獨攬大權,但是在她與慈安太后的關係上,她始終是弱勢一方。

需要說明一點的是,慈禧太后並不是天生自帶威嚴光環,她後來能夠權傾朝野,實際上也是有一個闖關升級的過程的。



公元1861年,在位十一年的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他死前遺詔,讓自己獨子,僅六歲的載淳繼位,是為同治皇帝。為了避免皇權旁落,咸豐生前做了兩手準備。一是讓以載垣和肅順為首的八大臣輔政,授予他們“贊襄一切政務”的權力;二是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給她母儀天下的權力。在當時,慈禧太后還排不上號。

咸豐皇帝的意思,是考慮到載淳年幼可能會大權旁落為權臣所控制,因此讓兩宮太后擁有批紅的權力、八大臣擁有草擬權力。即所謂太后垂簾,八大臣輔政,大家互相之間制衡,不至於一家獨大。

但這樣一來,兩宮太后的權力就很大了,因為她們擁有最終批准權。當時身為慈安副手的慈禧很清楚,她是靠母以子貴才登上皇太后寶座的,論聲望、資歷、影響力,她都遠遠遜於慈安。所以慈安不是她的敵人,而是應該極力拉攏的對象。否則罷免輔政八大臣,奪權和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

咸豐死後沒多久,八大臣和太后就開始暗中較勁。肅順和載垣計劃,準備成立一個八大臣輔政制度,想慢慢架空慈安。擁有最終決策權的慈安當然不同意了。便乾脆所有的奏摺、計劃她都不批准。四天以後,各地的未批奏摺堆積如山,朝廷政務陷入停滯,想逼迫八大臣跟她認慫。然而這時候八大臣在外朝呼風喚雨,慈安這個最高決策人卻不能接見外臣,只能接受八大臣審閱過的東西。所以八大臣實際上架空了慈安。

慈禧看見慈安不是八大臣的對手,便用她的巧舌如簧拉攏慈安。制定了兩人的攻守同盟,決定扳倒八大臣。首先慈禧出招,她暗示山東一個叫董元春的監察御史上書,說出一番讓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等候皇上長大,而左右不得干預,於親王中挑選一二人,同心輔佐”的言論,要求太后臨朝,讓輔政八大臣滾粗。

面對慈禧的出招,肅順等人立刻進宮,公開宣佈自己是皇帝的臣子,不能服侍太后,讓太后有批准權力已經是給足面子,隨後肅順以皇帝名義發了個痛批董元春的諭旨,但慈禧留中不批准,因此發不出去。肅順便不再問政,天天在家裡遛鳥玩,朝廷再次陷入停滯,慈禧被迫就範,將諭旨發下去。

這一勝一敗,看似不分勝負,其實慈禧已經佔了先機。因為她是皇帝的媽媽,肅順跟她的對抗,吵的越激烈,八大臣的罪過就越大。畢竟外臣對抗太后,有臣子搶奪皇權的嫌疑。慈禧便藉機開始包裝自己,帶著小皇帝四處祭祀巡視時都對著臣子們哭泣,稱肅順欺君罔上,欺負她孤兒寡母,到處裝可憐。



當時一些不掌權的宗室成員,比如恭親王奕訢之流,還有急於往上爬的漢人官僚和滿蒙低級貴族都看準了這個巴結慈禧的機會,順利的和慈禧搞在了一起。這些人裡面除了奕訢外,還有兵部侍郎勝保和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醇親王奕譞(光緒的爹)、大學士周祖培等。他們密謀策動,發動祺祥政變,指責肅順專權,並以此為藉口將肅順等人弄死。此事變之後,慈禧和慈安公開垂簾聽政,成為大清權力的實際擁有者。

慈禧的這一次成功奪權,除了利用輿論的力量之外,很關鍵的一個因素就是咸豐給了慈安披紅的權力,而慈安也有攬權的想法。如果慈安旗幟鮮明的擁護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的支持並站在肅順一邊,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這段清史就得重寫。所以慈禧在奪權後,她對慈安是恭恭敬敬的,一副二把手的模樣。畢竟慈安才是咸豐皇帝的正經大老婆,她只是小老婆而已。



祺祥政變之後,奕訢、僧格林沁這些投靠在慈禧身邊的人,與慈禧形成了一個利益集團。批紅權仍然在太后手中,而肅順等人的票擬權則交給了奕訢等人。等於實際上換湯不換藥,只是換了一批人。因此慈禧與慈安再次達成攻守同盟,一起搞倒奕訢。

