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寶寶便祕、攢肚、積食、脹氣、上火、口氣重、吐奶等問題

嬰幼兒由於神經系統和腸胃功能發育不完善,腸道運動和分泌消化液的功能易受內外因素的影響,如餵養不當、天氣因素、感冒、發熱等均可影響嬰幼兒的消化功能,出現一系與列腸道有關的問題,如:便秘、攢肚、積食、上火、口氣重、腹瀉、腸絞痛、吐奶等。這可愁壞了家長們,要怎麼判斷這些症狀呢?該怎麼預防和護理呢?一起來了解吧~


一、便秘


便秘主要的表現: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量減少、糞便乾結、排便費力。


便秘原因:


1、生理因素:嬰幼兒消化道肌層發育尚不完全,無法定時排便,時常出現大便寄存在直腸的情況,大量糞便刺激直腸壁神經感受器時,才會引起排便反射,促使排便。嬰幼兒消化道的這種特點,使得部分嬰幼兒容易出現便秘。


2、活動過少:多數嬰幼兒長時間由大人抱著,長期缺乏運動,腸蠕動減慢,容易發生便秘。


3、飲食因素:人工餵養比母乳餵養的寶寶更容易發生便秘,比如奶粉衝調過濃、溫度過高、衝調順序不對等情況都容易造成便秘。其次,在添加輔食階段的時候,最開始吃的輔食米粉中的纖維含量較低、輔食添加過急或者過多、飲水不足等因素都可能造成便秘。


4、環境因素:居住環境或者生活方式調整,造成嬰幼兒不適,也容易產生便秘。


5、藥物因素:過量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也會造成嬰幼兒便秘,因為遊離鈣元素非常容易與腸道的食物殘渣(如草酸、植酸、磷酸、脂肪等)結合,形成不易溶解的物質,使嬰幼兒排便困難,造成便秘。


預防及緩解:


1、多吃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對於添加輔食的嬰兒,適時添加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水果泥、蔬菜泥、大米粥、小米粥、菜粥等。蘋果、火龍果、香蕉等都有通便效果,白菜、芹菜、韭菜等都含有較多膳食纖維。6個月以後的寶寶,可在兩頓餵奶之間適當飲水。


2、訓練排便習慣:採用“漸進性訓練”法對兒童進行排便習慣訓練時,積極鼓勵兒童每天在便器上做一會兒。其次根據兒童的可能排便時間(如睡醒和餐後)或者行為動作,其父母可向兒童解釋,此時適合排便。最後在時間安排上,需依據胃結腸反射的“餐後晚期反應”來安排兒童進行排便。時間一般為餐後40-80分鐘,而一次控制在5-10分鐘以內,這樣可避免長時間久蹲、久坐導致肛門肌疲勞。


3、適當運動:保證嬰幼兒有一定運動量並多飲水,運動和飲水能加強腸道蠕動,緩解便秘。


4、按摩:讓寶寶仰臥床上,我的左手四指並排,按在寶寶臍中,圍繞肚臍順時針方向作環行按摩,不輕不重,均勻地按摩300次。


5、棉籤或肥皂頭刺激:家長也可以把肥皂頭削得小而尖,輕輕刺激寶寶肛門,或是用棉籤沾溫水,刺激寶寶肛周。


6、藥物使用:益生菌能改善腸道菌群環境,對緩解便秘有一定的作用。嚴重一點的可以使用開塞露,但它有一定缺點,用太多會產生依賴性,建議不是很嚴重時還是以食療為好!這隻能是救急用的方法。


溫馨提醒:便秘還是要以預防為主,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排便習慣、多運動和喝水。


二、攢肚


什麼是攢肚:


寶寶3-5天,甚至多達10多天都不排便,但飲食、睡眠、情緒、體重增長等均表現正常,待到排便時大便仍為黃色軟便、無硬結、不幹,排便較少也不費勁,這種現象稱為“攢肚”。


攢肚現象多出現於母乳餵養的寶寶,一般在滿月以後,2、3個月左右比較常見,5、6個月的也有。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主要是由於寶寶消化系統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地完善,胃腸道消化酶增多、腸蠕動增加,並且變得規律。因此消化吸收功能有了很大改善,能對母乳進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加上腸道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所以產生的食物殘渣也就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腸排便。


攢肚的護理:


(1)用手掌按摩腹部,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5-10分鐘,中間休息5分鐘後,再重複操作,一共按摩3回。


(2)嬰兒仰臥,抓住嬰兒雙腿,做屈伸運動10次,這樣能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便。


嬰兒的“攢肚”是暫時的,家長們也要將它與便秘區分開來,注意看寶寶排便時是否表現得困難,還有大便是否乾燥。


三、積食


積食表現:寶寶睡眠不好、食慾下降、腹脹、大便頻次和質量改變、舌苔白且厚、有口氣等。


護理:


1、飲食規律,不要過度餵食,注意增減衣物,不要著涼,預防積食很重要。

2、喝水:適當喝水有助於清理腸道垃圾、緩解積食、幫助排洩。

3、適量運動:適當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消化。餵奶之後不要立即入睡,家長可以陪著玩一玩,運動一會兒。

