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说:“诗、散文、批评、翻译,是我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我非狡兔,却营四窟。”然而,大概是诗歌和散文的成就太过耀眼,读者往往忽略了他还是一名从事翻译工作超过一个甲子的翻译家,“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就出自他手。《翻译家余光中》是其弟子单德兴探讨他于译介成就的一本著作,从余光中作为一名译者的不太为人熟知的方面出发,分析他的翻译贡献与理论。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他对翻译始终“一往情深”

  在中国近当代文学史上,像余光中这样有多元成就、坚持一个甲子以上、名闻海内外的作家与翻译家可谓凤毛麟角。然而读者和研究者大多着重他的文学创作,却忽略了他“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翻译。当然,这也与余光中的个人诗作和散文影响力太大有关。

  台湾学者单德兴是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也是余光中的弟子。余光中次女、英美文学研究者余幼珊称他具有学者及译者的双重身份,再加上多次家中访问余光中,“可谓是当今余光中翻译研究的第一人”。浙江大学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这本《翻译家余光中》,是单德兴为探讨余光中于译介上的成就所作。书中收录了多篇文章,主要从余光中作为一名译者的不太为人熟知的方面出发,精炼而老到地分析他的翻译贡献与理论。

  单德兴在本书序言中写道:“余老师纵横文坛七十载,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均有杰出丰硕的成果,并称四者为自己的‘四窟’‘四张王牌’‘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然而他在诗歌与散文上的卓越成就,往往盖过他在翻译上的精彩表现,使人忽略了他的‘译绩’与贡献。其实,他多年

  来翻译的十五本书,遍及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重要文类,其中尤以‘诗人译诗’最为人称道,影响深远。”然而,有关“翻译家余光中”的研究甚少,实为“余学”的重大缺憾。

  单德兴认为可以用“一往情深”“根深柢固”来形容余光中对翻译的兴趣。他在《翻译乃大道》一文中宣示,“这一生对翻译的态度,是认真以求,而非逢场作戏。”余光中自高中起就对翻译具有浓厚的兴趣,曾在语文课本中读到马君武、苏曼殊、胡适以不同诗体翻译拜伦的《哀希腊》。他深受启发,遂以旧体诗翻译了拜伦的《海罗德公子游记》中咏滑铁卢的八段,发表于和友人合办的一份小报上。

  1960年出版的《英诗译注》是余光中最早的英文诗歌译结集,选入了他翻译的37首诗作。在此之前,余光中已经翻译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梵谷传》。翻译了大量英文诗歌后,晚年的余光中又将兴趣转向戏剧,翻译了王尔德的《不可儿戏》《温夫人的扇子》《不要紧的女人》《理想丈夫》等剧作。

  余光中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从事创作或有“江郎才尽”之虞,但翻译非但无此顾虑,反倒会因文字造诣愈趋成熟精深而更为可观。

这些经典译句出自余光中

  很多文艺青年喜欢“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两句精巧工整、又颇有几分哲学意味的诗句。实际上这两句诗作正是余光中由英文诗翻译而来。诗歌原文出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余光中将其巧妙点染。从这简洁隽永、浑然天成的8个字中,能够感受到余光中对中英两种语言纯熟的驾驭能力。

  而在单德兴看来,除了能够娴熟地驾驭中英文两种语言,余光中能够优雅而精准翻译的重点还在于,他能置身于创作者的角度,理解创作者的思想,从而把创作者微妙而不易捕捉的情绪表达出来。“这句诗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许多哲学家所无法说清的话,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和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在他的译笔下和谐统一。”基于此,才有了“心有猛虎,细嗅蔷薇”这样的经典译文。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和其他译者还不同的是,余光中在翻译的同时还加入注释,阐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而注释和翻译同样精彩。比如他翻译英国著名诗人丁尼生的名诗《鹰》:“它用弯手抓紧在岩际/傍着落日,在漠漠的荒地/背负着长空一碧,它危立。苍皱的大海在它的脚下爬/它从峰壁上悄然俯察/像一闪霹雳它蓦地冲下。”这首诗用三行体一气呵成,魄力雄浑,是丁尼生最短的杰作。在译文之后的分析中,余光中以中国古诗与之比较:“诗人写静态,蓄势待发,风雨欲来,气吞九垓;末行一落千丈,由静入动,令人想起了‘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以视唐人之‘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宋人之‘微风万顷靴纹细’,亦何多让哉!”此评论的文采与联想也为译诗增色不少。

