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古代詩詞的目地和意義何在?

金牛1128


題目裡「目地」二字,個人認為有誤應是「目的」。我們分別從古今兩個角度來闡述學習古代詩詞的目的和意義,二者相去甚遠。

古人學習古代詩詞的目的是為了入仕當官,這個意義就好比我們從小學開始寫作文然後參加高考一樣。從唐朝到清朝的科舉考試都有一個項目就是試帖詩,可見詩歌在當時的社會是多麼的重要。不光是布衣漁樵還是鑾殿君臣都以吟詩作賦作為抒情、敘事、論理的首選文體,認真學好詩詞才能融入社會。

那麼我們現代人學習古代詩詞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意義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古代詩詞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教科書裡學的詩詞會在高考中有很小部分的佔比,應試壓力不大。但古代詩詞中會出現很多歷史沿革的時間軸、天文地理的知識點,這對青少年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古代詩詞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最重要載體,鼻祖屈原的「騷體」記錄了先秦時期的混沌,建安七子和三曹的「建安風骨」記錄了魏晉時期的紛爭,盛唐的「詩」和五代-宋的「詞」所代表的內涵更是不言而喻。

在五四以後白話新詩和古代詩詞分庭抗禮,直到今天可以說是一家獨大,隨著社會的發展、語文的進步,古代詩詞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中國人始終認為飽讀詩書才是追求理想的過程,最後以蘇軾的一句詩來結尾「腹有詩書氣自華」。





老牛蹄切


回答之前,不妨先看看關於同一場景大白話和詩各描述成啥樣子:

黃昏時刻的沙漠

你:好壯觀,好美麗,沙子怎麼那麼多

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當你一個人獨處外地,夜深人靜的時候

你:想家了

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到溼地公園去遊玩,看到看到河流花鳥天空

你:快看那白鳥,看那晚霞,太好看了

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看出區別了嗎?

所以,說到學習詩詞歌賦的目的和意義呢,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但是,不在乎出於喜歡、工作需要、提升內涵以及湊熱鬧四點。

但是,學習詩的語言,不僅能讓你更深入惡理解語言的魅力,還能讓你逼格提升一大截,特別是在現在社會。

白話文有白話文的好處,但永遠不會具備詩詞歌賦所帶來的給人無限遐想的魅力。

當然平時生活中的對話,絕對是白話,即使是古人,也不會都是說古詩的。

這是我的答案。


大額頭者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意思是說不學詩,就不懂得怎麼說話;不懂得禮,就不能夠立身。

可見古詩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多麼重要。

作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者,除了會讀會用白話文外,更應該懂一些古詩文來壯大自己,充實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質,陶冶情操,增強自信心。

古詩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內涵豐富、包羅萬象、意境深邃,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語言凝鍊、短小精悍、詞句優美、韻體和諧、易於誦記,名篇佳句燦如星海,美不勝收。

千百年來,這些優秀的古代詩詞合著中華民族的脈搏,時時刻刻撞擊著國人的靈魂,滋養著國人的性情。

所以通過學習古代詩詞,可以獲得古詩文經典的基本薰陶和修養,接受中國傳統美德潛出移化的影響和教育,感受傳統文化的搏大精深,體味傳統文化的人文內涵,傳揚中華民族精神,提高愛國熱情,激發學習和工作鬥志,為振興中華而學點古詩詞吧!


安林001


我認為古代詩詞是先人留下的文化瑰寶。

詩詞讀起來很有畫面感,“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的這句詩耳熟能詳,讀起來彷彿瀑布就在眼前。跟著詩詞,我們也能一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詩詞裡有大量對各種風土民情得描寫,“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的這句詩很容易就讓我們聯想到古人是如何過清明節的。跟著詩詞,我們很容易穿越回去,看看古時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

詩詞裡還有大量有志之士留下的風骨與氣節,“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這句詩被多少人傳唱,我們民族的性格就藏在這些詩裡。跟著詩詞,我們不容易迷路。

學習詩詞,是我們對文化的傳承,透過詩詞,我們能看見自己,看見古人,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太白說說


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詩心就是一個人的志向。

蘇軾說過 :“古今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為有堅韌不拔之志。”

無志者,天才可歸於庸碌;有志者,壟畝亦可飛鴻鵠。

可見一個人的胸襟和志向是何等的重要。

中華傳統詩詞以優美文雅、形象生動的字詞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是一種真性情的流露,真摯的情感像汩汩流淌的清泉一樣,滋潤我們的心田。

而一個人的真性情是在歷經世事滄桑、千錘百煉後才砥礪而成。

沒有十年寒窗苦綢繆,哪來一朝成名天下知。

所以我們在詩中更加能體會到的是那些聖賢的詩人自強不息的精神,愛國愛民的情懷,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帶給我們不竭的動力,讓我們有了戰勝各種困難的勇氣。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人生自有詩意,詩意美在四季。喜歡中國古代詩詞的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學習吧!


