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鳳凰古城

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之時,中國與日本之間正處在激烈的抗戰之中。而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兩個特殊的民族中湧現了許多文學大家。在他們當中,沈從文與川端康成無疑是兩顆極其耀眼,風格類似卻又充滿不同之處的作家。兩人素未謀面,或許只是有所耳聞,可他們的分別於1934年和1935年發表的兩篇名作《邊城》與《雪國》卻有著十分獨特的異曲同工之妙。

這兩部作品雖誕生於充滿硝煙的戰爭年代,但是在兩部作品中作者並不是極力渲染戰爭的殘酷,而是用他們獨特的手法在中日兩國的土地上創造一個不屬於戰爭的和平安詳且美好的“世外桃源”,以此來體現他們內心中所追求的美好。下面就一起跟著小編的步伐來通過律動之“水”和消殞之“雪”來進行兩篇文章的比較吧。

一.作者分別關於創作有什麼故事呢?

1.沈從文與水

在沈從文處在幼年時期之時,就與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沈從文出生於湖南鳳凰古城,這是一座山裡的城市,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使得它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而沈從文作為山裡的孩子,自然是有著跳脫的天性,因此,他兒時常常逃學跑到山上、水邊玩耍,這樣的經歷也使得大自然成為了他最好的老師。

在他的一部自傳中寫到:“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部分都與水不能分離。我的學校可以說是在水邊的。我認識美,學會思索,水對我有極大的關係。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由此可見,水這一看似普通的元素對沈從文的生活和寫作生涯都有極大的啟發。


《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沈從文

2.“永遠的旅人”——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被人們稱為:“永遠的旅人”,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他傾心於外出遊玩,對大自然的事物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在享受旅途的過程中通過發現大自然的美而得到豐富的創作靈感。比如他的著作《伊豆的舞女》和《古都》的創作靈感都來源於日本當地的特有風情人文和自然事物。他自己曾經說到:“很多時候我從風景中得到撰寫短篇小說的啟迪。愜意的風景,給我以創作的刺激”。

二.兩篇名作的“水”“雪”意象體系

1.《邊城》中有關於“水”的體系

《邊城》這部作品中“水”這一意象形成的體系貫穿著整篇文章的故事的全部,

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好似一段迤邐美麗的珠鏈串聯起了整篇文章,又好像一滴滴細膩純潔的水滴撒在每個故事之中,在每個細小的縫隙中都能看到它閃耀的樣子。所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邊城》實際上是一個寫的是一個“關於水的故事”。

在這部小說的開頭部分,便是介紹故事的地點——一個名為“茶峒”的小山城中,並且開始對其環境進行描繪:“‘茶峒’這地方憑水依山築城”。再這樣的地理環境中,作為讀者的我們或許可以將它想象成作者沈從文的故鄉——湘西鳳凰古城,也是這般依山傍水之態。而開頭這樣的描繪,我們不難從中看出文章故事與水的必然聯繫。

《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翠翠劇照

既然小說整體的地理環境離不開水,那麼主人公生活的環境如何?果然如此,主人公翠翠也是生活的地點也是傍溪,並且他們一家的生活收入也是翠翠的爺爺靠在水上渡船而獲得的。那麼次要人物呢?故事中的二老和天保大老都是在習水方面有著高超的能力,他們生活的家庭運營也離不開河流。因此,從上述分析看出,無論是主人公還是次要的線索人物,他們的生活在作者的筆下都是離不開“水”這一要素的。

人物故事的發展又與水有怎樣的聯繫?我們先來看看主人公的故事。首先翠翠必須跨過家附近的那條河流才能進入小山城,也就是“茶峒”,進入山城之後才有了關於她的主線愛情故事。之後,在“黃昏把河面裝飾了一層銀色薄霧”的端午節,也是故事中的第一次端午節,翠翠在河邊偶遇到了二老,而這也成為了文章愛情萌芽出生的地方。

接著在第二個“細雨落個不停,溪面一片煙”的第二個端午節的龍舟大賽上,翠翠遇到了天保大老——一個對她的愛情和生活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的人物,並且在第二次端午節的描寫中,這段關於細雨的描寫貫穿始終。而對於次要人物,比如翠翠的家人,他們又與水有什麼聯繫呢?