  余光中曾翻译诗人哈代《冬晚的画眉》:“大地那清癯的面容像是/世纪的尸体横陈;沉沉的云幕是他的坟穴/晚风是挽他的歌声。”单德兴认为,此时读者如果只看译文很难准确把握全诗的意境,这时就必须辅之以余光中的注释:“所谓时代精神指的是这首诗作于1900年底,是19世纪结束之时,故有‘世纪的尸体’之谓。”一句简单的注释,“诗人译诗”的优势尽出。

  不只是诗作,余光中翻译的小说作品也耐得起咀嚼,比如《老人与海》中的经典句子:“除了眼睛,他身上处处都显得苍老。可是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诗论观:诗歌的韵律“不可翻译”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余光中一生做了大量翻译工作,除了英译中之外,也包括将自己和其他人的中文诗作译成英文。不过,即便一生对翻译兴趣不减,余光中却对这项工作不太乐观,他认为,尤其是中译英,难度很大。“要是译成传统英文的五音不诗行或四音不诗行,会使得英文版失去分量,矫揉造作;要是译成直截了当的英文散文,又会给读者错误的印象,以为原作根本没有形式。”

  单德兴在《含英吐华:自译者余光中》一文中

  总结,余光中认为译诗之难在于如何在译作中传达出原诗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语言特色;若是无法传达的话,又如何“遗其面貌,保其精神”?这段余光中个人也有过论述:“理论上说来,一个诗人是可以从译文去学习外国诗的。但是通常的情形是,他所学到的往往是主题和意象,而不是节奏和韵律,因为后者与原文语言的关系更为密切,简直是不可翻译。”

  余光中以李清照为例,认为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意象译成英文并不难,但是像“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音调,即使勉强译成英文,也必然大打折扣。至于张继《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的精妙之处,也绝非英文读者仅从“setting moon and crows”中便能领会的。

  其实不只余光中,很多翻译家都持类似的观点:就音效或音乐性而言,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先天的限制,难以传达。即便如此,余光中在实际翻译中仍然尽量求其极大化,有时甚至在译文中创造出原文所没有的效果。如他在自译诗作《回旋曲》时,将中文诗作中的“仍漾漾,仍漾漾,仍藻间流浪”译为“Still on the pond, still on the pond,watery vagabond”,力求形、音、义的忠实。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余光中还谈到中文语法的特点,比如在诗中表现非常明显的一点是经常省略主语和动词。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四句中无一个主语但不影响理解。余光中把此诗译成英文,发现却必须把主语都交代清楚。比如后两句他翻译为:“Youll find him nowhere, as close are theclouds,Though he must be on the hill, I dare say.”

  单德兴归纳余光中的诗论观可以总结为:在文学翻译尤其诗歌翻译中,除了意义的掌握是基本要求之外,宜尽量维持原文的格式,但若因此导致中文生硬拘谨,则宜加以变通,以求自如与自然。略论之,可以适当牺牲格式而求意义通达。

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等你,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著黄昏 隔著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

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 我会说 小情人

诺 这只手应该采莲 在吴宫

这只手应该

摇一柄桂浆 在木兰舟中

一颗星悬在科学馆的飞檐

耳坠子一般的悬著

瑞士表说都七点了 忽然你走来

步雨後的红莲 翩翩 你走来

像一首小令

从一则爱情的典故里你走来

从姜白石的词中 有韵地 你走来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後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後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风铃

我的心是七层塔檐上悬挂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吗?

