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今天我們說說歷史上兩個名人之間的故事,這兩人都是北宋時期有名的大文豪,一個是王安石,一個是蘇東坡。

王安石大家都知道,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大文人。歷史書上你肯定學過王安石變法。宋神宗時期,身為宰相的王安石因推行實施變法,損害了富豪權貴的利益,受到了強烈的阻擾。一生幾起幾落,死後遭受非議。

蘇軾蘇東坡呢,名聲就更響了,知道的人太多了。你沒讀過他的詞,沒看過他的詩,你一定吃過東坡肉,也是跟他有關係。相比王安石,蘇軾屬於小字輩,雖然官場上不如王老前輩風光,但在文學上的成就一點也不比王安石差,吟詩賦詞更是令人稱絕。

然而,作為老前輩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年輕人蘇軾過不去?他們之間有什麼過節呢?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警世通言》裡有這樣一首詩:海鱉曾欺井內蛙,大鵬張翅繞天涯;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講的是做人要謙虛,不能自滿。謙受益,滿招損,一個人處處自以為是,目空一切,必然招人厭惡,惹來煩惱,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所以人這一輩子寧可懵懂而聰明,不可聰明而懵懂,要大智若愚,也就是鄭板橋寫的幾個字:難得糊塗。

01、蘇軾恃才傲物,嘲笑王安石解字方法,初次被貶

蘇東坡年輕時一舉成名,官拜翰林學士。這個人天資高,反應快,過目能誦,出口成章,是當時最有名的才子。都說他有李太白的風流,曹子建的敏捷。時任宰相、荊公的王安石是個愛才惜才之人,甚是看重蘇軾的才能,於是將他收在門下。

年輕的蘇東坡覺得自己多聰明呀,詩又寫的快,詞也寫得好,整個人都飄了。在跟前輩王安石說話時,言語上總有那麼點不莊重。

荊公王安石當時對漢字解析頗感興趣,偶然就寫到了蘇東坡的“坡”字,認為這個“坡”字從土從皮,就是土的皮的意思。蘇東坡看到王安石這樣解釋就笑了:“如相公所言,“滑”字乃水之骨也。”

有一天,王安石又談到了“鯢”字,“鯢”從魚從兒合起來就是魚子之意,另外四馬為“駟”,天蟲為“蠶”,認為古人造字,每個字都有它的含義的。

蘇東坡聽完這些解釋之後,就拱手跟王安石說:“‘鳩’字左邊是個九,右邊是個鳥,您可知道這裡邊有什麼緣由嗎?”

荊公還以為,他是認真地在跟自己研究學問呢,可沒等王安石回答,蘇軾就笑著繼續說:“《毛詩》雲:‘鳴鳩在桑,其子七兮’。連娘帶爺,共是九個。”

瞧這話說的,明顯有點兒譏諷的意思:你這種解字方法不對,太搞笑了!按你這邏輯下來,那有些字解完都該笑死人了。

王安石聽完蘇軾的話,沒吭聲,但心裡有點厭惡他的輕薄。話可以好好說嘛,理可以好好論嘛,學術上咱也可以一對一的公平探討,你何必挖苦諷刺呢?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正是“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巧弄唇”有些話是不能亂說的,說的對還要講個方法呢,更何況說的也不一定對,純學術探討嘛。於是王安石奏請皇上,把蘇軾貶出汴京。

02、蘇軾自以為是,擅改《詠菊》詩,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

蘇軾被貶為湖州刺史,三年期滿回京述職。到京城以後,想起當初因為自己說話不講究,有點輕薄,得罪了王安石,這是自取其咎。所以蘇軾回到京城第一件事就去拜訪王安石,投丞相府去了。

到了丞相府,管家見是蘇大人來訪,急忙殷勤地把蘇軾請到東書房端茶看座,等待王老太師回來相見。

蘇軾一邊坐著喝茶,一邊環顧書房,看見硯匣下面壓著一張便箋,蘇軾拿起一看,原來紙上寫了兩句未完的詩稿,這是王安石準備寫的一首《詠菊》詩。

蘇軾心想:三年前的王老先生,下筆千言不加思索,可現在寫兩句詩就寫不下去了,看來是江郎才盡嘍。

隨口唸了一下,覺得連這兩句都是亂寫的。因為這兩句寫的是: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就是昨夜秋風吹過園林,樹上菊花紛紛飄落。蘇軾心想,秋風怎麼能把菊花吹落呢?花落如雨那是指桃花、櫻花等春花,菊花是不落瓣的,常言菊傲嚴霜最能耐久,即使枯死爛掉也不會落瓣,還是原來那個樣子。這是常識性錯誤啊!難道王老先生年齡大了,連這個也搞糊塗了?