4、按摩:可沿著肚臍用手掌順時針按摩寶寶的肚子,還可以讓寶寶趴著,給寶寶做捏脊,每天3-5次。

5、藥物使用:主要還是幫助消化的藥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四、脹氣


脹氣原因:


1、喝奶時吸入太多空氣: 寶寶喝奶時,由於吮吸太急、哭鬧時喝奶、奶中氣泡過多等原因而吸入過多的空氣,氣體積攢在腸道中形成脹氣,引發不適。


2、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 :如豆類、紅薯等,母乳餵養的媽媽及添加輔食的寶寶都要儘量少攝入。


3、消化不良 :由於寶寶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或者過度餵食等原因,導致積食和消化不良,腸道內細菌酵解殘留的食物,或者因乳糖酶缺乏而未消化的部分乳糖,在腸道內產生氣體,從而引發脹氣。


預防緩解:


1、正確餵養:衝調奶粉一定要注意不要用力搖晃產生過度氣泡;奶瓶餵養時注意奶嘴孔不要太大,奶液流速過快;母乳餵養的媽媽要保證正確的餵奶姿勢,以免寶寶吸入過多空氣。


2、減少脹氣食物的攝入:添加輔食的寶寶要少攝入豆類、土豆、地瓜、玉米、麥麩、蘋果、桃子等容易引起脹氣的食物。


3、腹部按摩: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沿著順時針方向輕柔的按摩,每天3、4次,每次按摩持續5分鐘左右。


一文讀懂寶寶便秘、攢肚、積食、脹氣、上火、口氣重、吐奶等問題


4、輕輕拍背部或者蹬腿 :在餵食後,輕輕拍打寶寶背部,可以促進打嗝和幫助排出氣體。或者讓寶寶躺下,家長握住寶寶的腳踝和小腿,讓寶寶像蹬自行車一樣,兩腿屈膝交替壓腹部、兩腿併攏屈膝壓腹部、兩腿保持伸直壓腹部,各做8次,動作要輕柔且緩慢。


5、飛機抱:將寶寶的頭放在左臂彎裡,肘部護著寶寶的頭,左腕和左手護背和腰部,右小臂從寶寶身上伸過護著寶寶的腿部,右手託著寶寶的屁股和腰部,有助於排除胃裡的空氣。


6、藥物使用:使用健胃消食的藥物或者益生菌,對緩解脹氣有一定幫助。脹氣比較嚴重的情況,應該到醫院檢查是否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


五、上火


上火表現:中醫認為兒童是“純陽之體”,體質偏熱,容易出現陽火旺盛,即上火現象,出現眼屎、舌頭髮紅、嘴角“白茬”、大便乾硬、手心乾熱出汗、口氣重、胃口差、好動、易怒、睡眠欠佳等現象。


護理:


1、食物搭配不科學可能引起上火,寶寶的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對於過多的肉類、高蛋白等食物消化不良,或者奶粉衝調過濃,都可能引起積食,造成上火。所以在飲食和餵養方面一定要注意。

2、積食引起的上火,可以給孩子空空胃,喝點小米粥、百合粥。

3、寶寶眼角有眼屎的出現,說明可能有肝火。這時的孩子往往容易發脾氣,容易哭鬧。這時可以榨些芹菜汁,煮粥喝。

4、嘴角經常有“白茬兒”, 是口乾引起的,說明有了脾火。可以尋來柿餅上的柿霜給孩子沖水,或是試試給寶寶吃點楊桃。 要是口舌生瘡、舌苔發黃,厚膩,那就說明有點嚴重,需要多喝水,多休息,清淡飲食。

5、手心乾熱、出汗、體質弱的寶寶,不能吃寒性大的食物,捏捏脊、搓搓腳心,是個不錯的選擇。


六、口氣重


原因:


1、口腔清潔不到位:寶寶開始長牙時,家長沒有引起重視,刷牙比較馬虎或者沒有刷牙,口腔內的食物殘渣經過發酵腐敗後就會產生口氣。


2、消化不良: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如果有挑食、偏食的習慣,吃太多肉類,蔬菜吃的比較少,則會加重腸胃負擔,出現積食,滋生胃火,造成消化不良,出現口臭。


預防及護理:


1、要重視口腔衛生,早晚刷牙。

2、適當喝水,早上醒來可以喝一杯溫白開水,有助於清理腸道垃圾。1-3歲的寶寶每日建議喝水為600ml左右。

3、飲食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過於油膩、高蛋白、不易消化以及容易引發齲齒的甜食的食物。

4、若是口臭伴有蛀牙、口腔潰瘍等情況,要及時看去看醫生。


七、腹瀉


普通腹瀉:

原因:嬰幼兒腹瀉很常見,吃的太雜、吃了不乾淨的食物、積食、受涼等因素都可能造成腹瀉。

表現:大便呈糊狀,伴有腐食味。大便次數增多,伴有腹痛、嘔吐、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

秋季腹瀉:

原因:秋季腹瀉又稱“輪狀病毒腸炎”,主要是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傳染病。病原體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主要發生在嬰幼兒中,發病高峰期在秋季,所以以秋季腹瀉命名。

