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得到“十三副遗甲”,有了它才能获天下吗?

铁男春秋


首先,清朝的崛起和这“十三副遗甲”压根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首先我们可以看一看清崛起的原因

自身的武力过硬。

努尔哈赤军队最初的来源主要是自己的部族。女真族主要生活在白山黑水的东北大地,生活条件的恶劣也造就了他们强于关内汉人的体格。而日常的狩猎生活也让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军事素养。这样便是他们先天条件的优势。

努尔哈赤及其集团本身就非常有能力。

努尔哈赤及其继任者本身便是非常优秀的人,优秀的领导阶层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聪明的大脑即决策阶层。

明朝内部的混乱。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明朝首先此时内部的政治系统已经较为腐朽,不能有效应对女真军队。其次明朝内部也饱受农民起义军的困扰,真正灭亡大明的可以说是其内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而清军也就乘虚而入,夺得了这天下。

那这努尔哈赤口中的“十三副遗甲”又代表什么哪?

其实这主要是一条政治口号与政治象征

打个比方,在《三国演义》中,孙坚得到了大汉的传国玉玺。他“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他获得天下的象征之一。但是他真的得到了天下吗?这枚玉玺最后不还是让他给了袁术,用来换取自己急需的8000士兵吗?更何况,这段还是《三国演义》中编出来的。可见,这“十三副甲胄”和这玉玺的意义一样,不过是用来凝聚人心的借口。甚至压根可能连一副甲胄也没有,不过这样传奇的故事平头百姓们都爱听,也更愿意相信。到头来,这个传奇故事可能只是证明清朝统治正统性的工具罢了。


派带星的小裤头


努尔哈赤十三副遗甲起兵,不是伐明,是攻尼堪外兰,自此努尔哈赤走上了统一女真之路。

至于当时努尔哈赤手上有多少人马,这个难以确定。

万历十三年(1583),努尔哈齐父祖被杀后,按《清太祖实录》上记载,明朝给了努尔哈赤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并其给都督敕书。这里的都督应是“指挥”之误。就此努尔哈赤就成为了新一任的建州左卫指挥,这也有了统一建州诸部的大义名份。




而在当时,女真部里最强的是叶赫部,叶赫部首领清佳努、杨佳努在1584年被李成梁斩杀后,这个边患才基本解除,但这又给了努尔哈赤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由此努尔哈赤先从统一建州诸部开始,一点点状大,终于在1586年杀了尼堪外兰。

从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开始,再到报父仇,就用了三年时间,这四年简直可以称为晚明动荡的开篇。事件依次如下:

1583年:张居正被追夺官阶;张四维以父丧去职,申时行为首辅;广东罗定州营兵因被迫充役,兵变,后战败;岳凤绣缅甸莽应里攻云南,陷顺宁;觉昌安、塔克世被杀,努尔哈赤袭职。

1584年,抄张居正家,而后开始了对于张一系的清算;刘挺、邓子龙打退缅兵,杀岳凤;李成染斩杀叶赫部首领;

1585,四川建武建所兵变,旋被弹压;四川松、茂番攻普安堡;京师大旱;缅甸莽应里两攻滇边,均被击退;南京、扬州地震。

1586,朱常洵(后来的福王)生;河南湛县民变,旋败;湖广蕲州民变,旋败;四川松、茂番被破;李成梁败大败察哈尔部;努尔哈赤破鄂勒浑,尼堪外兰逃走,求明军保护,明军则将其送到了努尔哈赤一边。



明朝内忧外患,对于辽东,他们希望努尔哈赤平定辽东地区的女真、蒙古诸反抗势力,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努尔哈赤做强做大。

至于为什么强调“甲”,这是因为相对于兵器来讲,战甲制作需要更为复杂的工艺。清前期民间禁的也是大炮与战甲,鸟铳之类则不在禁止的行列。关外女真地区工艺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当时战甲重要到什么程度,可以通过一件事能看出来。努尔哈赤在攻居嘉班城时,因为诺米纳派人报信,这使得尼堪外兰逃走。努尔哈赤便设了一计来杀诺米纳。在攻巴尔达城时,先令诺米纳先打,诺米纳不从,努尔哈赤被对其说道:“尔既不攻,可将盔甲、器械与我兵攻之。”诺米纳将家伙将出之后,便被斩杀。这也看出来,当时战甲也就每部都配不齐全。