不久後,由於奕訢主張實用主義,傾向於辦洋務,外交方面頗能保持對外平等,導致被朝廷的保守派批評為軟弱、離經叛道。慈禧此時則與慈安始終與保守站在一邊,她們高舉皇權和理學大旗,與保守派一拍即合,將權勢迅速擴大的恭親王奕訢打倒下臺。成功的控制了票擬權,為後來慈禧權傾朝野,隻手遮天打下了根基。

搞倒奕訢之後,慈禧找到了訣竅。就是始終拉一路打一路。重用一批人,再提拔一批人,讓大臣們鬥,她最後再出來收拾殘局,始終保持自己的絕對權威。比如她重用李鴻章,同時又提拔左宗棠,讓李、左二人打的不亦樂乎。左宗棠死後,她又提拔張之洞,繼續讓臣子之間內訌,她穩坐釣魚臺。



需要強調的是,不管慈禧她在朝廷上如何權傾天下,她在宮裡對慈安還是很恭順的。比如根據《清實錄》的記載,同治登基後,哪怕是在兩宮垂簾後,同治皇帝大部分時間都與慈安同住,而不是慈禧。這一方面是祖制,二方面是慈禧對慈安的敬畏。後來光緒皇帝登基後,他在慈安生前也是大部分時間都與慈安同住。因此可以說,慈安在皇帝的撫養和教育上從沒失去過最高權力,不存在同治和光緒與慈安不親的問題。她會容忍慈禧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是因為她認為自己“優於德”,慈禧“優於才”,兩人一個有名分,一個有才幹。苦活累活得罪人的事都讓慈禧去幹,她直接享受慈禧的工作成果就可以了。

但是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慈安這個人還是有分寸的。比如說誅殺安德海,雖然是山東巡撫丁寶楨辦的,但最後拍板的是慈安,否則丁寶楨也不敢殺。慈禧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自己忍著。再比如同治皇帝選皇后,慈安看中了阿魯特氏(慈安是阿魯特氏的表姨),慈禧看中富察氏,結果同治沒聽親孃的意見,而是選了慈安看中的阿魯特氏為皇后。僅從這幾點就能看出,慈安本身權力慾不強,處理國事的水平也確實不如慈禧,因此才會允許慈禧在朝廷呼風喚雨,但她身為正宮太后,具不可動搖的地位在。只要她不死,她的話就天然具有分量。

備註:後來同治皇后阿魯特氏之死,很多人認為是被慈禧逼死的,這一點不否認,畢竟阿魯特氏因為一直不受慈禧待見,存在自殺的可能性。但是慈安其實也不喜歡她,因為阿魯特氏曾說過負氣的說過一句話:“我是從大清門進宮的皇后”,暗指自己說根正苗紅的皇后。此話大部分人認為是針對慈禧的,因為慈禧沒當過皇后。但是這話對慈安來說也很不友好,因為慈安也不是咸豐的原配皇后。所以慈安進宮時走的也不是大清門。由此可以判斷,慈安可能後期對阿魯特氏也不待見。慈禧要逼死阿魯特氏,慈安應該沒意見。


同治皇帝十八歲時,本來太后應該還政。但是由於同治突然死了,於是慈禧又被請出山,尋找繼承人。她當時與醇親王奕譞等人一同再次打壓了恭親王,擁立了僅有三歲的光緒登基。

關於光緒登基,肯定是慈禧的意思,這一點沒異議。因為慈禧要攬權,肯定要從要從咸豐平輩兄弟的兒子們中過繼一個給咸豐才行,這樣才能保持自己的太后地位。至於過繼誰的兒子嘛,奕訢的兒子肯定想都別想,畢竟兩人的過節不小。而奕譞的兒子,也就是光緒,他的生母是慈禧的妹妹,是咸豐的侄子裡面跟慈禧最親的一個,所以他的入選毫無懸念。(慈禧既是光緒皇帝的伯母,又是他的姨母)

從結果來看,這個選擇對慈禧最有利。但實際上對慈安來說,她也不吃虧。正如前面提到過的,慈安如果不同意,慈禧不可能把這種好事往自己身上攬。她們兩人有共同利益,就是維持自己太后的身份。之前打壓恭親王,兩人早已經是穿一條褲子的盟友了。眼下能夠聯合的只有醇親王一派,這屬於沒有選擇的選擇。並且光緒登基後,慈安也沒有放棄對他的撫養權和教育權。