此外消化系統不成熟、免疫功能不成熟等原因也會造成秋季腹瀉。如果餵養不當,造成腸胃負擔引起消化功能紊亂,或者有病原菌隨著受汙染的食物進入體內時,容易引起腹瀉。3歲以後隨著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逐步發育完善,患秋季腹瀉的概率將減小。

表現:發病較急,伴有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還可能出現發燒和嘔吐,1-3天后出現腹瀉,且次數非常多,大便呈清水樣或蛋花湯樣,有時呈白色米湯樣,無臭味,水分很多。並且有嚴重口渴、煩躁等表現。

預防及護理的方法:

1、注意飲食衛生:奶瓶、餐具要洗淨消毒,再用時要用開水燙一下。不吃變質食物、不喝生水。

2、合理餵養:少吃高脂肪、高蛋白、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保護寶寶腸胃功能。母乳餵養的媽媽要注意飲食不要過於油膩。

3、適當運動:平常要注意加強鍛鍊,有助於提高免疫力。

4、注意不要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避免過熱或者過涼。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5、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平常要注意衛生和清潔,腹瀉期間要更要注意,便後用溫水給寶寶清洗臀部,清洗後用乾爽的棉布擦乾,可以適當擦一些軟膏,以防出現“紅屁屁”。

6、按摩: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按摩寶寶肚子,按摩時輕柔、緩慢,可以讓寶寶感覺舒適。

7、藥物使用:腹瀉時,腸道菌群很容易失調,補充益生菌有助於恢復正常菌群的平衡。發生秋季腹瀉時,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加重病情。

PS:疫苗是預防輪狀病毒腸炎尤其是重型腹瀉最主要的措施。目前註冊使用的輪狀病毒疫苗都是口服減毒疫苗,接種後可顯著降低輪狀病毒腸炎的發病率,降低重症腹瀉的發生率,但不能完全預防腹瀉的發生。


八、腸絞痛


腸絞痛是一種常見病,主要由寶寶自身情緒、神經系統、腸胃發育不成熟、脹氣等原因導致。常見於剛出生2-4周的寶寶,2月以後這種情況逐漸得到改善,3~4月逐漸消失。

腸絞痛的表現:

1、持續性、規律性哭鬧:每次哭鬧2、3個小時,每週哭鬧至少3天,發作超過3周,哭鬧時間段比較重合。

2、肢體方面:一般發生腸絞痛時,嬰幼兒由於疼痛會出現難以安撫的哭鬧,無法入睡,同時伴有握拳踢腳、腹部收縮等現象。

腸絞痛的護理:

正常的腸絞痛不用過於擔心,這是由於小兒腸壁平滑肌陣陣強烈收縮或者腸脹氣引起的疼痛,家長們可以嘗試這幾個方法緩解一下寶寶的疼痛和情緒:

1、讓寶寶吮吸:給寶寶一個奶嘴或者餵奶,讓寶寶得到安全感。

2、按摩:可以在手上塗抹一些寶寶用的潤膚霜,然後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輕柔寶寶的腹部,有助於緩解脹氣引起的疼痛。

3、飛機抱:讓寶寶趴在手臂上,托住寶寶的胸腹,讓寶寶的頭部向上,枕在肘彎裡,模擬飛機爬升狀態。飛機抱是有利於寶寶排除胃裡面的空氣的,可以緩解嬰兒腸絞痛。 注意不要剛餵奶後就飛機抱,以免發生吐奶,建議至少間隔半小時以上。


一文讀懂寶寶便秘、攢肚、積食、脹氣、上火、口氣重、吐奶等問題


九、吐奶


吐奶的兩種情況:

1、生理性吐奶原因:嬰幼兒的消化系統發育不夠完善,胃是橫著的,且入口較為鬆弛,容量和消化能力都有限,許多外部因素都容易造成消化負擔造成吐奶。

2、病理性吐奶症狀:大多數寶寶吐奶都是生理性吐奶,若寶寶出現病理性吐奶的症狀,如呈噴射性吐奶,且吐後表現為煩躁不安、精神萎靡等不適狀況,要及時就醫。

一文讀懂寶寶便秘、攢肚、積食、脹氣、上火、口氣重、吐奶等問題


預防及護理:

1、適量餵食,避免過量餵哺。

2、奶粉餵養的寶寶,要注意奶液衝調濃度,正確的搖晃奶瓶步驟以減少氣泡的產生。

3、正確的餵奶姿勢:餵奶時家長選擇一個舒適的姿勢,要讓寶寶身體傾斜45°左右,不要平躺,注意奶嘴的流速和奶瓶的傾斜度,避免寶寶吸入空氣,防止嗆奶。

4、拍嗝:若寶寶吃奶後,身體扭來扭去、眉頭緊鎖、發出不高興的聲音,則表明寶寶吸入了過多的空氣,需拍嗝直到寶寶排出胃中氣體。讓寶寶趴在胸前、坐在腿上或者趴在腿上,一隻手臂拖住寶寶,另一隻手以空心掌輕拍或輕撫寶寶的背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