奇文笑谭


所谓十三副铠甲的由来:当时努尔哈赤起兵时并不是人强马壮,而且东北苦寒地,条件也不好,整个部落只有13副铠甲,其余将领和士兵都是布衣,并不是说只有13个人。

努尔哈赤的父、祖被明军所杀,努尔哈赤一怒之下,为报父、祖之仇含恨 起兵,打起了统一女真、推翻明朝的旗号。

努尔哈赤刚起兵时需要一些武器和装备, 其老岳父塔木巴颜(佟佳氏)想起了家中的当铺里有十四副铠甲,其中有一副已经坏了,他勉强把这副坏 掉了的铠甲凑够半副。

这样,他就把这十三副半铠甲装上马车,亲自押送到了北砬背, 送给了孙女婿努尔哈赤,这为汗王起兵创造了条件。





80後畢業生


在清朝的历史中,大家谈到努尔哈赤,必以“十三副遗甲起兵”标榜,那么少了这十三件盔甲就不能赢得天下了吗?

要知道,当努尔哈赤起兵时,他只有遗甲十三副,别说与庞然大物明朝相比,就是北方的其他势力,也比他们要强大得多。可是,努尔哈赤却在强敌当中杀出一条血路,最终问鼎中原,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建州女真能够崛起,与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养虎为患脱不开干系。其实,建州女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中很弱的一支,明朝中期,蒙古人对明朝产生的威胁远比建州女真大。为了控制建州女真部,遏制蒙古人的势力,明朝将建州女真分成三卫,总称“建州三卫”。这时的建州女真,不仅不是明朝的大患,反而是明朝在北方的重要屏障。

万历十一年,李成梁再度发兵攻王杲之子阿台,努尔哈赤父塔克世和祖父觉昌安本想劝降阿台,但却死于乱战当中。父亲和祖父的死,在努尔哈赤的心中埋下深深的仇恨。在战乱中,努尔哈赤也被李成梁俘虏,但是,李成梁为了扶持自己在辽东的势力,不仅没有斩杀努尔哈赤,反而十分信任他。在李成梁的扶持下,努尔哈赤率领建州势力迅速崛起,最终尾大不掉。

辽东总兵的扶持和明廷放任不管,导致的结果就是建州女真可以毫无顾忌的发展。建州女真还是建州三卫时,明朝就与其通商,这使得建州女真的社会生产力很快提高。到努尔哈赤反明时,明廷已经明令禁止与后金通商,但是明朝内部贪婪的商人们却为了暴利源源不断的向女真人输送物资,这其中不乏军事装备。到萨尔浒战役时,后金军的重装部队装备甚至比明军还要精良。

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能够发生,与明朝末年民族凝聚力丧失有关,而这也是努尔哈赤能够崛起的重要原因。李成梁扶持努尔哈赤,与他称霸朝鲜、拥兵自重的野心离不开关系;清军能够入关,也仰仗吴三桂的反叛。可以说,努尔哈赤想要什么,明廷就会给他送什么,明廷不送,也会有明人送。想要地盘,李成梁给,想要钱财,明廷给,想要物资,明朝商人给,想要入关,明朝武将给。

当明朝发现建州女真已经非常强大的时候,依旧没有作出应对。朝廷将李成梁罢免以后,辽东总兵的位置一直在调换,以致于辽东边防越来越松弛,使得努尔哈赤崛起变得更容易了。

明朝这样的局面,如何能阻挡努尔哈赤的崛起?可以看出努尔哈赤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明朝后期已逐渐走向衰退,努尔哈赤隐忍对明朝的杀父之仇,对李成梁和明朝毕恭毕敬,他借着明朝的力量,不断吞并周边势力。审时度势,养精蓄锐,而一旦羽翼丰满,努尔哈赤便立刻举起反明旗帜。更何况努尔哈赤本人,亦是一位雄主,成大业者!