之後兩宮再次垂簾聽政,一直到光緒七年慈安去世,慈禧才正式開始獨掌大權。



慈安死後,慈禧一個人垂簾聽政。在這個單獨聽政期間,慈禧大力提拔醇王奕譞的地位,並聯合奕譞繼續打壓奕訢一派,在權力相爭中逐漸佔了上風。

光緒十年,慈安死後三年。慈禧借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發動“甲申易樞”,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全班成員統予罷斥,逐出權力中樞,用毫無執政能力醇黨集團取而代之。醇親王奕譞沒有恭親王奕訢的水平,只能事事都請示慈禧明斷。至此,慈禧太后才終於使自己擁有了不受制約的至高無上的權力。




從咸豐駕崩後到甲申易樞的這二十三年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發現慈禧並不是一開始就大權獨攬。她最早只是慈安的副手,憑藉同治生母的身份才撈到一個皇太后身份。後來他她聯合奕訢打壓八大臣集團,才確立了“太后垂簾,親王輔政”的新體制。等到她羽翼未豐後,她又小試鋒芒,褫奪了奕訢“議政王”的封號,使之權力頓減,地位下降。再後來她提拔醇王一黨,徹底打倒奕訢後,才真正的大權獨攬。

在這個期間,雖然慈安的存在感不強。但是隻要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慈禧作為一個身份不高的旗人之女來說,她如果沒有慈安支持,憑什麼把一眾朝臣玩弄於股掌之間?如果慈安不支持她,完全可以拉攏奕訢與慈禧對著幹。哪能容忍慈禧一個人呼風喚雨?

因此在中國人心目中對慈禧主政半個世紀的印象,其實是不對的。她真正獨立主導權力,是在慈安死後和甲申易樞廢了恭親王之後。在同治剛登基的時候,大清的一切最高決策都烙著兩宮和議政王三人的印記,包括兩宮鬥恭親王其實也是不那麼容易的,畢竟在辛酉政變時候這三人都出了力,都有能力和資格瓜分同治初年的最高權力。

至於說慈禧為什麼要讓著慈安,這個道理很簡單。慈安是正宮皇后,她有天然的話語權。慈禧只不過是皇帝的生母而已,在法統上是遠不如慈安的。如果慈安跟慈禧硬剛,慈禧佔不到半點便宜。只不過因為慈禧把自己的利益和慈安綁在了一起,兩人沒必要內鬥而已。並且慈禧在外面扮黑臉,她在宮裡扮白臉。這對她來說,並無傷害。當時甚至有老百姓讚道:“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這種不幹活,還能領工資的好事,去哪找?



最後說說慈安的暴斃。我覺得,慈禧毒死慈安說法太不靠譜了,比現在古裝劇還不靠譜。第一,如果是毒死的,那一定是當朝一號高度機密,坊間怎麼可能知道,還傳的有模有樣有細節;第二,太后的食物審查制度很嚴格,慈禧毒死光緒,連溥儀都不知道。還是後來用現代科技才檢測出來的。並且慈禧毒死光緒,還是在光緒被軟禁的前提下乾的。慈安當時的人身自由沒問題,怎麼那麼容易就被毒死?

第三,重中之重。慈禧根本犯著這麼大的風險毒死慈安。兩個人合作了二十多年,連冊立光緒這種重大決策都沒有分歧,怎麼會在光緒七年這個沒有任何事件的風平浪靜的日子裡毒殺慈安呢?一旦被人發現,慈禧的老命必然不保啊。她何苦呢?


Mer86


咸豐二年,慈安和慈禧兩人一同被選入了咸豐的後宮,兩個人同為秀女,境遇卻天差地別。慈安二月入宮,四月就封為貞嬪、五月晉升貴妃,六月擬為皇后。到了十月的時候,正式冊立為皇后,由嬪連升四級成為皇后,她只用了6個月的時間,簡直就是有清一代,晉封皇后的最快紀錄。

而這個時候的慈禧,還是一個在皇宮之中某個角落裡默默無聞的小秀女,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話,可能慈禧有生之年都沒有飛上枝頭變鳳凰的機會了。

慈安是如何在短短8個月內成為後宮之主的呢?史書上並沒有記載那些諸如電視劇裡宮斗的戲碼,而是言簡意賅地講明瞭,慈安是依靠丈夫咸豐皇帝的信任和寵愛,由此才一飛沖天的。

