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的古銅礦之謎

  在距離湖北大冶縣城三公里的地方,有一座銅綠山,這裡北、東兩面緊靠大冶湖,水運可達長江,交通便利。據清代同治《大冶縣誌》記載,此山每當暴雨過後,可見無數銅綠如雪花小豆般點綴在土石之上,因有銅綠山之名。湖北古銅礦遺址的正是在這裡重見天日的。

  

兩千年前的古銅礦之謎

  地球蘊藏著豐富的礦蔵,圖為根礦石。

  1973年,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專家會同湖北省博物館、地方文化館和礦山革委會聯合組成考古調査組,對發現古物的地點進行實地調査和勘測。調査中他們發現,被當地群眾稱為“老窿”的古代礦坑在礦山露天開採的工地上幾乎遍地都是,有許多已經塌陷或被泥沙填塞。銅綠山古礦冶遺址處在現代露天採礦場場區,礦場由於長期的開採,形成一個低於海平面十六米的巨大深坑,這些老窿就是在採礦過程中發現的,採礦中挖出的古代支護老窿的木料就有上千立方米。調査組清理了一個殘存的老窿豎井,發現了大景用來支護井壁的圓木、採礦用的銅斧、銅鋤、銅鱗、銅鑿、木槌、木鏟、鐵錘、鐵鋤及運載工具藤簍、木鉤、麻繩等,另外還發現少量陶罐等生活用具。

  在老窿分佈區的周圍發現數座煉爐遺蹟及冶煉後棄置的爐渣約四十萬噸。經初步調査、試掘,認定這是一處春秋末至戰國前期的礦冶遺址,距今兩千多年a銅綠山礦區歷年發掘清理的四處古銅礦包含豎井、盲井、斜井、平巷,1974年發掘的二十四線老窿和1979年發掘的H號礦體1號點,由多條平巷組成,平巷又有上、中、下三層,縱橫交錯、層層疊壓,特別是一組完整的井巷組成的發掘網,是專家研究古代採掘工藝的重要依據。

  在這個古老的銅礦裡,我們驚奇地發現,從採掘到冶煉,各工藝過程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兒乎達到了 20世紀初的水平,簡直令人不可思議。兩千多年前,礦工們在沒有任何機械動力的情況下,僅憑銅斧等工具開掘到地下五十多米,並挖成縱橫交錯的井巷網,這不能不說是人類生產史上的奇蹟。

  銅綠山東北坡是古代鍊銅遺址,共發掘清理鍊銅爐九座,爐的外形、結構大致相同,有爐基、爐缸和工作臺。爐基用沙石、粘土等夯築而成,臺基內設有風溝;爐缸系用高嶺土等組成的耐火材料築成,發掘時多已殘破;爐身均已坍塌;工作臺用粘土、礦石壘築在爐側,檯面高於爐缸底部。爐旁發現大量銅礦石和作為燃料的木炭,煉爐附近還有成套的輔助設施碎料臺、篩分場和渣坑,砕料臺東、南、北三面堆放著經過加工的礦石,臺中部為堅硬的花崗岩石砧,石砧周圍用高嶺土築成。

兩千年前的古銅礦之謎

  周圍發現大石球七十多個,大小相近,直徑八釐米。篩分場有一堆鐵礦粉和一堆鐵礦粒,粒度均勻,顯然是經過篩分的。煉渣在鍊銅爐內均不同程度地殘留著,附近的渣坑中有的堆積達一米以上,估計礦區遺存的爐渣在四十萬噸以上。煉渣中殘留銅僅為百分之零點七,而三號爐西側出土的一塊粗銅含銅達百分之九十三以上。大冶湖邊的螺蟻塘出土鋼錠十一個,每個重約一點五公斤,含銅量為百分之九十一點八六,說明當時提煉銅的技術已相當高超。

  這個古銅礦的發現還對當時政府壟斷採礦的情況做了最有說服力的註解。商周時代是我國礦業大發展的時期,中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山海經》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戰國以前礦業開發的情況,書中提到的產礦山地一百六十七處,其中銅礦五十二處。《管子?地數》說:“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山。”當時的楚國就不止一地產銅,湖北陽新縣港下、安徽銅陵、南陵大工山、江西瑞昌銅嶺、湖南麻陽九曲灣等都發現商周時期的古銅礦。據現代地質勘探資料表明,我國大陸銅礦石蘊藏地點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已發現的古銅礦包括大冶銅綠山就正處在這條豐富的銅礦帶上。

兩千年前的古銅礦之謎

  由於金屬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政府對礦山開發實行了嚴格控制,壟斷經營。《周禮?地官》有“礦人” 一職,“礦人”是專門管理礦藏的政府官員,負責執行國家嚴厲的禁山政策,“有動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數》。楚也用嚴刑峻法為“採金之禁”,禁止民間私自採礦,一旦抓住犯禁者,斬首示眾。顯然,銅綠山古桐礦是由楚國官府一手經營的。就40萬噸爐渣及其銅的殘留量和礦石平均品位估算,銅綠山已提煉出的紅銅當在4萬噸左右。那麼,由這裡煉出的紅銅又到哪裡去了呢?

  1973年,湖北隨必擂鼓墩東周曾侯乙墓出土青銅器六千二百三十九件,總重資達十點五噸,若除去其中的含錫成分,僅青銅器就要耗費一百多噸銅礦石。隨縣與銅綠山相去不遠,曾侯乙墓與銅綠山礦又處於同一時代,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它所用的銅原料取自銅綠山,只是現在尚未找到這批青銅器的鑄造遺址。1976年,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器四百六十八件,總重達一千六百多公斤,根據青銅器鉛同位素的檢測分析,其鑄造原料很可能來自大冶銅綠山礦區,這同樣也可用以說明殷墟其他青銅器原料的來源。大冶銅綠山發掘的早期銅礦是在春秋時期,而安陽殷墟青銅器的分析結果表明,最遲在商代晚期,人們就已經開發這裡的銅礦了。銅綠山煉出的銅錠不但供應附近使用,還遠輸河南等地,它當時的重要地位和礦冶盛況就可想而知了。


  商王朝為了直接控制這裡的礦山開採,在礦山通往中原的要衝長江北岸曾建立盤龍城,以這座城邑為據點,商人東征西伐,控制了今湖北、河南、安徽鄰界的大片地區。盤龍城與大冶銅綠山僅一江之隔,又與其他兒處古銅礦在同一條長江運輸線上,方圓不過數公里,礦山產出的紅銅在商王朝的控制下源源北上,到達都城安陽的鑄銅作坊。鑄造作坊也是受官府控制,為官府服務的。這樣,從礦石開採到製造青銅器的這樣一個整過程都是在政府壟斷下運作的。

  在商周輝煌燦爛的青銅文化中,大冶銅綠山礦區的貢獻是不容低估的。正像後來我們用鋼鐵產量反映一國國力,在鐵器出現以前的青銅時代,銅產量就是國家實力的象徵。春秋時期,楚國能夠問鼎中原,爭霸天下,在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豐富的礦藏和發達的礦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