冯仔说历史


这些铠甲,在最初的部族战斗中确实会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说靠这这些铠甲才能得了江山,或说开创了后金那就有些牵强了。

换一个方式说您会更好理解十三副铠甲的作用。 在古代(冷兵器)人们的手里是可以有武器的,这个是国家允许的;但是个人或者说民众手中是不准有甲胄的,那是触犯法律的,而且罪过很重。这个就提现出古代甲胄的重要性、代表意义。

回到我一开始给你解释的,初期的战斗中,拥有这些铠甲绝对是会有战争优势的,起到的是实际作用。但到后期,这十三副甲胄起到更多就是一种代表、宣传作用(这就如同一种对外宣传:刘秀斩白蟒、太平天国、甚至水泊梁山都用了类似的方法,宣传自己)


原本一回事


个人感觉和是否是铠甲是关系不大的,个人认为是事在人为,崛起主要的关键人物有一下几人吧:

第一个:辽东总兵李成梁

清朝的建立要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义说起,而说到努尔哈赤,又不得不提辽东总兵李成梁。

因为清朝最早的规模充其量就是一个搬到东北的西夏而已,少数民族统一建国,然后占据一隅之地,这跟北宋时期的西夏何其相似。

而让清朝从一个部落发展成西夏这样的体量跟辽东总兵李成梁有脱不开的关系。

在努尔哈赤决定反抗明朝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辽东地区相当之乱,女真部落、蒙古部落、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等等在此混居。

而辽东乱到什么程度呢,李成梁的前任都被蒙古人搞死了。李成梁就在这种情况下就任辽东总兵。

不得不说,李成梁很猛,从他到任时就开始打仗,几乎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李成梁在辽东所向无敌。

辽东总兵李成梁

而李成梁在辽东期间,有一个下属,这个人让李成梁很满意,他就是努尔哈赤。

有另一种说法是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好朋友,而且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娶了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做妾,因此,两家是儿女亲家。

姑且不论此种说法是否为真,不可否认的是,李家与努尔哈赤家族关系不一般。

事情的转折在1583年,李成梁攻击阿台,久攻不下之际找了两个人做向导,一个是觉昌安,另一个叫尼堪外兰。

尼堪外兰为了自己的利益,用一个谎言造成了城内的动乱,混乱中李成梁也杀入了城内,最后不仅阿台死了,觉昌安与他的儿子塔克世也死在了乱军之中。

因为死的是努尔哈赤的亲属,因此明朝给他做了补偿,三十份敕书,三十匹马、一份都督的任免状。

努尔哈赤很愤怒,召集了族人,以十三副铠甲起兵复仇,复仇的对象是尼堪外兰等人。

自此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凡是比努尔哈赤强大的部落、与努尔哈赤有仇的部落全部被讨伐、打压,如海西女真的叶赫部,建州女真尼堪外兰部等。

努尔哈赤

出手的自然是李成梁,在他的帮助下,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迈出了搅动辽东风云的第一步。

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再度出任辽东总兵,此时的努尔哈赤实力强大,但是在他眼中,也就这样了。此时李成梁做出了错误的决定,在没有任何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放弃了六堡,放弃了这个在辽东唯一遏制女真的基地,努尔哈赤轻易的得到了他,至此,辽东大地,努尔哈赤已是尾大不掉。

第二个:范文程

范文程是清朝的主要开国元勋之一,历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几朝,在皇太极和顺治时期更是权盛一时,为奠定清朝社会政治基础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范文程,一直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褒扬者称赞范文程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康熙朝盛世的开启与范文程离不开关系,贬低者将范文程描述为“汉奸与刽子手”,不论是哪种评价都没有否定范文程在清初发挥的重要作用。范文程从天命三年(1618年)开始追随努尔哈赤,从后金时期开始便进入了政治决策中。关于他投金的原因,一般的说法是他审时度势后为求飞黄腾达而主动投奔努尔哈赤,也有学者认为范文程其实是曾在抚顺被俘,为求自保而迫不得已投金

1644年五月初二,清军占领北京。刚刚历经大战的北京城兵燹不止,人心惶惶。清军攻略明朝的战争还远远尚未结束,清廷立足未稳,各方势力都引颈观望。范文程在此危急存亡之秋主持京城事务,安排后勤补给,安抚战后百姓。范文程昼夜工作,集中精力维护已经占领地方的治安,建言争取有利于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崇祯皇帝刚刚殉国,这对明代文武百官和许多百姓震撼很大,于是通过多尔衮发布公告认为李自成是大逆不道,同时为崇祯皇帝下葬,收服了臣民之心。

