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旧山河》是一本中国历史的随笔集,作者刀尔登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作有《中国好人》《七日谈》等。他被看做是王小波后第一文章高手。

这本书从中国历史个案入手,以另类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重写历史中的各色人物和轶事,通过对于儒家文化的褒贬,以及历史中平庸的恶启发人们对于精神独立的重视与思考。

小隐于野之刀尔登,中隐于史之《旧山河》,大隐于市之独立精神。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刀尔登,原名邱小刚,北大才子,虽不愿被贴上“才子”的标签,但他确实有“才子”特有的自由秉性。

他的自由随性颇有一番隐士的意味,但读他的书却能发现他总是用一种刁钻的视角透过历史的波涛汹涌反思当下社会的精神困顿。从他的文字可以在从容中噙出独到的韵律感、简洁与风骨,从心所欲不逾矩,确实有些世外高人的味道。但我想真心避世的人,大抵是不会像他如此热爱从历史中观照现实并有所褒贬。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所以,我想刀尔登只是小隐隐于野,身处桃花源,看似避世,实则用另一种姿态客观审视这个世界,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时代。

若说刀尔登是小隐于野,那么他所著的《旧山河》便是中隐于史。这本书其实相当于历史随笔,但是却囊括甚广,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人物更是纷杂,有帝王将相正德皇帝、严嵩、吴三桂,有文人墨客嵇康、贾谊、李卓吾,也有有大太监刘瑾、“女子祸国论”的最早代表夏姬等这类我们也不好说算哪一类的历史人物。看似隐于波涛汹涌的历史长河之中,却又因刀尔登的刁钻视角还原了历史的本质。

刀尔登用逻辑与理性通过桩桩历史的个案,从个案中的细节、环境、活动中逐渐的从个人上升至国家乃至时代,用现代的视角透过历史的本质观照现实,进而促使人们对现实的反思。

《旧山河》中,刀尔登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历史长期以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个人与群体关系其实是不正常的。几乎没有所谓的个人自由空间、“以天下为己任”的沉重责任感、对暴行的盲从等等。

然而,正是这不正常的个人与群体关系,反观现实,其实这本就一直存在在中国人的精神深处。所以,无论深处朝堂也好,深处闹市也罢,最关键的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我精神的独立。所以,我认为大隐于市之精神独立才是刀尔登的《旧山河》中的精髓所在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放眼世界,各国林立,在对于国家的责任感上却很难有中国如此这般的整齐化一,“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认同感得益于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不断深耕。但凡事都是祸福相依,都存在正反两面,儒家文化在追求大爱的同时,难免过于迂腐与刻板,个体有差异,这种差异就容易滋生出“平庸的恶”,如此,精神的独立便变得尤为重要。

辩证看待儒家文化,取之家国情怀,弃之迂腐刻板

《旧山河》中刀尔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这样的忧国忧民,困扰人们的内容都一样,国家与个人也必须是舍我其谁的状态。

而如今,天地的概念变了,时代更迭,时代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面对世界格局的演变,内外部环境的需求也相应改变。此刻,若还沿用这人人必须的沉重责任感,已经没有太大的价值了。

刀尔登在《中国好人》这本书中直接写到“以天下为狗任”,大概意思是说越是喜欢这样宏大的责任感,恰恰越说明缺乏精神的独立。

我认同刀尔登所说的独立精神的缺乏,但是也觉得这样宏大的责任感也是需存在且推崇的。只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融合确实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方能开阔心胸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小到大,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社会里,我们无时不刻就被灌输着儒家文化中对于家国的最强使命感。

可如今,眼下的世界,眼下的中国,盛世太平,人们安居乐业,对于入仕的理解早已同古代不同,古人都胸怀“治国修身平天下”的抱负,因为环境所致。但如今,环境变了。人们也会有这样的疑问:那现在的我们还需要胸怀天下吗?

我认为,要!儒家思想作为凝聚群体的有力利器,能使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找到自己的使命,精神生活也很充实,国家危难之时,我们可以顶上,就如这次的肺炎疫情,正是因为我们对国家的使命感,所以会有那么多人无私奉献。国家安泰之时,可以提升自身的格局,广阔自身的心胸。

无论是在体系中还是普通企业中,我们都很清楚格局的重要性,格局意味着你在职场中的路可以走多远。格局决定了你看问题的眼界与高度,决定了团队的方向与企业的命脉。而从古看今,在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格局后,更能胸怀天下,心胸广阔,路也会越走越宽。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所以,儒家文化我们要坚守家国情怀,取其精华,但儒家文化中也确实存在迂腐与刻板的现象,对于这部分,我们要去其糟粕。