这是寂静的脉搏 日夜不停

你听见了吗 叮咛叮咛咛?

这恼人的音调禁不胜禁

除非叫所有的风都改道

铃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风铃

叮咛叮咛咛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个人的名字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戏李白

你曾是黄河之水天上来

阴山动

龙门开

而今反从你的句中来

惊涛与豪笑

万里涛涛入海

那轰动匡卢的大瀑布

无中生有

不止不休

黄河西来 大江东去

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

有一条黄河 你已够热闹的了

大江 就让给苏家那乡弟吧

天下二分

都归了蜀人

你踞龙门

他领赤壁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春天,遂想起

春天,遂想起

江南,唐诗里的江南,九岁时

采桑叶于其中,捉蜻蜒于其中

(可以从基隆港回去的)

江南

小杜的江南

苏小小的江南

遂想起多莲的湖,多菱的湖

多螃蟹的湖,多湖的江南

吴王和越王的小战场

(那场战争是够美的)

逃了西施

失踪了范蠡

失踪在酒旗招展的

(从松山飞三个小时就到的)

乾隆皇帝的江南

春天,遂想起遍地垂柳

的江南,想起

太湖滨一渔港,想起

那么多的表妹,走在柳堤

(我只能娶其中的一朵!)

走过柳堤,那许多的表妹

就那么任伊老了

任伊老了,在江南

(喷射云三小时的江南)

即使见面,她们也不会陪我

陪我去采莲,陪我去采菱

即使见面,见面在江南

在杏花春雨的江南

在江南的杏花村

(借问酒家何处)

何处有我的母亲

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

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

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

喊我,在海峡这边

喊我,在海峡那边

喊,在江南,在江南

多寺的江南,多亭的

江南,多风筝的

江南啊,钟声里

的江南

(站在基隆港,想——想

想回也回不去的)

多燕子的江南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永远,我等

如果早晨听见你倾吐,最美的

那动词,如果当晚就死去

我又何惧?当我爱时

必爱得凄楚,若不能爱得华丽

你的美无端地将我劈伤,今夏

只要伸臂,便有奇迹降落

在摊开的手掌,便有你的降落

在我的掌心,莲的掌心

例如夏末的黄昏,面对满池清芬

面对静静自燃的灵魂

究竟哪一朵,哪一朵会答应我

如果呼你的小名?

只要池中还有,只要夏日还有

一瓣红艳,又何必和你见面?

莲是甄甄的小名,莲即甄甄

一念甄甄,见莲即见人

只要心中还有,只要梦中还有

还有一瓣清馨,即夏已弥留

即满地残梗,即漫天残星,不死的

仍是莲的灵魂

永远,我等你分唇,启齿,吐那动词

凡爱过的,远不遗忘。反受过伤的

永远有创伤。我的伤痕

红得惊心,烙莲花形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星之葬

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

夏斟得太满

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

梦见唐宫

梦见追逐的轻罗小扇

梦见另一个夏夜

一颗星的葬礼

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

以及你的惊呼 我的回顾

和片刻的愀然无语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月光光

月光光,月是冰过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谁的伤口上?

恐月症和恋月狂

迸发的季节,月光光

幽灵的太阳,太阳的幽灵

死星脸上回光的反映

恋月狂和恐月症

祟着猫,祟着海

祟着苍白的美妇人

太阴下,夜是死亡的边境

偷渡梦,偷渡云

现代远,古代近

恐月症和恋月狂

太阳的膺币,铸两面侧像

海在远方怀孕,今夜

黑猫在瓦上诵经

恋月狂和恐月症

苍白的美妇人

大眼睛的脸,贴在窗上

我也忙了一整夜,把月光

掬在掌,注在瓶

分析化学的成份

分析回忆,分析悲伤

恐月症和恋月狂,月光光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余光中资料背景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入金陵大学外文系,1949年转厦门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 [2]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其诗作如《乡愁》、《乡愁四韵》,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教授于台湾逝世,享年89岁。