有人认为范文程身为大明子民,却辅助了满清政权,有人认为他是汉民族和大明政权的叛徒。有人将范文程比作张良、刘伯温,认为他是清朝开国第一流的元勋。《清史稿》称赞他说:“文程定大计,左台赞襄,佐命勋最高。”康熙帝说“文程之策,可抵百万雄兵!”可见,清王朝入主中原建立全国性政权,范文程功不可没。站在底层群众的立场上,范文程一系列的安民护民措置,也使得战乱年代的百姓尽最大可能减少了损失,尽快地恢复了生产生活。从这些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范文程还是对历史、对人民群众做了不少好事。

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范文程因得罪于多尔衮而被排除在中枢之外,直到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两年后范文程被顺治帝起用为议政大臣,重新参与到最高决策中,这一时期范文程继续为清初恢复生产、选贤任能献言建策。顺治十一年(1654年)范文程加少保兼太子太保,此后功成身退,“以疾乞休”,安度晚年。康熙五年(1666)八月范文程逝世,终年七十岁,死后入贤良祠,康熙皇帝曾御书“元辅高风”,可谓对他有很高的评价了。


隧道挖泥巴


不是,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为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努尔哈赤凭着十三副遗甲起兵,但并不是说没了这十三副甲胄,努尔哈赤就不能打得天下。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在哪个时代背景下,努尔哈赤有那个时机来攻城略地。如果努尔哈赤出生在朱元璋、朱棣那个时代你就是给他一万副战甲他也翻不起浪。那时明朝内部党争,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低下,缺少能征善战的武将,而且明朝重文轻武,文人节制军队,将帅不和。给了努尔哈赤发展自身实力的土壤。努尔哈赤借着明朝的衰败乘势而起,先是一统建州,在战略辽州,成立后金。

再有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着相同的共性。努尔哈赤也不例外 ,十岁丧母,爹爹不亲,后妈不爱。还未成年就被赶出去自立门户,年幼的努尔哈赤靠着采参,狩猎为生。培养了他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的品质。再加上部落生存压力,养成了他不爱慕虚,看重实际利益。例如努尔哈赤为了生存发展甘愿当一个上门女婿,,忍他人所不能忍。正是这些良好的品质,督促着努尔哈赤向着成功奋斗,最后成就了一个王朝。

当然,还少不了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运气。没有一个好的运气,但凭着十三副甲胄,努尔哈赤怎么能统一建州女真,要是运气不好,随便一个部落都能灭了他崛起的火苗。

其次,还有他的眼光决定了他的高度。努尔哈赤一生很会看人,就说他选的继承人,皇太极。很好的继承了他的遗志,建立了大清,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没有像秦二世、杨广一样败家亡国。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努尔哈赤几乎占全了,不凭借这十三副遗甲,努尔哈赤也能打下一片天下。


V度


我个人认为努尔哈赤有了这十三副遗甲只是个表面现象,而真正让他崛起的是他任职了建州都督让他有了立身的基础。

他一方面用重金贿赂明朝总兵李成梁为其谋取官位并取的其保护,另一方面一点一点的蚕食女真各部,因为有他的兄弟和五大臣(义弟)相助,很快就统一女真各部落并自立汗王,可惜的是在宁远这座小城遇上了他的对手袁诚焕而致惨败,一代枭雄含恨殒命于此。


爱无恨35


十三副遗甲起兵是努尔哈赤艰难创业的始点。为了复仇,也为了与尼堪外兰争夺对本民族部落的统治权,努尔哈赤用祖、父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武装最先投奔他的噶哈善、常书、杨书等亲信。他们联合萨尔浒部酋长之弟诺米纳,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月,准备共同发兵攻打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刚起兵时需要一些武器和装备, 塔木巴颜想起了家中的当铺里有十四副铠甲,其中有一副已经坏了,他勉强把这副坏 掉了的铠甲凑够半副,这样,他就把这十三副半铠甲装上马车,亲自押送到了北砬背, 送给了孙女婿努尔哈赤,这为汗王起兵创造了条件。


战斗大黄蜂


努尔哈赤依靠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遗甲起兵造反,这个也仅仅是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努尔哈赤只是起兵征服周围的其他的满族部落而已啦。还没有公开发布七大恨诏书公开反叛大明帝国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