周姬昌


我們不斷地要求學習古代詩詞,和學習古代詩詞的目的和意義在哪裡呢?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來表達一下我自己的觀點。

弘揚傳統文化

首先,我們不斷的學習詩詞,不斷的積累,是一個不斷弘揚我們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看來我們瞭解了我們歷史上很多優秀的文化,而且從這些古詩詞中也可以找到一些歷史上人的經歷,或者是官職等各種各樣的信息。而學習古詩集是將這種古詩的美傳遞下來,也是將這些信息傳遞下來。它對於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有很大的作用。


提升我們自己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習古詩也是讓我們積累知識的過程,提高我們文學素養的過程,看我們瞭解了古代許多文人墨客的歷史,他們的抱負胸襟,讓我們瞭解歷史上各種各樣的事件,他會讓我們的大腦更加的充實,讓我們進步。讓我們變得與眾不同。

感受詩歌美

我們之所以不斷的學習古詩,除了會提升自己對民族和社會有用處之外,還是因為詩歌有他的美所在。詩歌短小精煉,將很多話才能表達的意思,用幾個字就表達的明明白白。每個字都十分的重要,這種美是其他民族所展現不來的。我們學習詩歌也是為了感受這種古代的美。


是我自己對於你這個問題的理解,如果對你有用的話,幫忙點個贊吧


沐天大大


若問學習古代詩詞的目的和意義,就如同問吃飯喝水的目的和意義。

吃飯喝水,是為了活著。學習古代詩詞,是為了活得像個人— 文化人。

古詩是中國文化歷史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中國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也是中國人民情感的重要載體之一。

假設不學古詩會怎樣?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

2020年花冠肺毒疫情爆發,日本捐贈給我們的抗毒戰疫物品上,既寫有加油口號,也寫有古代詩詞,如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裳。如唐詩: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如果不學古詩,豈不兩眼一抹黑?那樣,既妨礙了交流互動,又丟人現眼 — 中國人還不如外國人瞭解自己的文化。再者,引用詩詞表達,遠比干巴巴的只有加油口號來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富有人文色彩,極易產生感情共鳴,大大拉近彼此的認同距離。

假設學古詩會怎樣?孔子又說:學《詩》可以興情,可以觀世,可以群人,可以怨諷;邇家之事父,遠朝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可見,詩經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有傳統文化知識,有自然萬物常識,不學習,就什麼都不知道。如此,那不就是文盲了嗎?

中國的古詩,從最早的詩經開始,到楚辭,再到後來的唐詩、宋詞、元曲等等,一代代相續,貫穿於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與古文一起,記錄人事,表情達意,喜怒哀樂,盡在其裡。

學古代詩詞,可以瞭解傳統中國,自然也就談得上繼承傳統文化。

傳承文化,不能不與古人交流。交流的工具就是古詩文。透過古詩文,不僅可以“穿越”回到古代中國,還可以享用那無數的美言雅句。有了古詩文的底蘊,無異於進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圈,成為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

要做有文化的中國人,必須學古詩;要說有文化的中國話,必須學古詩;要寫有文化的中國字,必須學古詩。

一言以蔽之:不學古詩無以成為有文化之中國人。

孔子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故詩之失,愚。

毛主席說:一個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毫無疑問,一個沒有文化的人,是愚蠢的人。誠哉斯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後記:

子曰: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



村塾先生南山子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詩詞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著自身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古詩詞作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標誌,有利於被世界各民族所接納、借鑑,有利於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高中語文要求學習古詩詞,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陶冶學生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薰陶的重要途徑;也是對高考試題的一種重視。

  第一,學習古詩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古詩具有簡潔、抒情、篇幅短小而豐富的特點。在學習中,要充分了解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需要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詩作為一個起點,去聯想、補充和創造,以構設想象中的圖畫。古人云: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即是這個道理。

  第二,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古詩教學給了我們一個發揮想象的空間,發展創造性思維,進行藝術再創造。學生在讀古詩時,對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大都見過,然後利用想象根據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象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發揮了主導作用,發展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這對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作文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智力的發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古詩把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從中受到美的薰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有情”、“詩中有理”,既閃耀著美的光彩,又給人以深刻的啟迪;既抓住“亦畫、亦情、亦理”的特點,又引發學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昇華。因此小學古詩教學的過程其實是鑑賞美的過程。對於小學生而言,他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審美體系,對於好與壞、美與醜、善與惡往往憑藉外部表象去下定論,而不能分析其內在的美和價值。通過古詩教學正好可以彌補這一點,因為古詩往往反映一種內化的、含蓄的情感,詩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詩文中,正所謂“詩以道志”。教師可以通過對古詩的講評,擴展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經驗,得出正確的審美標準。

  第四,古詩教學可以汲取古詩的有益精髓,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古詩不僅體現詩人對社會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認識,更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思想結晶。它能讓學生珍惜新生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思鄉惜友之情,同時教給學生闡事明理,為人處世之道,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同時,它還可以培養學生在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興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耕根


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古詩詞彷彿是遙遠的過去,很多人就有這樣一個疑問:現在這樣一個浮躁的時代,學習古詩詞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我想最好的答案,就是撫養自己的靈魂。