於是蘇軾提筆在王安石的詩句後面續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意思是告訴王安石:你寫錯了老先生,你把秋花當成春花了。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蘇軾寫完之後,因等的太久,就起身離開了。

荊公回來後,走到書房,看到了蘇軾續寫的兩句詩,心裡很是生氣:這個小畜生,遭挫折貶他湖州三年,輕薄之性還是不改,又跟我胡咧咧上了,不說自己才疏學淺,竟敢來譏訕老夫!王安石本想奏請皇上把他削職為民,但轉念一想,有可能他還真不曉得,黃州有種菊花是會落瓣的,他要是不知道的話,那就怪不得他了。老先生懂得換位思考,這事不一定全怪蘇軾,也有可能是他缺乏見識,要讓他自己親眼看看。於是,第二天王安石就上奏天子,把蘇軾左遷到黃州去做團練副使。

蘇軾接到了任命,心裡很是不平。他完全清楚王安石為什麼要這麼做,無非是怪罪擅自改詩,犯了他的忌諱,這明明是公報私仇嘛!但有意見歸有意見,還得服從安排,不能抗旨不遵啊。

臨走時,王安石好言安撫蘇軾,叮囑他平時多看書學習外,還交代了蘇軾一件事兒,讓他有空回蜀中的老家,幫自己順便取瞿塘中峽水來泡茶治病。蘇軾一一答應,然後趕赴黃州上任去了。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光陰迅速,時間來到了重九之後。過了重陽節,連日颳大風,有一天風停了,蘇軾便邀請好友陳季常一起到後花園賞花。

一到菊花棚下,蘇軾驚訝得目瞪口呆,半晌無語。由於連颳了幾夜大風,樹上的菊花全落了,地上鋪滿了一層黃色的花瓣。好友看到蘇軾大驚失色的樣子,忙問原因,蘇軾就把去年在荊公府中擅改詩句一事告訴了他。坦誠地說道:“平常見菊花只是焦乾枯爛並不落瓣,沒想到在黃州的菊花竟然是落瓣的!難怪老先生把我遷到這裡,原來是讓我來看菊花的。”

快一年了,直到今天,蘇軾親眼所見方才醒悟:當初只怪荊公公報私仇,給我穿小鞋,現在總算知道錯的是我不是他。黃花滿地並不是亂說,像我這種自認為聰明的人也是會犯錯的,所以以後不能輕易嘲笑別人,貶低別人,諷刺別人。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03、蘇軾為王安石取中峽水泡茶,因故錯過時機,以下峽水代替,企圖矇混過關,被王安石識破

黃州府馬太守是個厚道人,平時一向傾慕王老和蘇軾二人的才學,建議蘇軾當面向王安石賠罪認錯,以冰釋前嫌。表示借年底給朝廷送賀表的機會,讓蘇軾去一趟京城,順便拜訪一下老太師。蘇軾欣然答應了。

此時蘇軾想起了荊公囑咐他要取瞿塘中峽水的話,得捎帶一罈水給老先生泡茶用。一開始,蘇軾雖然應了這個事,但心裡很是不服氣,覺得王安石給他穿小鞋,所以就把這取水的事沒放在心裡。如今既然明白真相了,那就得好好替老先生辦這件事,以贖自己妄言之罪。

恰巧這時候夫人生病了,想回四川老家眉州去,蘇軾既然承接了馬太守安排的這趟美差,正好藉此機會先請假送老婆回家,然後順道取瞿塘中峽水,一舉兩便。

於是蘇軾帶著家人一行到了夔州,讓他們自行回眉州,自己僱了個江船自夔州出發順流而下,很快就能返回黃州了。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蘇軾坐在船上,看著兩岸懸崖峭壁,水波一線,想要寫篇《三峽賦》,靠著船鉉構思。因這連日間鞍馬勞頓太累了,想著想著就睡著了,結果就把取中峽水的事給耽誤了。

等到睡醒後,船已經到下峽了。怎麼辦呢?三峽地勢險要,水流踹急,兩岸懸崖峭壁,連個停船的地方都沒有,想要調轉船頭回去,那可更難了。蘇軾心想:三峽相連並無阻隔,水應該是一樣的,何必非要取中峽水呢?老荊公真是太死板了!想到這兒,就叫人拿出一個乾淨的瓷壇將下峽水慢慢地裝滿,自己親手封好,然後繼續開船。回到黃州,拜了馬太守,取了賀表,帶著一罈水又連忙趕往東京去了。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蘇軾來到東京,首先去了相府來見王安石。這會兒王安石正閒坐著呢,聽說蘇軾求見,就命人帶他到東書房相見。

蘇軾聽說要在東書房相見,心裡“咯噔”一下,這是去年改詩的地方,臉上有點掛不住。勉勉強強進了府,到書房見了荊公下拜,荊公用手扶起蘇軾,命小童看坐。蘇軾坐下,偷眼詩稿正貼在對面,很是尷尬。

荊公用拂塵往那詩稿方向一指,對蘇軾說:

“光陰迅速啊,去年作的這首詩都有一年咯!”