或許,咸豐是真的喜歡慈安,他們之間真的存在愛情,兩個人性格相似,所以比較合拍,又或許慈安本身的性格就是一個適合作為皇后的人。總而言之,沒有宮鬥,慈安很容易很順利地成為了皇后,贏得了咸豐的喜愛以及敬重,一直持續到咸豐生命的最後盡頭。

在慈安成為皇后之後的第三個年頭,十九歲的慈禧因緣際會得到了咸豐的臨幸,終於在宮裡有了自己的位置,晉封為懿嬪,兩年之後,也就是咸豐六年,她為咸豐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由此而得以晉封懿妃。

從兩個人的在咸豐時期的境遇我們很容易看出來,她們之間的地位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筆者甚至懷疑,是否如流傳之中咸豐被慈禧迷惑,或者兩個人之間有愛情。因為從慈禧的後宮攻略之路來看,並沒有得到咸豐多少的看中呀。

慈禧成為懿嬪,估計與咸豐睡了一覺的原因,畢竟作為天下最尊貴的男人,睡了後宮裡的女人,怎麼著也要表示一下。但在慈禧成為懿嬪之後的兩年時間裡,她仍然是懿嬪,相比慈安坐火箭般的晉升速度,完全沒有可比性。

如果咸豐真的喜愛慈禧喜愛得不得了,沒道理就讓她一直就只是一個嬪,連妃位都不是,是慈禧的宮鬥水平太差勁,還是咸豐並沒有投入多少注意力到她身上?

但不管怎麼說,慈禧這段時間在後宮裡的位置,其實並不高,只是咸豐眾多妃嬪中的一個,咸豐陛下體弱多病,而且又比較急色,像慈禧這樣的妹子很多,或許是帝國後嗣繼承人的壓力,咸豐只能廣撒網,由此看來,慈禧在咸豐心目中的地位,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相反,慈安卻不同,她是皇后,舉止大方得體,與咸豐之間也琴瑟和諧,他們之間的感情應該很好,哪怕後來慈禧為咸豐誕下了唯一的子嗣,也從沒有撼動過慈安的地位。為了獎賞慈禧生兒子的功勞,也不過是用妃位來酬,而非貴妃。

直到咸豐七年,情況才發生了轉變,慈禧成為了貴妃,這種關係遞進,一則是母憑子貴,這相當於將慈安以下的那些妖豔賤貨給比下去了,相比沒生兒子之前,多了很多機會跟咸豐相處,二則是慈禧相比較其他妹子而言,寫得一手好字,咸豐體弱多病,有時候就會以口授的方式讓她批閱奏章,並且一定程度上讓他對政事發表意見。

很多野史中記載,就是咸豐晚年的這種行為,滋生了慈禧的野心,無口否認有這樣的因素在裡面,但實際上,咸豐對慈禧的信任其實還是沒有慈安高,這從他快要掛的時候安排身後事上就能發現。

咸豐臨終之間,對帝國做出的安排,是給同治安排了顧命八大臣,同時賜予了慈安“同道堂”和“御賞”兩枚印章,這是代表皇權的印章,“御賞”代表皇后,“同道堂”代表同治,但同治還是個小朋友,所以嚴格意義上是交由慈安保管用用印的。

在整個託孤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提及到對慈禧的安排,慈禧僅僅得到的只是按照慣例成為了聖母皇太后而已。而慈禧真正掌握政權,是後來慈安將“御賞”賜予了慈禧,跟她聯合戰線,拉攏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這才走上權力之路。

綜上所述,在咸豐時期,慈禧和慈安之間,並不存在劇烈的矛盾衝突,以慈安的性格,也不可能因為慈禧生了咸豐唯一的兒子就要迫害人家,慈安實際上是一個極有大局觀的皇后,而慈禧也不可能憑藉這一點就想要跟慈安掰手腕,咸豐是一個拎得清的皇帝,不會愚蠢到讓兩個人女人鬥。


江畔初見月


咸豐在世時,慈安入宮六個月的時間就坐上了皇后的位置,由此可見慈安也絕非等閒之輩。

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將慈安太后刻畫成為了敦厚老實,處處受制於慈禧的形象,然而歷史上的慈安真的並非如此。

慈安太后的心智和手段並不在慈禧之下,並且他的各方面的條件也都要好於慈禧,而這也更多的得益於慈安優越的家庭出身條件。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出身於滿洲鑲黃旗,三等承恩公穆揚阿。出身於官宦世家的慈安太后,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獲得了家族的重視和培養,更重要的是,背後還有家族力量的扶持和依靠,這也就會使得咸豐皇帝對於會另眼相看。

