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日本侵華期間,不僅佔我國土,更肆意毀壞各地名人、烈士墓葬及紀念建築,是要在精神上要壓制中國人。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特別是1931年以後,日軍在中國戰死數十萬,為收容遺骨,合祭其“聖戰英靈”,日軍在佔領區大肆修建英魂碑、忠靈塔,擴建死去鬼子的墓地,並強令參加旨在摧毀中國人抗戰意志的一系列追悼活動。諸種行徑,略述如次。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日本人慾擴大墓地面積

按日本民間傳統,屍體是不被重視的,但在戰時,日軍不僅重視祭靈,同時注重每一具屍體。在日本國內,墓地狹小,但一旦確定,則不求擴大,否則即認不吉利。若墓地葬滿,可將33年以上的老墓掘開,葬入新死者;若沒有超過33年以上的,則從最老的墳墓掘起。日本人侵華之後,惜土觀念大變,在華則一味要求擴大日本人墓域。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早在1871年和清朝簽訂《修好條規》允許日本人在上海、福州、廈門、廣州、寧波等通商口岸修建墓地。1919年,駐南京領事代理清野長太郎認為“規模太小”,與金陵道尹和交涉署交涉,提出“不限年期”租借神策門內紫竹林一帶作為墓葬之地。交涉署曹豫謙調查後複稱,該地界屬於寺僧祖產,如有變更,取決於地方公共團體,而當地紳士多不贊同,原因是附近有家居,火化之時,與公共衛生有礙,遭拒。不久後,清野又提出租借太平門外地界,又遭拒。是年9月清野轉任後,居留民會與地方政府繼續交涉,仍無進展。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在日本侵華之前,中日墓地紛爭主要在墓地管理權、墓地大小等,日本人不斷要求擴大權益,中國人則寸土必爭,嚴守主權。 到了日本大規模侵華後,就沒有之前那麼多的顧忌了,在上海、南京等地的日本人墓地及火葬場大多進行了擴建,新建精神侵略設施更是隨處可見,如:佔領南開大學後,在校園內建火葬場及紀念碑;侵佔福州後,在倉前山琉球墓附近建焚屍場及墓地。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1940年前後,日本拋出在華8個城市的建設大綱,關於公共設施部分,分別指定了日本人和中國人埋葬地。時人不禁驚呼:該大綱“實其全副侵略精神之所寄”,其“用意之深密,目標之久遠,包羅之廣大,計劃之扼要,均昭然顯示於紙上”,“如其真能永久佔領……而我民族尚能有生存之餘地乎?”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破壞中國陵墓

原本喪葬是生與死、特別是關於死的文化習俗,各國之間存在形式上的差異,理應互相尊重或借鑑。然而到了戰時,許多中國墓葬毀於戰火,弘揚民族精神的紀念塔碑,更是遭到日軍的侵辱。1937年底日軍佔領北京,將中山公園孫中山奉安紀念碑的字跡磨平,另刻文紀念日本陣亡官兵,重樹於盧溝橋邊。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1937年12月日軍進攻南京,南京航空烈士公墓內的祭堂等建築、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內的“一·二八”事變抗戰將士紀念碑等悉遭日軍毀壞;中山陵因為日軍宿營,“裡面完全荒廢了”;孫中山塑像遭日軍槍擊,塑像背後還被寫上“亡國之父”幾個字。淞滬會戰後,上海日軍為紀念戰亡官兵,於1938年在八字橋建造戰跡紀念碑,炸燬了該處的“五卅紀念碑”。日軍這樣的精神侵略,抗戰期間發生在全國各地!

侵華日本人活著的擴張領土,死掉的還要擴張在華墓地,毀我烈士墓

南京航空烈士公墓


原本關於在華日本人墓地的爭執,抗戰前中日互有妥協,但因日方居於強勢地位,尤其是在全面侵華後,對中國的佔領,結果日本人在中國的紀念碑及墓地最多,分佈最廣,所佔面積最大,而且還要在精神層面壓制中國人。

抗戰勝利後,日本大批僑俘返國,出於城市規劃、建設等需要,之前日本人在中國各地樹立的“永久性侵略標識”和“墓地”,有的被拆毀,未留一絲痕跡,有的則被改造利用,“作為永遠的民族生機促進石”。對此,日本人表示,這是受到損害的中國民眾報復日本帝國主義的“不可阻止”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