人物生平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

1947年,毕业于南京青年会中学,分别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学。因北方不宁,入金大外文系。

1948年,创作初期,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

1949年,年初内战转剧,随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厦门,转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下期。7月,随父母迁香港,失学一年。

1950年,5月到台湾,9月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三年级。

1952年,台大毕业,处女作《舟子的悲歌》诗集出版。以第一名考进联勤陆海空军编译人员训练班。

1954年,与覃子豪、锺鼎文、夏菁、邓禹平等人共创“蓝星诗社”。

1956年,退役。在东吴大学兼课。9月,与范我存结婚。

1958年,获亚洲协会奖金赴美进修,在爱荷华大学修文学创作、美国文学及现代艺术。

1959年,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回台任师大英语系讲师。

1961年,赴菲律宾讲学。在东吴、东海、淡江兼课。

1964年,应美国国务院之邀,赴美讲学一年,先后授课于伊利诺、密西根、宾夕法尼亚、纽约四州。

1965年,任西密执安州立大学英文系副教授一年。

1966年,返台。升任师大副教授。在台大、政大、淡江兼课。

1969年,应美国教育部之聘,赴科罗拉多州任教育厅外国课程顾问及寺钟学院客座教授二年。 [8]

1971年,由美返台。升任师大教授,在台大、政大兼课。

1972年,获澳洲政府文化奖金,暑假应邀访澳洲二月。应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之邀,赴港演讲。转任政大西语系主任。

1974年,应聘转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75年,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主任二年。

1980年,休假一年,回台担任师大英语系主任,兼英语研究所所长。

1981年,出席中文大学“四○年代文学研讨会”,初晤柯灵与辛笛,并宣读论文“试为辛笛看手相”。

1985年,离港返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外文研究所所长。行前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余光中惜别诗会”,由戴天主持。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1990年,获选为台湾笔会会长。

1992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龚氏访问学人”。

1993年,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邀请担任“到访杰出学人”。

1995年,厦门大学邀请返校演讲,并颁赠客座教授。

1997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两岸翻译教学研讨会”,应邀发表主题演说。

2003年,获香港中文大学颁予荣誉文学博士。

2007年,荣聘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

2010年,携夫人及女儿出访江南大学,并受聘为江南大学客座教授 [10] 。同年,余光中来到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首届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专门创作了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6月17日,余光中参加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受聘为三峡大学客座教授,为该校师生作了题为《我的四度空间》的报告。

2011年3月24日,国立中山大学于其校逸仙馆举办“台湾书写·世界发光 余光中诗韵与音符的交响”的讲座,由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余光中教授和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陈芳明所长,以谈话的方式面对学生演讲。4月,受邀出任浙江大学客座教授 。

2012年4月20日,受聘担任北京大学“驻校诗人”。

2014年4月,受邀担任澳门大学“驻校作家”。

2015年2月27日至3月6日,余光中教授访问香港中文大学,主持新亚书院六十五周年院庆学术讲座暨第二十八届“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其间,余教授主讲了三场公开讲座,探讨中西诗人和诗歌的特色与异同,并分享赏析诗歌朗诵的心得。

2017年12月14日,余光中病逝。

余光中是诗人还是翻译家?余光中最经典的九首诗歌?余光中作品选


个人生活

余光中生于中国江苏南京,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但是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曾自言:“大陆(中国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诗人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结婚61年,两人相知相惜,互信互补。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

《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

《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

《歌》野风出版社1952年

《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

《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

《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年

《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

《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

《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

《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

《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

《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

《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

《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

《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

《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

《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

《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

《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

《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

《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

《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

《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

《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

《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

《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

《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

《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

《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

《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