而慈安太后1852年入宮,當年四月,封為貞嬪;五月,晉封為貞貴妃;六月,已擬為皇后;十月,被正式冊立為皇后,時年十六歲。從首次冊封為嬪,到被冊立為皇后,前後只用了六個月時間,堪稱火箭般的速度,當年順治的寵妃董鄂妃都對這樣的晉封速度是是望塵莫及的。

當然,想要如此快速的晉封,除了年輕貌美和家族實力外,還是慈安太后自身的修為和能力能夠足夠吸引咸豐皇帝,這才有瞭如此快速的冊封,而這也就證明了慈安在能力和心智上,並不輸給慈禧。

反觀這一時期的慈禧太后,出身於下五旗的鑲藍旗,地位上本就比不上鑲黃旗出身的慈安,再加上他的父親惠徵僅僅是個道員,慈禧入宮一年之後就去世了,家族根基薄弱。再加上其自身的條件也都不如慈安,也就使得慈安已經被冊封為皇后的時候,慈禧僅僅是個貴人,直到1856年,慈禧為咸豐皇帝誕育了唯一的皇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載淳,慈禧才剛剛被封為妃,次年被封為貴妃,但是距離皇后慈安還差著兩個級別。

所以,咸豐皇帝在位期間,慈禧鬥不過慈安是非常正常的,一方面,慈安的級別的地位遠超慈禧;另一方面,慈安本人在後宮的能力等方面,也並不遜於慈禧。而慈禧能夠得勢,完全是依靠著為咸豐皇帝誕育了皇子,如果真的慈禧沒有生下同治,不是為咸豐皇帝誕育了委以的皇子,那麼慈禧很有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妃子,根本沒有辦法在日後同慈安太后同坐共治。

實際上,不僅僅是咸豐皇帝在世的時候,慈安壓慈禧一頭,就在咸豐皇帝去世,慈安、慈禧位列兩宮太后期間,也是慈安從各方面壓制的慈禧。

首先是位置和禮法上。

身為母后皇太后慈安太后坐在東邊,而作為聖母皇太后慈禧太后坐在西邊,慈安太后住在紫禁城東側的鐘粹宮,而慈禧太后則住在紫禁城西側的儲秀宮。

日出東而落於西,東邊為大,西邊為次,從位置上就可以看出慈安太后位尊,慈禧太后位卑。

其次就是重大事務的決定權。

朝政事務的執行,是要經過兩宮太后同意的,而這也是要先經過慈禧蓋印,再到慈安蓋印,因而慈安太后掌握著朝政大事的最終決定權。

而不僅僅是朝政大事,日常具體事務也是慈安主政。比如,同治皇帝大婚時,最終的正宮皇后的人選就是慈安太后推薦的阿魯特氏,即便是同治皇帝的生母慈禧太后也沒有辦法否定,只得順從,由此可以看出慈安太后的權力是在慈禧太后至上的。

再次,就是在某些具體事情上,慈禧太后還是受到了慈安太后的壓制,慈安太后的影響力遠超慈禧。

當年,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了慈禧最為寵愛的太監安德海,慈禧太后有意偏袒安德海,希望保全其性命,但是慈安太后卻不留情面直接下令處死安德海,慈禧太后對此也不敢有所異議。而在晚年的慈禧太后也曾親口對她的御前女官德齡提起之前她經常受到慈安太后的欺負,這就體現了慈安太后的地位還是要高於慈禧的。

所以,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前二十年,因為慈安太后的存在,慈禧太后一直是被壓制的,而真正等到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暴崩於鍾粹宮,慈禧太后這才開始大權獨攬。

如果更加開明且更願意接受西方理念的慈安太后能夠一直長壽的活下去,大清王朝的歷史走勢也將被會被改寫吧。


雍親王府


慈安太后家室優於慈禧

 慈安太后出身名門之後,慈安太后名為鈕祜祿氏,是滿州鑲黃旗人,父親是三等承恩公穆揚阿,嫡母是皇室宗親,生母是姜氏,因抬旗也稱姜佳氏。慈禧的父親是葉赫那拉·惠徵,出身監生,史書記載慈禧的父親曾長期擔任筆貼式之職,慈禧的母親史書上都沒有記載。慈禧的家庭背景和茲安相比之下,很顯然沒有慈安的顯赫。

慈安的出身也優於慈禧

慈安一入宮就被咸豐封為貞嬪,一個月不到晉升為貞貴妃,又過了不到一個月晉升為皇后,慈禧初入宮賜號蘭貴人,第二年才晉升為懿嬪,生皇長子載淳才晉升為懿妃,第二年升為懿貴妃。由此可見慈禧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一大截。