②剔除刻板迂腐,逃脱思想牢笼

古人最大的话题就是政治权力。君臣齐心打造儒家理想中的国,说了千年,但,从先秦诸子到明清之交的思想家,殚精竭虑,苦思出路,也并未曾有所改变。他们对弊病也都清楚,但奈何总是撇不开那些儒家的旧框架。

“比如说,晚明大儒刘宗周,是当时士人中最杰出的一位,个人品格也十分高尚。崇祯九年,内外交困,时局已经到了危亡地步。

皇帝问计,他答曰:只要你真心诚意,以尧舜为榜样做个好皇帝,就能从根本上解除关内关外的军事威胁。那该当怎么办啊?

他又回答:文官不怕死,武将不爱钱,天下自然太平。”

刘宗周的回答并无差池,但也并未起到具体的作用。儒家文化中的迂腐与刻板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王小波关于这种情形说得也干脆:“儒生们从经典里学到一些粗浅原则,就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曲直,大明帝国成了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

思想一旦被限定在儒家范畴里,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思想框架导致的后果是,“以天下为己任”被定义成了读书人的职责,久而久之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古代中国最卓越的头脑,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大,不知不觉地牺牲了许多学术的前程。如果他们的头脑不被“为万世开太平”这类命题占满,而是用在别处,一定会有更大作为。

儒家文化中的迂腐与刻板,也频频让“人之初,性本善”这朵善花,结出罪恶的果实历史上平民百姓的暴行也不计其数。这种“平庸的恶”造成的破坏会更加的让人胆战心寒。

“平庸的恶”来源于缺乏独立精神的意识

“平庸的恶”来源于汉娜·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她详细记录了艾希曼一案审判的全过程,并对大量历史资料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庸的恶”的概念。

阿伦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指的是一个平凡、敬业、顺从的小公务员艾希曼被极权主义体制剥夺了个性和思考能力的人,他所有的恶行均根源于没有思想、盲目服从。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而这种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数不胜数的。因为他们并不觉得这是暴行,就是恶。他们所维护的是他们眼中的天。进而,丢掉了自己的独立精神。

①“平庸的恶”:不是恶的恶

人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一旦固定,再去学新的知识以及接受新的想法时,虽然新鲜欢愉,但要让其接受并随之改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如:人从出生,就告诉你,出门前一定要喝一口冰水才行。长大之后,再有人告诉你,出门之前并不需要喝冰水。但,你已经形成这样的一个价值观念,喝冰水的必要性,之后是非常难纠正的。

就像抗击清军的袁崇焕在京师人民的谩骂声中,被推到京城西市去凌迟。一路之上,全城百姓出动,咬牙切齿。刽子手从他身上割下肉,百姓就上来抢,放在嘴里嚼着解恨,据说当时他的肉卖到了一两银子一块。

因为他们听信袁崇焕私通后金,是国家的叛徒。那时京城的百姓生活在来自关外的威胁之中,终日惊恐。所以,听到袁崇焕是叛徒后,他们就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处死叛徒的正义之事。

即使日后知道袁崇焕是冤枉的,他们也会认为受骗的是皇帝,他们只是听从了皇上的意思而做的事情,这个并不怪自己。

所以,暴民就是如此产生的。而这样的恶行在这些人眼中并不是恶的。这样不是恶的恶,让人即可恨又可笑。

②“平庸的恶”:缺乏独立精神的盲从

从阿伦特笔下的希尔曼到吃人肉的暴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独立精神,一味的盲从权力之下的号令。盲从之下的他们缺乏原则、缺乏尊严、缺乏对自己的道德约束。

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艾希曼曾为自己辩护道:自己并非仇恨犹太人,也从没想过要成为人类的谋杀犯,自己的罪过仅仅在于服从,而服从曾经是备受称颂的美德。艾希曼的辩护律师也在接受采访时说道:“艾希曼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有罪,而非法律面前。”可见,一味的盲从,连自己的原则都可以放弃。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而没有原则的人,最容易被驱使作恶,用利益,用危险,用激情,甚至只用一个命令。

明末时期的暴动和兵变,自然有官逼民反的朴素原因,但参与者常常觉得自己既然受委屈、受欺辱在先,便可以什么都做,不仅反贪官和皇帝,也反社会,直到乱杀乱抢,向更弱者拔刀,喊出“大户积钱还我债,小民养女是吾妻”这样的虎狼之词。失去尊严,失去自我,最后与那些自己都认为恶的人变得没什么两样。

