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讨伐东吴的是诸葛亮,刘备留守后方,陆逊还有机会赢吗?

姒莞萱


历史无法假设,但既然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也不妨从假设的角度来分析一二。设如是诸葛亮统兵伐吴,基于蜀吴两军统帅的用兵方略和性格,加上政治格局的现实考量,我的观点是蜀汉不会大败而会小胜,形成僵持,最后的可能是因曹操势力的介入而和谈,蜀汉可以重占部分荆州。

一、政治格局:魏强而吴蜀相对弱,这一点孙权、刘备都十分清楚,无论吴胜还是蜀胜都只可能是惨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一个消亡一个残废,曹魏完全有可能借此再次发起天下一统的战争,例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和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征汉中之战,前一仗孙权不得不联合刘备才有了“三国周郎赤壁”的功成名就;后一仗曹操心忧老巢不稳和孙权偷袭许都才留下“人苦不足,既得陇右复望蜀焉”的名言退兵,留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因此最希望蜀吴开打的恰好是魏。

刘备则是不得不打的一方,“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出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是隆中对就定下的统一战略,无论后世人如何评价这个战略,老头我是赞同和钦佩武侯的这一对的。然关羽败亡,荆州丢失让刘备的统一战略完全落空,已经60岁的昭烈皇帝不急才叫有鬼,换着我是刘玄德也必要打这仗。夺回荆州,实现“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政治抱负才有最保障。

孙权则是最不想打的一方,孙权十分清楚天下的格局,自己的实力统一不足,自保有余,因此孙权是最希望均势的,对江东最有利。谁打破均势都必然令孙权恐惧不安,曹操赤壁败退,刘备连夺四郡,又向孙权借了南郡,孙权“稍惧,晋妹固好”。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刘备夺占成都尽得蜀地,孙权就因向刘备索要荆州被拒而造成双方险些兵戎相见,正好遇上曹操征汉中,刘备急于回兵拒曹操,双方才签约分了荆州罢兵。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关羽又发动襄樊之战,擒于禁、杀庞德、围曹仁,吓得曹操要迁都,孙权会怎么想?肯定威胁到自己了呀,所以暗结曹操偷袭荆州,孙权在刘备倾巢而出的情况下也曾计划让步而刘备不允,誓要灭吴,这一来孙权只能打了,而在夷陵之战胜利后,孙权并未攻蜀,而是坚守,这些表现就充分说明孙权所图乃自保。

二、军事战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谨慎的诸葛亮虽不十分擅长奇谋(三国志记载),但这属战术层面,战略层面诸葛亮是非常精通的(此前的隆中对和此后平南中、伐中原也都是战略指导战术来打),因此诸葛亮断然不会犯刘备轻敌冒进,想要必其功于一役的错误,必然在后方稳固、后勤有力的情势下与吴竞争,最有可能采用占一城固一城的稳步推进来压迫东吴,这样一来无论是陆逊还是鲁肃、周瑜、吕蒙都不好打了,江汉平原不似秦岭那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原本以长江为屏障,现在三方共有荆州,这优势没有了,蜀军若逐层推进,曹军又虎视眈眈(魏文帝丕已经有了见机而动的灭吴蜀方略,单等吴蜀战况而决定伐吴或伐蜀),假设两军齐来,孙权这日子就没法过了(二战德军面强攻波兰,苏军截击波兰于后,最后瓜分波兰就是例子)。

所以无论谁为吴军统帅,都只会在坚决抵抗下寻找和平机会,让荆州给刘备并非不能接受,本来就打算让的,只要能保住江东,保住江东就保住了争衡天下的资本。而对蜀汉而言,一口吞吴并不容易,曹军又黄雀在后,如果打得两败俱伤,得便宜的只能是魏,这一点诸葛亮不会不知道。

故此我个人认为诸葛亮采用步步进逼,一面压迫东吴做出最大让步,一面紧盯魏国动向,防止黄雀的策略可能性是最大的。

步骤大致如开篇所言三步,实现从战略进攻到战略相持再到实现再占荆州。

剑门关,葭萌关,明月峡古蜀栈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