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午不食,有依據嗎?對身體好嗎?

吹流沙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清規戒律,主要是為了讓出家之人降低各種各樣的慾望所使用的方式,用一個次來解釋的非常到位“飽暖思淫慾”,如果都吃不飽,自然滿腦子都是吃的,那還有精力去想其他的,逐漸的慾望也就沒有來,但實際上,這並不是適合我們現在的人,第一我們不要戒掉任何一種慾望,第二我們的身體需要充足的營養素來維持機體的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飲食吃的不充足,則會引發很多問題,比如飲食中營養素攝入不充足,長期會引發營養素的缺乏,第二點是會增加腸胃疾病以及膽囊疾病的風險,過午不食距離第二天早上吃飯的時間比較長,對於上班甚至加班的人來說,沒有能量的支撐,人的精神和注意力都會變的更差,另外肝臟是不斷的分泌膽汁的,如果沒有食物進行消化,膽汁則會在膽囊中濃縮,增加膽結石的風險。


另外過午不食,晚飯的時候,胃依舊會蠕動,如果沒有食物而讓胃進行空漠擦,對於胃好的人短期之內還好,長期也會引發胃病,而對於有胃病的人,會加重症狀。其實為了促進身體的健康,或者是為了減肥,過午不食這四個字中,改掉一個就能達到效果了,那就是午改成五,也就是過五不食,也就是傍晚5點以前吃完晚飯,5點以後不再進食任何的事物,這樣對於減肥,預防慢性疾病,促進身體健康,更加的有利。


心理營養師程偉華


有人說,古人也提倡過午不食,難道聽老祖宗的話也不對嗎?話是沒錯,

但真正的過午不食,其實是古代出家人的戒律之一,“午”指的是中午11點到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正餐,但是不禁止吃午後茶羹和藥食,並不是我們以為的什麼都不吃。

再進一步說,過午不食後面,其實還有一句話“日落而息”。描述的就是古人一天吃兩頓飯,第一餐被稱為朝食,即上午9點,第二餐叫哺食,一般是下午4點,太陽落山的時候也就是7點左右休息,現代晚上的7點,很多人可能剛下班,就這麼一味地將晚飯從三餐中刪掉,其實不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所以這種說法可能不太適合我們當代的生活習慣,減肥也好,養生也好,都要根據自身條件合理安排,不能因噎廢食,一蹴而就。


十月稻田小稻哥兒


過午不食,前面還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現代人很少有日出而作的,所以早飯吃的就晚,自然整體都會後移。

有了電燈這個發明之後,日落而息也已遠去,人活動的時間肯定比古代要長,所以多吃一頓飯也很正常。

但不困古今,飯吃七分飽,馬不食夜草都是本著健康原則提出的,肯定有道理。


格兒姐


那是苦行僧的修行手法,希望精神狀態脫離在肉體享受之外,死後可以產生舍利子。咱們普通人沒必要吧。那人家還脫離七情六慾,心態儘量平和,咱們也做不到啊!


就愛瞎想


過午不食,需要長時間堅持 。身體才會形成記憶。否則,身體會在你餓肚子的時候,拼命儲存能量。


流行影視圈


沒聽說過,按時吃飯的重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