刀尔登在书中提出过一个刁钻的问题:这些什么都做得出来的英雄好汉,怎么不舍得留下自己的名字呢?这多么可惜。

他还设想出一个场景:有位好汉爷爷活到七八十岁,听子孙说起清军攻克扬州后屠城的“扬州十日”,就说你们说的这事儿,爷爷是亲历,而且亲手砍死了十好几人,有老有小,有男有女。子孙提出这是否缺德,他老人家大怒:放屁!这是长官的命令,与我有什么干系?自有旁人承担,爷爷才不要管。我这平生得意之事,不能埋没,快去找个石匠来刻块碑把它写上。

这般犀利的讽刺,直直的戳破了“平庸的恶”之上的那层遮羞布。暴行结束后的人们,也并非都理直气壮,即便是如艾希曼那般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上面的指挥官又如何,丢掉了对自我的道德约束后的行为真的可以让你继续麻痹内心去真正认同吗。

“平庸的恶”足以让我们看清精神的独立是如何重要,但如何能让我们保持精神的独立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保持精神的独立:原则与思考并存

《旧山河》中刀尔登讲的是历史,其实他关注的是我们当下的精神生活,儒家文化在保存和传递文化、有效管理社会、组织国家政治等许多方面,它都曾经非常管用;但它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它因为自己的权力实践,逐渐成为政治实用主义,被世俗化为儒教,成为单一的社会价值之后,更是剥夺了个人自由的空间。

那么,我们该如何既保留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怀揣家国情怀,提升格局心胸的同时,脱离思维的牢笼,时刻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呢?

①坚守自身的原则

历史上,战国的思想家杨朱在坚守原则的方面可谓是典型。杨朱把人的生命看得最重,主张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且只属于一次,无论是财富、权力,乃至整个天下,都不值得拿去交换,他既不许别人侵夺自己,也绝不侵夺他人。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有句名言是说“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自然是个人主义。自然不能成为社会理想,但他强调生命属于自己,该由自己做决定这条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又是在其后的中国历史上最容易被忘掉的,且最难坚守的。

假如某个村庄有这样一个人,他有三条原则:不杀人、不偷盗、不骗人。第一个星期,他的朋友杀了人,出于对朋友的爱护,他开始处处为朋友辩护,将信条改成“杀人并不一定不好”。第二个星期,一辆汽车在他家村口抛锚,被村民抢了个精光,他觉得自己必须向着乡亲,第二个信条被修正为“偷东西有时是高尚的”。到了第三个星期,国家出了一些骗子,他是坚定的爱国者,干脆拿出“人类就是弱肉强食”之类的道理去论战,乃至觉得诈骗才是爱国。

他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而这样的一个人,是最适合放进施暴群体,进而变成一个理所当然的“恶”人。

②持续学习,保持思考

在历史上,有许多背负骂名的历史人物,其实,当我们在看的东西、思考的东西越来越丰满的时候,会发现,他们有些也并非是真正的恶人。

比如,曹操是大名鼎鼎的乱臣贼子的核心代表,一直背负骂名,但到了最近这几十年,人们才逐渐承认曹操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说曹操是个复杂立体的人,并不是脸谱式的大奸大恶。

比如,五代十国的时候,短时间内五次易主,有个叫冯道的人,在四朝为官,因此常被后世忠臣孝子辱骂。

纵观冯道一生,心胸开阔,得罪他的人,甚至当面嘲骂,他在得势后也不施以报复。他劝过异族皇帝不要杀掠,救下过因为违反买卖牛禁令的二十条人命,武将抢来送他的民女,他都送回家去,遇到被辽兵俘虏的士女,他掏钱赎出送归乡里。

《旧山河》|儒家文化的褒贬,从平庸的恶中折射出精神独立的重要

所以,在对一件事情一个人的判断上,持续学习,才能丰富内心,透过很多事情的表象看到其本质,方可推动自身的主观思考力,从而做出正确全面的认知。

结语

大隐于精神独立,无论是在仕途还是在生活,所遇之境,所遇之事,所遇之人,都能保持自身的原则与思考,大智若愚,淡然处之。

《旧山河》透古看今,现如今,依旧有很多人,困顿于他人的看法中,纠结于群体乃至社会之压,鲜少有刀尔登这般通透。最后,引用贾行家对这本书的评价:读史,既不必影射戏说,也不是非要寻找管理别人和勾心斗角的原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属于自己的问题,结合新的思想工具,得出新的答案。“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再豪迈,也不如一片新的山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