咸豐臨死之前還給慈安留下密詔,必要時幹掉慈禧,從這可以看出咸豐對慈安的寵愛以及對慈禧的排斥。這就不難辨出為什麼咸豐在位時慈禧鬥不過慈安了。



評古說今


我覺得有以下四點:

第一:慈安是皇后,正宮娘娘。皇帝唯一的妻子。紫禁城的女主人。實權高高在上。

第二:慈安的家庭背景,父親是廣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揚阿。而慈禧的父親擔任筆貼式之職。

第三:慈安是滿洲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慈禧只是鑲藍旗,是下五旗。

第四:慈安鈕鈷祿氏,滿洲八大姓之一,為女真族直系後裔。而慈禧葉赫那拉氏雖也是八大姓之一但卻是那拉氏旁支。所以,慈禧無論是在地位還是家室上都無法越過慈安。

而且慈禧雖然美貌,又會揣摩皇上心思,還能代替皇上批閱奏章,足以讓人覺得她十分受寵,但是寵是一回事,那是個人情感,國家大事,咸豐也不敢馬虎,特別是大清朝又岌岌可危,內憂外患不止,慈禧的性格他知道,所以遠近親疏他還是分的清的,雖然寵愛慈禧(生了兒子很重要)但是卻並未對慈安怎麼樣,仍然視為髮妻,是無可替代的中宮皇后。


尕蛋讀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並不是都不過慈安,是慈禧很聰明,當時還沒有到鬥得時候。

為什麼?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慈禧和慈安當時並沒有直接矛盾。


慈安是後宮的領袖,這個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但慈禧是咸豐皇帝唯一兒子同治的母親,這個地位同樣是不可動搖的。

如果慈安自己也有兒子,兩人有可能會鬥得你死我活。

但慈安沒有兒子,也就在這方面不能對慈禧構成威脅。

換句話說,慈禧一定是未來皇帝的母親,而慈安一定會是未來的太后。

在咸豐在世的時候,雙方沒有直接利益衝突,相安無事。

甚至,慈禧還要巴結慈安。因為,即便同治是咸豐唯一的兒子,皇帝死後也要太后支持同治才能上位。

根據滿清禮法,如果太后認為同治不適合做皇帝,也可以從親貴中挑選其他人繼承,只要滿清權貴統一即可。

所以,慈禧在慈安面前還是很老實的,不時拍拍馬屁。

第二,慈安的地位不可動搖。

滿清時期,正宮皇后如果沒有重大過錯,是不可能被廢的。

而其他的妃子哪怕再被寵愛,正宮皇后也是毫無疑問的後宮領袖,有很大的權力。

慈安是滿洲鑲黃旗人,是上三旗之一。她的父親鈕祜祿·穆揚阿,有2品世襲頭銜,也算不小。

更厲害的是她的母親,為多羅克勤郡王慶恆的孫女。而多羅克勤郡王是滿清血統最為純正、地位最高的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他們先祖為代善的次子嶽託!

誰都知道,代善是努爾哈赤次子,和皇帝本來就是一家人。

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樣通婚算是近親結婚,不可取。但當時滿清非常講究皇室血統,慈安因為這點就永遠壓在慈禧頭上。

慈禧不過是下五旗的滿洲鑲藍旗,父親葉赫那拉·惠徵常年擔任八品文官這種低級官員。死前他好不容易做上了正四品官員,又因太平軍殺來時棄官逃亡,被免職。其實,如果不是他的女兒是皇帝妃子,這個罪名早就咔嚓殺頭了。

