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罗锅宰相”刘墉

他身形奇特,有点驼背,可他依然身居庙堂官至宰相。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经常与大贪官和绅斗智斗勇。他饱读诗书,深受皇帝重视。他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罗锅宰相”刘墉。电视剧中我们所熟悉的“刘罗锅”在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据史料记载,刘墉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人,明朝之后迁至山东诸城。家族世代读书,曾有祖父“父子九登科”的奇闻。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深受乾隆皇帝的器重。在三立(立德,立言,立功)中做出突出贡献!曾担任过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上书房总师父,内阁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是真正的位极人臣。按理说父亲的官场一帆风顺,儿子也应该平步青云才对。然而刘墉的官场之路并不顺畅,还似乎有点怪!


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罗锅宰相”刘墉

首先,刘墉起初进入官场之时并不通顺,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的刘墉在35岁之时才开始任地方官员,开始了自己的官场之路。刘墉在官场的前25年一直地方任官,在安徽江苏江西陕西等省都待过。就是没有当过京官,而且品级也不高;最高也就做到地方的学政。直到1776年为刘统勋守孝三年期满,57岁的刘墉才以内阁学士从二品的在京任官。

所以从史料记载,以刘墉的经历来说他与和绅斗法,与乾隆斗智的民间流传的故事并非真实。首先,他与和绅并没有的太多的交集。当时的刘墉已有60岁,且是个从二品。和绅当时虽然只有26岁,但已身兼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无论从职位身份,还是在乾隆面前的分量上刘墉与和绅都是没法比的。两者是根本斗不到一块去的。民间所传颂的“刘罗锅智斗和绅”也只是民间学者根据清朝“国泰案”杜撰的《刘公案》所述。


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罗锅宰相”刘墉

据《清史稿》记载,刘墉在后期官场生涯中总是不断的犯错,虽说犯的错不大也不小,不至于砍头,但是经常遭到乾隆的责骂。刘墉生平做过两大最糊涂的事情。

清朝1761年,当时刘墉刚刚上任江苏学政,不料当时有人举报沛县有一个叫鄢大庸的举人辱骂朝廷,刘墉审查之下果然在其家里搜出了辱骂朝廷的书信,刘墉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想要审查之后再上报。就在此时当地学生把刘墉自费出版的书籍焚烧了,刘墉一怒之下把鄢大庸辱骂朝廷;学生烧书的事情做了夸大的汇报,导致乾隆大怒,赐死鄢大庸,鄢大庸的死正是刘墉一手促成的。

再者就是有名的《一柱楼诗集》案。“明朝朝振翮,一举去清都”,而当时造成这一冤案的人正是刘墉本人。刘墉想要利用文字狱向乾隆邀功,达到政治投机的目的。必须说这是刘墉一生当中的一大污点!

刘墉官场后期的平庸糊涂正是刘墉的高明之处,因为他明白糊涂不会功高震主。更能够得到乾隆的喜欢。所以他宁愿变得圆滑谨慎,他甚至表现的糊涂一点,最起码求的自保。


揭秘历史上真正的“罗锅宰相”刘墉

我们在电视剧上所知道的“刘罗锅”是矮小驼背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史学家在《刘墉绰号罗锅考》一文中就做出过这样的断定。因为清代选官举士四条标准,向来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在这四条标准里面身居首位,就是要求被选官的人必须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他面试这一关就过不了。当然也就当不成进士。

刘罗锅只是一个艺术想象,中国民间最擅长的就是通过矮化形象突出来突出任务内在的高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