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为何说“此恨绵绵无绝期”呢?

铁男春秋


1.此句出自唐朝诗八白居易的《长恨歌》: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联系上下文,作者再表达以下的意思。

说的是马嵬坡兵变后,李隆基与杨玉环永远离别了,自此,音讯渺茫,彼此间,二人的颜容逐渐模糊;当初在昭阳殿里的姻缘在现实中早已被隔断,蓬莱宫高处不甚寒;而作为未亡人,李隆基是孤寂的,但人生还在延续,时间依然漫长,他在忍受失去杨玉环的惨痛。

俯视今日的人间,长安已经结束了兵慌马乱的喧嚣,人们的惶恐不安已经远去,但还没有恢复以前的繁华景况,曾经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现在只剩下了尘雾弥漫。

此情此影,冥界的杨玉环只有用当年三郎赠己的信物表达深情了,她委托天子的使者把钿盒金钗捎给君王留做纪念,金钗自己留下了一股,钿盒自己也留下了一半,杨玉环祈愿自己与三郎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而坚硬!

3.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意思。

杨玉环还相信,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到自己的爱人,她临别还殷勤地嘱托方士,要他寄语君王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话语中的誓言只有自己的三郎和她自己知道: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万籁俱寂,夜半无人,杨玉环与君王曾经有过山盟海誓:在天愿为比翼双飞的二只小鸟,在地愿为并生的连理枝。

但是,纵使是天长地久,也终有尽头!可这生与死的遗恨,却绵延至永远,没有尽期。

这句话是对爱情被毁灭的悲鸣与感叹,是对爱情被政治摧残后的痛惜表达,是对爱情被无常人生与命运作弄的哭诉!此恨已经超越时空,进入了虚无的无人之境,长恨伴随爱情长存,长存的爱情中永远有长恨,也回应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希望星晨58298869


诗是白居易写的,大概当时诗人觉得在唐玄宗晚年的时候,对贵妃无限追忆和悔恨吧。



历史那些事1


白居易写《长恨歌》、《长相怃》、《李夫人》这些诗,只是为了写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37岁结的婚,古代15岁就可以结婚了,他37岁结婚,他们家是士族出身,并不是寒门,这样的出身,按理说,是不会这么晚结婚的,他这么晚结婚,因为一个女人——湘灵。

白居易11岁时,因避家乡战乱,随母将家迁至父亲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离。之后在那里与一个比他小4岁的邻居女子相识,她的名字叫湘灵,长得活泼可爱,还懂点音律,于是两人就成了朝夕不离、青梅竹马的玩伴。到白居易19岁、湘灵15岁时,情窦初开,两人便开始了初恋。白居易有一首诗名为《邻女》,追叙了十五岁的湘灵,并赞美湘灵的美丽和她悦耳的嗓音。

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岁的时候,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离开符离去江南叔父处。一路上他写了三首怀念湘灵的诗。分别是《寄湘灵》、《寒闺夜》和《长相思》,后来又三次写了怀念湘灵的诗:《冬至夜怀湘灵》、《感秋寄远》和《寄远》。

直到37岁,在母亲以死相逼下才娶了同僚的妹妹,湘灵一生未嫁。

所以,白居易并不是写杨贵妃和李隆基,李夫人也不是写李夫人和汉武帝,都是借代的手法,写的自己。

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见穆王三日哭,重璧台前伤盛姬。

又不见泰陵一掬泪,马嵬坡下念杨妃。

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他恨什么呢?爱而不得,为什么不得?因为湘灵出身比他低,他母亲不可能让他娶湘灵,他恨他母亲,也恨当时的环境。


南朝居士


因为活活生死离别了,生死离别,爱恨情愁。感受过一个字的人,必有痛切的心情,这可不是说说这么轻松。唐玄宗是感受了,其中的爱,死,离。此恨绵绵无绝期。也可以说是,此情绵绵无尽期……咯?


世外桃园208


此恨绵绵无绝期,这句话应该是杨贵妃的心理所想。柳贵妃恨,她当然恨,李隆基虽然平时对她百般宠爱,但在生死关头,李隆基竟是这般软弱无能,不是想尽办法营救她而是放弃了她,让她走上绝路,她能不恨吗?


沁環


李隆基喝多了说的醉话。


用户4192861934469


夫妻之间有生离死别之痛。


我爱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