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心理健康情况备受关注——李凌江教授支招减压秘籍

点右上角“关注”,知道更多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的心理健康情况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期嘉宾: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 李凌江 教授

抗疫心理战 | 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心理健康情况备受关注——李凌江教授支招减压秘籍

李凌江 教授

【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

“当一个群体或个人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时,精神上或大或小都会出现一些压力,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精神方面的压力过大,就会损害到我们的健康,需要进行调节和干预。”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李凌江教授表示,如何正视这些压力,积极应对,对建立起自己的健康免疫力十分重要,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50%以上的人一生都会碰到一次引起强大精神压力的事件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类似此次肺炎疫情这样能导致精神创伤的事件经常发生。”李教授介绍,这样的重大事件包括公共暴力事件,如战争、还有局部的恐怖主义活动等;自然灾害,如水灾、地震、海啸,SARS、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等急性突发传染性疾病;意外事故,如交通事故、空难、矿难等。

“美国一位科学家在20多年前就曾做过一个流行病学数据调查:50%以上的人一生中都会碰到一次这样能引起强大精神压力的事件。”

面对压力,人体的正常生理心理应激反应

李教授表示,人类面临强大精神压力或精神创伤性事件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变化,这是一个最基本、最常见、最基础的反映。

从生理上来说,一个人受到巨大精神创伤后,体内某些激素较平时分泌更多。当人处在亢奋状态,肌肉是紧张的,以便人体处于“战斗”状态。心跳加快,以保证血液供应。外周血管收缩,使血液主要供应大脑和肌肉来利于“战斗”。血液的凝固机制处于一个比较亢奋的状态,以便人体受伤时血液能更快地凝固。同时,为了保证血液及时供应到大脑,消化系统的活动暂时受到抑制,体内储存的糖和脂肪会释放到血液里提供能量。

“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处在非常亢奋的状态应付压力持续时间太长会出现什么问题?高血压、糖尿病、卒中、胃肠道疾病等心身疾病就会陆续出现。”李教授说。

此外,为了解决外界压力问题,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思维活动都非常敏感,注意力高度集中。当一个人面对危险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就可能产生一些恐惧,为了保护自己,还可能会出现一些攻击行为。还有的人为了宣泄这种很难受的状态,可能会伤害自己来缓解这种紧张恐惧。但如果这种精神活动长期持续下去,就会出现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如长期处于逃避、封闭状态或攻击行为状态,从而影响一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

从三“信”三“和”入手进行心理调节的自助与互助

如何缓解这些精神压力,减少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李教授表示,首先目前我们国家正带领全国人民抗击肺炎疫情,解除疫情是解决压力的根本措施。而从精神医学角度,调整个人在此次疫情过程中压力过大问题,可以从三个“信”——信息、信念、信心和三个“和”——身体状态和谐、心理状态和谐、人与人状态和谐入手。


  • 【信息】获取适量、权威、科学的信息

中国有句俗话——无知者无畏。当你完全不了解一件事情时,不会紧张也不会恐惧,更不会有压力。但像这样的严重传染病发生时,我们不可能达到完全不知的状态。而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似懂非懂、模模糊糊的时候,人就容易焦虑。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信息。

信息一定要具备权威性和科学性,面对手机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大家应更多地关注国家官方、有科学性的信息。“现在有一句很流行的话,抗击肺炎三座山: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虽然有一点调侃的意味,但实际上钟南山就代表一种科学性。他是一名院士,长期从事研究肺部疾病方面的工作。因此像他这样的权威发出来的信息,大家应该多关注。而一些单方面说明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等的伪科学信息则不要随便相信。”

此外,信息量要适当。大量的信息对于个人的精神活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容易引起焦虑。

  • 【信念】信念和希望在,未来就在

我们的生活中有阳光、有狂风暴雨,有春暖花开、也有年冬腊月,有健康的时候、也有生病的时候,这都是很正常的生活的一部分。要意识到这是你的一部分,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把这份责任怨天尤人,怪政府、怪医生、怪社会。

李教授表示,要保持理性地看待困难和问题,从而减少负面情绪。“我有一名抑郁症患者,他讲过一句话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说:‘我在最难受的时候,病情复发时,总记得一句话——办法永远比问题多。’”

此外,要多看事情的正面意义,要永远充满希望,充满力量地去面对困难和问题,这样,你的负性情绪就会减少。刘邦就是用了四面楚歌的办法,击溃项羽的军心,让他放弃希望,从而击败了项羽。

  • 【信心】相信科学、相信集体、相信政府

自信心对一个人非常重要。我们要相信科学、相信集体、相信政府,只有保持这种信任,我们才有可能战胜疫情。

  • 【身体状态和谐】规律生活 适度运动

李教授表示,无论是在第一线,还是在家里面,规律的生活状态非常重要。

对于普通大众,一定要睡好觉、吃好饭。虽然目前减少外出活动,但大家在家里或空旷的地方还要保持适当运动,这对于提高人的正面情绪非常有益。同时,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尽快调整出自己的工作生活日程。

一线的医务人员非常辛苦,一进病区、监护室,就是4个小时以上。穿着厚厚的工作服、防护服,既不能上厕所、还带尿不湿、不能喝水、不能吃饭,要出来都要进行消毒。但人精力的持续性是有限的,一定要定期休整,政策制定者要考虑将一线人员安排出第1批、第2批、第3批进行轮换休整。

  • 【心理状态和谐】宣泄负面情绪、保持正性情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

首先要认识到,有负性情绪其实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当有负性情绪时你可以选择去一些封闭的房间里哭一哭,还可以和人倾诉,团队之间互相交流等,这都是很有效的宣泄方式。此外,还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也可以实现焦虑、抑郁情绪的宣泄。

“打起精神保持这种正性的情绪,人处在一个正性情绪上,他的免疫系统都会提高。”

  • 【人与人状态和谐】抱团取暖 效果更佳

人们自古就有“抱团取暖”的说法,团队、亲属、战友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关心非常重要。如体育比赛中的运动员相互击掌便是相互鼓励的一种表现,以提高团队的作战势头。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还可以宣泄自己的情绪。抱头痛哭的效果肯定比默默流泪要好。


——后记——

随着疫情的发展,无论是一线医务人员、患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很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导和积极情绪的应对。为了减轻公众的心理困惑和不适,国家已经下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我们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也向社会发出了《同舟共济 共抗病毒——致全国精神心理科同仁倡议书》,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等活动。

近日,分会也联合《医师报》共同发起了“守护心灵 白衣战士关爱公益行动”(点击了解详情: )。希望通过这一行动,更好地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应激干预及心理健康,缓解医护人员心理压力,减少应激心理疾病侵袭。同时传播科学的疾病防控知识,提升公众疾病认知和自我处理能力,减少公众对于疫情的恐慌,减缓一线医生压力,为构建和谐抗疫环境出力。

抗疫心理战 | 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心理健康情况备受关注——李凌江教授支招减压秘籍

最后,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我们中国人民一定可以战胜这次肺炎疫情!

欢迎合作与投稿,我们的工作邮箱:[email protected]

抗疫心理战 | 住院患者、居家隔离人员、一线工作人员等心理健康情况备受关注——李凌江教授支招减压秘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