翠翠的爺爺在暴風雨的夜晚離世,天保大老淹沒於水中而死,二老順水而下不知所蹤,加上後來知曉的翠翠的母親是因為吞冷水而死......從上述分析舉例我們看出,水實則是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重要的一環因素,換而言之,若是沒有“水”,便也沒有如此精彩的故事。

總的來說,無論是地理社會環境還是故事的情節發展,一系列與水有關的意象體系都成為了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統計,在《邊城》中僅僅是“水”這一個字眼,就提到了有163次之多,另外還加上溪流、河水、細雨、薄霧等等與水有關的字詞,整部作品也因此沉浸在一種水的氛圍之中。

《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川端康成

2.《雪國》中有關“雪”的意象體系

就《雪國》的標題來看,故事的環境必然是一個處於雪的城市之中。而加上故事開頭的相關描繪:“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由此在視覺上出現的一副雪國圖景便驗證了作為讀者的我們的猜想。而與《邊城》大同小異的一點,便是川端康成同樣在《雪國》中將“雪”的意象體系放在一個相當高的地位。

文中關於雪景的描摹數不勝數:“天黑在夕暉晚照下覆蓋著皚皚白雪的遠方群山那邊,悄悄地迅速地迫近了,只有山巔還殘留著的淡淡餘暉,在頂峰的積雪上抹上一片霞光”、“於嚴寒的夜景中,滿天星斗,競相閃耀,與遠處的黑壓壓又白茫茫的群山還有似乎是來自地殼深處的冰裂聲交織成一片清寒、靜謐的和諧氣氛。”

在這一幅幅暮雪圖和夜雪圖中,“雪”這一元素已經悄無聲息不知不覺地滲入到我們閱讀的氛圍之中了,一種靜謐祥和的氣氛便迎面而來。

同樣,在他的筆下,人們的生活中也是必然離不開雪。在這蕭瑟寒冷的雪國之中,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歡快滑雪的人、為祈禱豐收而舉辦的趕鳥歌、人們在雪地裡進行繅絲、以及織布漂洗等等許多歡樂的生活場景。

中國也曾經有古人言:“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往往能通過雪景看到歡愉的生活。於是從生活的雪景中我們看到了川端康成筆下的雪世界的那一份獨特的歡愉,並且體會到當地的獨特風俗文化,讓人心生嚮往之情。而在這種平淡的生活中往往又能體現人物的情感。在男主人公島村的情感世界中,雪的意境加上駒子葉子她們的聲音以及天上的銀河,使得他對駒子和葉子的感情一波又一波,但又短暫和悽婉,使得人物內心世界的情感更豐富並且體現其如雪一般純潔的感情。

《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三.《邊城》與《雪國》的平行比較

1.生死觀的看法

這兩部作品中“水”和“雪”分別貫穿了全文,也成為了文章思想表達的核心部分。而作為作品它們所表達的應當是兩位作者所探尋的人生的理想形式,換而言之,便是對於生死觀的個人間接。於是探索文章中的意象所表達的態度,也成了我們閱讀小說的關鍵之一。

在《邊城》中,水似乎主導了主人公翠翠的命運,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都因“水”有了巨大的變化甚至是轉折,而她命運的波動也正是體現了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活下去”和“怎樣活下去”的深度思考,從這種思考中由小見大,體現的更是我們中華名族如“水”一般的堅韌活潑的頑強生命以及好生惡死的品格。

而在《雪國》中,川端康成所表達的卻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向死而生”和“以死為美”的觀點。

在故事中,島村最後被一群人推擠這與駒子和葉子永遠地分開,便暗示了讀者他們希望永遠在一起的美好願望化為泡影,最後破滅,成為了天上的那美麗的“銀河”,以“雪”為中心的漂浮感貫穿整個文章始終,讓人心懷美好卻不得已而為。

2.審美追求

兩篇作品雖然都將故事情節淡化於意象體系之中,並且人物與景都是自然共處,和諧統一,但它們所表達的審美追求仍有所差別。

在《邊城》中沈從文將自己內心的美幻化與文章中,表現了他那敬畏自然的眼光,以及一種用通脫的方法將自己置於自然之內所得到的淡然之美。而《雪國》中每個人物甚至是每處景身上所存在的虛無之感都於《邊城》不同,這種虛無感帶給讀者的感受往往是具有傳統日本民族觀念的無常美甚至說是“悲哀之美”。

《邊城》有律動之“水”,《雪國》有消殞之“雪”,品味意象之意

四.總結

如今時代的滾輪以及踏入了二十一世紀,在新世紀的今天或許有更美的作品等著我們發現。但對於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和川端康成先生的《雪國》,對我們依然具有極高的研究以及觀賞價值。

可能我們不能通過品味作品來改變某些歷史的事實,但我們可以通過作品看到這兩位大家的思想感悟,並由此看到

典型的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更是可以體會到在戰爭年代所難以感受到的安和靜謐的“世外桃源”。

參考文獻:

1. 《邊城》

2. 《問劉十九》

3. 《雪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