慈禧的母親富察氏,地位還不如丈夫。

這樣的出身,慈禧是沒有辦法和慈安比高低的。

實際上直到慈安死了,慈禧始終是屈居她之下的,基本慈禧能夠掌握實際權力。

第三,慈安是咸豐指定的政治最終決策人。

大家注意,咸豐任命了八個顧命大臣以後,並不是把御賞大印交給了慈禧和慈安,而是交給了慈安一個人。


而同道堂的大印,也不是賜給慈禧的,而是賜給兒子同治。

嚴格意義上說,慈禧沒有資格使用同道堂,只有慈安可以代表自己和同治,同時使用兩個印章,作為最後的決策者。

但慈安認為自己政治能力有限,主動讓慈禧一起出謀劃策,後者這才上位。

所以,慈禧是萬萬不能在掌握所有權力之前,隨便對付慈安的。

因為原則上,慈安同顧命大臣聯手,搞掉慈禧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

所以,慈禧在咸豐時期,是不敢和慈安作對,還要利用慈安。

即便幹掉了顧命大臣,慈禧也不敢擅自對付慈安,只是暗中攬權而已。


薩沙


慈禧和慈安實際上權力爭鬥並不激烈,雙方是互相依靠的關係。

慈安在歷史上名氣是遠遠不及慈禧的,但是實際上慈安才是咸豐真正的皇后。慈安家境不錯,出身於侯門,並且她也是家裡唯一的孩子。慈安16歲就入宮成為嬪,之後地位是急劇升高,4個多月就成了皇后。可見慈安是非常受咸豐皇帝寵幸的,畢竟清朝歷史上後宮中這麼快成為皇后的還是非常少見的。

在咸豐皇帝的一生中,慈安始終都是非常受咸豐寵幸的。不過慈安作為皇后,沒有兒子,這使得慈禧沒有必要跟慈安發生衝突。畢竟古代母憑子貴,只要慈禧的兒子做了皇帝,慈禧自然地位就高了。

從這一點來看,慈禧是需要拉攏慈安的,根本沒有必要和她鬥。畢竟慈安是皇后,如果她支持慈禧的兒子,對雙方都有好處。

咸豐帝還是一個有點理想的皇帝,不過現實太殘酷了。

英法聯軍打入了北京城,火燒了圓明園。作為萬民之主的大清國皇帝咸豐毫無辦法,只能逃入熱河的避暑山莊。

這個時候的他是非常鬱悶的,常常縱情聲色,這樣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

咸豐臨死的時候,召見的人實際上是慈安,並且還特意給了她一封密旨,給予她皇后“御賞”大印。當時的慈安是她能夠處置慈禧的。可見咸豐真的是信任慈安。

同時,咸豐也給皇長子載淳慈禧“同道堂”的印章,不過由他的生母慈禧保管。

咸豐的佈局是這樣的,八個顧命大臣的政令需要慈安和慈禧的印章才有效。

不過這八個顧命大臣比較傲慢,所以慈安和慈禧便聯合起來了。

她們最終鬥倒了這八個顧命大臣,這為慈禧後來掌握大權鋪平了道路。

不過,慈安在的時候,她們兩個人是權力共享的。

當時慈安主動邀請和慈禧共同居住在養心殿,一起撫養6歲的同治皇帝。

不得不說慈安是非常聰明的,畢竟只有慈安和慈禧天天在一起,雙方完全信任,別人才不會從中挑撥關係。

後來慈禧和光緒出問題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兩個人沒有及時溝通,互相不信任,手底下的人為了利益可是什麼都幹得出來。

不得不佩服慈安,雖然同治皇帝是慈禧的親兒子,但是同治皇帝和慈安關係更好。

比如為同治皇帝選皇后,慈安喜歡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上了富察氏。結果同治皇帝選擇了阿魯特氏,為此慈禧也沒有辦法。

不過後來慈安突然死亡了,這一點引發了很多爭議。

不得不說,如果慈安在的話,慈禧還是會收斂很多的。

對權力的掌控上,慈禧是強於慈安的。

不過對於個人來說,無論是慈禧的老公咸豐皇帝,還是兒子同治皇帝,明顯更願意和慈安在一起。


歷史是什麼


慈禧叱吒風雲、權傾天下那是慈安去世的以後的事了。慈安活著的時候,慈禧不要說鬥就是巴結也來不及,懸殊差別太大了。也就是說咸豐在位時,慈禧根本就不敢鬥慈安。兩人同時入宮,慈安四個月都當皇后了,慈禧十年沒也當上皇后。要不是因為有個兒子,她這輩子也就停留在懿嬪的級別上了。

福垊看大家說得都是咸豐去世後,慈安依然高高在上,慈禧低眉順目的場景。就連自己的心腹安德海被慈安宰了,慈禧都不敢說話。就連自己的皇帝兒子娶老婆,都得聽慈安的,慈禧說不上話。咸豐在位時,他倆都沒資格干政,那福垊就說說咸豐時為什麼慈安一步登天,慈禧十年難磨劍(當皇后)吧!

