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洗儿诗》:为何希望孩子“愚且鲁”,别学自己的“聪明”

 

苏东坡《洗儿诗》:为何希望孩子“愚且鲁”,别学自己的“聪明”

摇篮中的婴儿

提起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可谓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不但诗词书画样样精通,而且大雅大俗,偶尔还喜欢作首打油诗自嘲或调侃人生。比如他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此子为其侍妾王朝云所生,取名苏遯(同“遁”字)。阅后得知:他之所以不希望苏遯聪明,是因为他自己“被聪明误一生”。而这里的“洗儿”是指当时的风俗: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后为其洗浴,并招集亲朋好友前来庆贺,类似当今的为孩子做九天,过满月......当此之时,他已年近半百,有了三个儿子。长子苏迈为发妻王弗所生,早已娶妻生子.。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为王弗死后,他的续娶之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所生......尽管如此,苏遯的出生还是让他兴奋不已,同时又喜忧参半。喜的是他再度为人父,家族人丁兴旺;忧的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正处人生的低谷期。而想起不久前“乌台诗案”的罹祸,本由他酷爱的写诗作赋引起:当此之时,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意在扭转财政危机......他认为变法过猛,过犹不及。不免在诗词中有所表露,被新党中别有用心的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抓住了辫子,上纲上线,把他告到皇帝那里,说他不但反对王安石变法,且有谋逆之心......目的只有一个,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说起当时的风声鹤唳,境遇之险,有一件事情最能说明问题:当时,他正在新任湖州知州的任上。有一天他刚办完公事,忽有京城的一干狱卒从天而降,拿出圣旨宣读了之后,将其五花大绑,押往京城。千里迢迢,只有长子苏迈随行。他们知道到了京城,犯人的伙食须自筹。苏轼自知凶多吉少,便与儿子暗自约定:若无性命之忧,就送一般的菜蔬;若有不测发生,就送鱼肉做以提醒......一连数日过去。有一天苏迈手中断粮,需到城外借贷。当日委托朋友为父代送午餐,却忘记说出不送鱼肉之事。朋友有心为苏轼改善伙食,便送去米肉、熏鱼——苏轼见菜肴如此丰盛 ,误以为大限已到。绝望之下,匆匆写下两首绝命诗以交待后事,托狱卒中朋友代送苏辙。不料朋友自知关系重大,不敢私自传送,便把诗歌交送上司。后几经辗转,到了皇帝手里。宋神宗展开阅读,见苏轼诗中仍有“圣主如天万物春”句,不忘颂圣,大受感动。他本就不相信忠信纯良如苏轼者,会有谋反之心,加上太皇太后并朝中一些正直大臣的呼吁,便将苏轼判无罪释放,贬其到黄州为无权无势,俸禄微薄的团练副使——苏轼才得以死里逃生。

因此,在黄州数年后苏遯出生时,他便有了这首打油诗问世:既期冀望子成龙,又不希望他像自己一样一生“被聪明”所误.....所以,才有诗中的“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句——可令人遗憾的是:苏遯临世仅有十月就匆匆离开,又铸成苏轼晚年“丧子”的刻骨伤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