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宋代"知白守黑"審美


土地、夜、眼睛的顏色。在藝術和文化意義層面,黑色是宇宙的底色,代表安寧、歸宿。

是沒有色的顏色,代表純潔,神聖。

兩種顏色的組合除了帶我們很強烈的視覺衝擊之外,往往還能給我們思想上的啟迪,道家鼻祖老子看待這兩種顏色的觀點是"知白守黑"。意思是我們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讚美也不。他賦予了黑色和白色更高級的生活指南功能。

宋代三教融合,老子"知白守黑"的觀點、佛教禪道、儒家哲學在瓷器製作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展示。

北宋社會富庶,文人執政,黑色沉穩的形象符合宋代文人的審美和精神情趣,也符合道教返璞歸真,崇尚自然的道義追求。加上當時宋代飲茶風氣繁盛,黑色釉瓷器就應運而生,最著名的就是宋代茶盞。因為選擇黑色不光有審美的考慮,還有實用功能的選擇。當時,茶葉不是泡的,是要煮著吃的,煮茶是白色茶湯,所以用黑色盞來盛方才可以看出茶湯的優劣,便於鬥茶。

看宋代

宋代福建遇林亭窯黑釉茶盞

看宋代

看宋代

宋白覆輪茶盞、盞拖

這三件在當時都是像皇宮進貢的飲茶器。一件產自南方福建,另外兩件產自北方河南。福建這件是福山壽海描金盞,與北宋繁盛的國情和民間富庶的社會背景吻合。

這兩件北方黑釉茶盞黑白對比強烈,白色部分細膩光滑,黑釉烏黑髮亮,整個盞拿在手裡,老器如新,給人高貴,沉穩的感覺。

我們今天叫他們"白覆輪"茶盞。但,這個詞卻是來自日本。當時,日本入宋的僧侶將這種崇尚黑釉瓷器的文化傳到日本。日本將這樣的茶盞視為珍寶,他們認為這類兩種顏色相間的瓷器是非常符合禪宗的悟道的理論,裡面有"捨得"、" 是非"的禪宗含義。日本相比之我們更重視瓷器的文化含義,至少現在還是。

以我來看, "白覆輪"茶盞的黑白釉色體現了宋代僧、道、儒三教融合的社會景象,也看到了宋代文化對周邊國家深遠的影像。是非常有宗教、哲學、歷史意義的古瓷器。有很高的研究欣賞價值。曾經這樣的一套茶盞在香港拍賣出近6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然而在國內市場,這類東西雖然少見,卻沒有那麼高的價格。反倒是上面的福建建盞曾經因為商業因素火爆炒作一番,單個茶盞曾經達到過幾萬元甚至更高的價格,但是,其商業營銷背後文化元素卻是少之又少。

現在我們換個角度再來審視這件"白覆輪"茶盞。

北宋末期,金元入侵,帝都南遷。是否這件茶盞的黑白顏色設計隱含了文人墨客為了表達對社會現狀不滿和內心的情感的反映呢?是否也為進而表達自己內心對國家現狀的無奈和心中僅存的高潔的無聲吟唱呢?。

這一觀點從一些當時民間磁州窯瓷器的紋飾也許可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看宋代

這件磁州窯小碟子上寫的東西,自然一目瞭然。但,南宋愛國人士的相思是改變不了北宋的歷史劇本的。

當時還有的瓷枕枕面開光內書:"終歸了漢,始滅了秦,子房公到底高如韓信。幼年間進身,中年時事君,到老來全身,為甚不爭名,曾共高人論。這首散曲否定了封建歷史上的功名富貴,表達出元代知識分子功成身退、趨利避害的人生哲學,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元代的社會現實。

再看兩件類似黑釉瓷器

看宋代

耀州窯黑釉白唇罐


看宋代

金代黑釉唇口罐


這兩件一件白釉唇口,一件白色底足不施釉,但同樣都是對比強烈,都是金元時期作品。

宋代早期瓷器就很少有這樣的風格了,官窯單色釉的靜謐、溫情、高雅就不必再贅述,就是民窯瓷器也帶有書卷氣。

看宋代

耀州窯茶葉末釉瓶


宋代瓷器內涵的哲學思想基本上是中庸的,這個和唐代風格囧然不同,唐代白瓷在北方非常流行,皇家用瓷也有白瓷的半壁江山,宋代開始認識到與白對比強烈的黑色在瓷器內涵思想表達的運用,這是統治者思想的轉變、社會文化的進化、國家經濟、乃至軍事態度的重大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