慈安說:出身比你高貴

慈禧是滿洲鑲藍旗出身,這可是下五旗。如果是正藍旗還曾經輝煌過呢!皇太極入關前,統領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是為上三旗。而福臨入主中原後,多爾袞將自己的正白旗併入替了豪格的正藍旗。而慈安正是出身了鑲黃旗,鑲黃旗從努爾哈齊開始就一直是上三旗。

慈安是鈕鈷祿氏,跟和珅一個姓氏,鈕鈷祿氏在清朝入宮為皇后的有六位,成為嬪妃的有九位,而葉赫那拉氏成為皇后的只有一位。

慈安的嫡母乃是鐵帽子王克勤郡王嶽託(其父代善)的後裔,也就是克勤郡王慶恆(嶽託的玄孫)的孫女。生母為姜氏。而慈禧的生母、嫡母就微不足道了。甚至還有種說法說慈禧是漢族人。

慈安說:比你年輕嬌美

1852年慈安、慈禧同時進宮。時年(虛歲)慈安乃二八佳人,而慈禧多慈安大兩歲,年僅十八歲。雖然從年齡上,慈安佔得優勢不大,但顏值上慈禧就遜色一些了。從上面兩人真實的畫像上來看,慈安的確比慈禧更美一些。慈安的臉型和身材非常符合咸豐的審美觀。慈安的一步登天的升職,跟你長相關係非常大。

慈安說:比你溫柔賢惠

慈禧像個女漢子,為人做事有一些霸氣和謀略,咸豐並不太喜歡。而慈安卻是真女人,不禁能很好地服侍咸豐,而且清朝那時,洋人打開國門,咸豐總得心情不好,不是打人及就是墮落。正是慈安的溫柔和體貼,激勵著咸豐。而且慈安為國為民,敢於而且善於對咸豐勸諫,咸豐也樂意聽他的。慈安總能把後宮管理的i井井有條。她開朗的性格和寬仁的情懷,贏得了大家一致的贊同。

慈安說:皇后捨我其誰

慈安的家事、性格、聰慧、人緣好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稱讚。一國不能三公,一國更不能三後,雖然楊堅的外孫曾經立五個皇后,但歷來基本都是i一個皇后。儘管慈禧一直在升遷,但皇后的位子離他遙遙無期。故而慈禧無論多麼優秀,也始終都得生活在慈安的陰影之下。如果慈安有兒子的華,一定不會選慈禧的兒子當皇帝的。載淳是咸豐唯一存活的皇子。


福垊


先來分析一下問題,問題是在問慈禧為什麼鬥不過慈安。

第一點,先說明一點慈禧與慈安並未發生過任何鬥爭。第二,要說有爭鬥,大概也就是後宮地位,咸豐恩寵的比較吧!



我們就從後宮地位,咸豐恩寵等方面來比較兩個女人。

第一,後宮地位

慈禧與慈安都是在咸豐二年通過選秀女進入皇宮的。慈禧被封為蘭貴人,慈安被封為貞嬪,就在這一年,接連晉封,從貞嬪到貞貴妃,再到皇后,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這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然後慈禧咸豐二年封為蘭貴人,咸豐四年,封為懿嬪,咸豐六年,因為生育皇子有功,被封為懿妃,咸豐七年,又被晉封為懿貴妃,成為了後宮中的第二把手。但是等級森嚴的皇家,皇后就是正妻,貴妃就是妾,這是慈禧永遠比不上慈安的原因。即使兩人都封了皇太后,但在祭拜或有重要場合的時候,慈安永遠在慈禧的前面。



第二,咸豐皇帝的恩寵。

從咸豐皇帝的後宮來看,一共有三個比較重的女人。第一個皇后慈安,第二個貴妃慈禧,第三個麗妃。我們先來說說麗妃。她和慈禧一同進宮,系統被封為貴人,封嬪。但是卻早於慈禧懷孕,所以比慈禧早封妃。但麗妃就生育了一個女兒,以後就再也沒有生育了,在咸豐朝的地位也就一直是妃了。慈禧比麗妃晚一年生育,因為生育皇子,所以在封妃以後,又被封為貴妃。從地位上來看,慈禧確實比麗妃地位好。但三個女人,對於咸豐的恩寵開來。慈禧並非第一位。麗妃確是第一位。國家戰亂不斷,咸豐皇帝心情煩悶,所以更加喜歡一些溫柔的女子。麗妃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溫婉可人。因此的咸豐皇帝恩寵最多。對於皇后,更多的是信任,尊重。對於慈禧更多的是感謝,生育了皇子,還能幫助自己處理一些事物。

通過上述對比,慈禧應該算是咸豐皇帝的合作伙伴,慈安是咸豐皇帝的妻子,所以說慈禧永遠鬥不過慈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