蘇軾一聽這話,趕忙起身拜服於地:

“學生請罪了!學生才疏識淺,請老太師海涵。”

荊公說:“以前你沒曾見過這種菊花,這不能怪你。”

喝完茶之後,王安石又問蘇軾是否將中峽水帶來了,蘇軾回答說帶來了,就在府外放著呢。王安石命人將瓷壇抬進廚房,親自打開封印,又叫僕人舀出一吊生火烹煮,自己先拿一個碗,放少許陽羨茶在裡面,等水一燒開,立即拿來沖泡。只見碗裡茶水半天才變顏色,於是荊公就問蘇軾:

“這水是從哪裡取的呢?”

“巫峽取的呀!”

“哦,那就是中峽啦?”

“正是中峽。”

荊公笑了笑說:

“你又來欺騙老夫了!這明明是下峽之水,為何假冒中峽水呢?”

蘇軾聽完大吃一驚,不敢再遮掩了,已經被識破了嘛。就把自己當時如何因睡著而錯過了中峽,又自以為三峽相連,水應該是一樣的,因此確是取了下峽水等情況一一告訴了老荊公。最後問道:

“老太師,您是怎麼分辨出來的呢?”

王安石說:

“讀書人做事不能想當然,必須仔細察明事理。我要不是親自到黃州看過菊花,怎麼敢在詩中說黃花落瓣?這瞿塘水性出自於《水經補註》。書中說了: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只有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中的名醫瞭解我的病是中脘變症,所以需要用中峽水泡陽羨茶來調理。那麼用三峽水泡茶有什麼不同呢?上峽水泡出來的味濃,下峽水泡出來的味淡,中峽水泡出來的正好不濃不淡。剛才我用開水泡茶,老半天茶水才變色,那必然是下峽水了。”

蘇軾聽完,佩服得五體投地,趕緊離席謝罪。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04、王安石測試蘇軾學問,出了三個對聯,蘇軾都對不上來,深感羞愧

王安石擺擺手說:

“謝罪就不必了。要說錯就錯在你太聰明,聰明過頭了,才會讓你對很多事情想當然,自以為是。”

過了一會,王安石又問蘇軾:

“你現在學問怎麼樣啊?既然你來了,能考考你嗎?”

蘇軾欣然說道:

“好,請老太師出題吧。”

王安石好像又想起了什麼,接著說:

“要是突然考一個我擅長而你不擅長的題目,這個不好。要不然你先考我一考,然後我再考你。”

蘇軾聽了連忙說:

“我怎麼敢考您呢?”

王安石說:

“這樣吧,我叫人把書房中左右共24個書櫃全部打開,你在任一書櫃裡上中下三層中隨便挑一本書,不管前後順序,你只要念上一句,我要是接不來下一句,就算我沒學問。”

很明顯,老先生是想在蘇軾面前賣弄一下。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蘇軾心想:這老頭迂腐了吧!難道這些書你都能背下來?既然他這麼說,考考他好了。

於是嘴上說著“學生不敢”,身體已經慢慢地靠近書櫃邊了。蘇軾心裡小機靈多,心想這邊乾乾淨淨的,你肯定天天看,那你熟悉。我就往那邊灰塵多的、你肯定很久沒看的書裡邊,找一本問問你。於是走過去任意抽出一本,掀開一頁,在其中隨意找了一句話念了一下,沒想到王安石立刻接出了下一句。

接著,王安石取過書來反問蘇軾:

“你可知這句話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蘇軾沒看過,答不出來。王安石就把這句話的出處典故詳細地講了一遍。說:“這又不是什麼秘聞,怎麼連這個都不知道呢?”

蘇軾低著頭不好意思地說:“老太師學問淵深,晚輩才疏學淺,實在是比不上啊!”

王安石說:“現在我要正式考考你,你可要賜教呀,別再謙虛了。”

蘇軾剛才還躊躇滿志,這回又惴惴不安了,害怕又回答不上,說:

“求老太師出題別太難了。”

王安石說:

“好吧,考別的內容認為我故意刁難你,久聞你善於吟詩作對,我就給你出幾個對聯吧。”

於是就以當年閏了個八月,正月立春、十二月又是立春,這樣一個特殊時節為題出了第一個上聯:

一歲二春雙八月,人間兩度春秋。

蘇軾曾在蘇浙一帶為官三年。蘇州金閶門外到虎丘,這一帶路叫做山塘,約有七里之遙,其半路名為半塘;潤州古名鐵甕城,面臨大江之處,有金山、銀山、玉山,這叫做三山。又以蘇州和潤州各出一個上聯,分別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鐵甕城西,金玉銀山三寶地。

蘇軾雖是妙才,但這幾個對子實在是太難,思索好半天竟一個也對不出,臉皮羞的通紅,只得謝罪離開了相府。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05、結束語

蘇軾這次在王安石面前算是掉了老底了,羞愧難當。王安石本意就是要煞煞他的傲氣,但內心終究愛惜其才,第二天便奏過神宗天子,恢復了蘇軾翰林學士之職。

不知道蘇東坡後來見到了王安石會是怎樣的心情,會不會有點誠惶誠恐啊?古人說的好:見不盡者天下之士,讀不盡者天下之書,參不盡者天下之理

學無止境,謙虛第一。

古代文人也刻薄,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什麼要跟大才子蘇軾過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