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老師說:學習古典詩詞最大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心靈不死。

正所謂說“富有詩書氣自華”,古詩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文字形式,它能用短短的幾句話帶我們進入一個從未領略過的意境,相比起厄長而繁雜的文章,古詩詞是一種非常簡單而又神韻的承載形式,就好像一葉扁舟,他能將我們帶入世外桃源,能讓我們體會古人的蕭瑟滄桑。

我們可以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感受世事變遷,

可以在“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之中感受摯愛的深情,

在李白,杜甫,王昌齡,白居易,蘇軾,李清照等一流的文學作品中,感受不一樣的古人魅力。

當時間度過幾千年之後,詩詞,這短短的幾句話,就能將我們帶到古人的那一番意境之中,除了詩詞,再無其他的文字形式能做到這種地步。

古詩詞對於我們的意義,除了表面的富養靈魂之外,從比較現實的角度來看,古詩詞更能給我們帶來文筆上的提升,以及語感和境界的培養。

就好像有這樣一個搞笑的段子:“一個有文化的人看到夕陽,看到大雁,湖水,就會脫口而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當,以至於無法用言辭去形容。”

但是一個沒文化的人,只會簡單的說:“我去,真tm美。”

提起詩詞,我們不能忽略的一個人,就是董卿。

央視的著名主持人,連續8年央視年度十佳主持人,連續13年春晚主持人,近幾年主持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再加上《主持人大賽》,超高的文化底蘊人歎服,整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書香氣息,大方得體,以及脫口而出的大量詞彙,讓人不由得將她與美好一詞聯繫在一起。

節目中,她能與大咖們侃侃而談,相談甚歡,詩詞典故信手拈來,從某一方面來說,正是因為古詩詞對於她產生的影響。

董卿曾經在一個節目中表示:“能夠讓自己重複閱讀的書籍就是古詩詞,這一種能夠在短短一句話承載不一樣意境的文字形式,便是古詩詞。”

從更實際的角度去看,常讀詩詞的人,文筆一定比高於其他人,正所謂:孰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包括現在很多優秀的電影或者歌詞,其中都有詩詞的身影,比如周杰倫《發如雪》的歌名,靈感就是來源於李白《將進酒》之中的那一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其中的歌詞更是引用了李白的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一個人文章寫的好,是可以受益終身的,而這一切皆源於古詩詞對於我們的影響。


國學書舍


實話實說,我認為學習古詩詞,不能有太多目的,目的性太強,就不會持久。

因為,讀詩詞不可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地位的變化,也不可能讓你馬上就顯得文質彬彬、高貴典雅步入上層。

學習古詩詞,更多的要靠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它的薰陶,這樣還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

而這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就是讀古詩的意義

第一個意義:能夠傳承中華文明,延續中國文化。

文化的傳承需要每一個人,是一個人人有責的事情。從《詩經》開始,到唐詩宋詞,再到每一個時期的古詩詞,每一首都是那個時代有影響力的詩人和思想家在抒發和記錄他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我們除了可以瞭解那個時代的歷史,還可以瞭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思想。

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學詩,是不可能更好的延續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就更說發揚光大,推陳出新。

第二個意義:能夠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古詩詞本身就很美麗,有時一首詩可以讓我們很多天都無法釋懷,陶醉其中無法自拔。在古詩詞中,我們可以真真實實體會到一大批古代知識分子豐富的感情世界,他們在面臨痛苦、快樂,得意、失意的時候,他們的思想是如何轉變的,是任何一步一步使自己變得強大的。比如,在李白的詩歌裡,我們就可以看到他在得意、失意時自我調節的思想過程: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些古詩詞,能夠給我們許許多多生活智慧和生存哲學,讀者能夠從中提升自己的修養和情操,讓我們看問題看世界更加客觀,人生自古誰都這樣,我們遇到點困難挫折也是正常不過的。

第三個意義:能夠在精神上尋找歸宿,找到詩和遠方。

文化的認同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一種需求,所謂“葉落歸根”,真正說的還不是死了要回歸故土的意思,更多是在思想上的皈依。在外奮鬥的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思念著我們心中的故鄉,而這個故鄉,有時不是生我養我的地方,甚至也不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可能存在在歷史中,在詩詞裡。所以,詩和遠方並列,一起迴歸鄉愁。

第四個意義:讀書還可以提升我們的語言魅力。

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詩書可以提升我們的氣質,相由心生,還可以修煉“文質彬彬”的外在形象。讀古詩詞還可以讓我們的語言表述更加有水平。比如看到瀑布,我們當然可以簡簡單單的說:好漂亮的水啊。其實,我們還可以說“飛落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我們都喜歡聽董卿說話,不只是因為她的音色好聽,更重要的因為她的語言很有文化感染力,聽著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人不是因為美麗而可愛,而是因為可愛而美麗,而人的可愛一定是有滿腹詩書作為底蘊的。

所以,我想說的是,讀古詩詞最好不要有目的,當您真正接觸了,您就會忍不住愛上它的。那時候,目的就是意義,意義就變成目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