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清朝張廷玉編寫《明史》,痛罵罵錦衣衛,所列明朝佞幸清單中,整個明朝21個奸臣,錦衣衛差不多佔了1/4。他認為明朝最後倒黴跟這些名聲惡劣的錦衣衛不無關係。在影視劇中錦衣衛也多是以反派的形象出現,他們濫​殺無辜、陷害忠良,是十足的酷吏、奸臣。

不過老話說得好: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好人,也沒有一壞到底的壞人,今天說的就是錦衣衛裡邊的大好人,叫袁彬。在這麼一個很殘酷的行業當中,還出了這麼一個好人,也不知道是明朝的幸事,還是歷史開了一個玩笑。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與皇帝共患難

袁彬,江西新昌縣人,接爸爸的班,當了小小的錦衣衛校尉,一當就是十年。公元1449年7月,校尉袁彬還不知道命運的轉折點就在眼前。這一年,北方瓦剌造反,大舉南犯。大太監王振認為,應該讓皇上明英宗御駕親征。

王振本是一名立志考取功名的讀書人,在小鄉村做老師,後來發現科舉考試太難,於是“欲練此功,必先自宮”,自閹入宮,靠著自身聰明狡黠,成為了首屈一指的專權宦官。王振蠱惑英宗親征,結果走到山西大同,王振畏懼對方兵強馬壯,收兵了。在回去的路上,王振想到了衣錦還鄉這個詞,於是蠱惑英宗改道,到他家鄉做客,也讓自己威風一下。結果在土木堡,明軍大敗,王振被殺,明英宗讓人抓了俘虜,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英宗被俘,保駕的、幫閒的、看熱鬧做飯的,連廚子都把英宗皇帝就扔下跑了。只有袁彬,寸步不離,保在敵營護著皇上。皇上住在破舊不堪的蒙古包裡,一切一切都是袁彬負責照顧他。晚上,明英宗冷得睡不著覺,袁彬把衣服解開,把皇上凍僵的腳裹到懷裡邊取暖;行軍的時候,車馬過不去,袁彬就揹著皇帝走。明英宗也是真拿袁彬當自己人,有一次袁彬發高燒,要死了也沒有藥。明英宗著急了,就趴在袁彬身上放聲痛哭。這會沒有君君臣臣,倆人親如兄弟,要死一塊死要活一塊活。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袁彬不止生活上照顧皇帝,政治上也維護英宗。瓦剌首領也先多次給明英宗下套,袁彬屢屢為政治經驗不足的皇帝出謀劃策,化解危機。綽羅斯·也先,第二十八代蒙古大汗,明朝中葉時蒙古瓦剌部的領袖,瓦剌是西部蒙古族,與明朝往來非常密切。也先南下的真正目的並不是征服領土,而是爭取建立密切有益的經濟關係。

這天,也先找英宗說:您看您跟我這住的挺好,現在想跟您近乎近乎,我想把妹妹許配給你。皇上糊里糊塗的,就答應了。袁彬勸他:您不能答應,陛下乃中原大國之君,要是成為了外族人的女婿,您連尊嚴都沒有了,以後受制於人,不能答應。英宗就回復也先:我現在不能答應。

也先就再換了個方法,又挑六個美女服侍著英宗皇上。袁彬又給他出主意:您跟他說你看你妹妹要嫁給我,我都沒答應,我怎麼能要這六個女人呢?你等我回了國,我娶了你妹妹,我再把這六個女的再收下,也算對得起你妹妹了。這話說的很冠冕堂皇,也先也沒辦法,這事就瞞過去了。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但是英宗身邊之前有一個叛變的太監叫喜寧,他知道這就是袁彬在後面出謀劃策,就告訴也先:英宗皇上糊里糊塗,他說的都是袁彬教他的。也先就真急了:把袁彬給我拉出來,拉到野外,五馬分屍,把他處死。五馬分屍又稱“五車裂”,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即用五匹馬或牛拉扯屍體的頭和四肢。著名的商鞅就因變法觸怒貴族利益,被五馬分屍。就這緊要關頭,英宗趕來了,顧不得皇上的尊嚴、生命安全,大哭大嚎求也先。也先沒辦法,這才饒了袁彬的一條命。

瓦剌本以為有皇帝在手,大明對自己會乖乖投降,沒有想到大明另外選了一個皇帝,對瓦剌堅決抵抗。慢慢的,瓦剌部落軍隊補給上不來了,而且明英宗是燙手的山芋,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最後也先只能講和,景泰元年8月,在袁彬的護衛下,明英宗終於回了京城。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剛出敵營又遭軟禁

但回到京城,英宗的待遇並不好,因為國不可一日無君,他弟弟景泰帝登基了。景泰帝就盼著哥哥不回來,自己這皇上當得長長久久。現在明英宗被送回來了,不能殺也不能放,就封了個太上皇,軟禁南宮。

袁彬保駕有功,但是景泰帝很不喜歡。就封袁彬錦衣衛百戶,相當於警衛連連長,表示表示就得了。誰都以為這個事情也就這麼下去了,但是萬萬沒想到,又過了幾年,發生了驚天之變。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奪門之變,英宗復位

景泰八年,景泰帝病重,明朝重臣們砸破軟禁明英宗的南宮,英宗復位,萬里江山又回來了,史稱奪門之變。當皇上之後,英宗想起錦衣衛袁彬在敵營一路的保護,便讓袁彬擔任都指揮,掌管錦衣衛。

一開始,英宗確實待袁彬不薄。歷史上記載:所請之事無不聽從。君臣一起患過難,袁彬說什麼,皇上都聽。英宗還讓自己的舅舅,孫太后的弟弟,孫顯宗出面,給袁彬續絃主婚。英宗平時沒事老找袁彬來宮裡聊天,憶苦思甜:你記得當年咱們在一塊嗎?荒郊野外,咱倆多不容易!其樂融融,君臣無間。

但有歌說得好: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蒙難的皇帝和護駕的忠臣,他們之間的故事其實到這裡已經畫了一個句號,另起一行之後,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惡人堆裡的好人不好當

袁彬做了錦衣衛的負責人,為人正直,這就引起了其他人的不滿。當時負責錦衣衛的工作的不止他一個,還有一人名叫門達,權傾一時,驕橫無禮。兩個性格迥異的人成了同事,門達看袁彬不順眼,想打壓袁斌獨霸錦衣衛,但又擔心袁彬是皇上的紅人,便想出一招試探英宗。

門達查到袁斌有個岳父騙人錢財,狀告英宗,而且把袁彬定幕後主使。最後這樁冤枉案子不了了之,判袁彬交點罰款,然後該幹嘛就幹嘛。門達瞧皇上的態度很有意思:皇上並沒有翻臉,沒說袁彬是我的人,你們不能這樣對待。門達就理解了,覺得皇上對袁彬的感情淡了。

有一就有二,門達發揮錦衣衛特長,給袁彬加上各種罪名:接受以前造反的叛臣的賄賂,用官府的木材建自己的私宅,向督工的官員索要磚瓦等等,陳列罪狀給皇上看。英宗看後只涼涼說了一句: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還我。意思是:你隨便,只要別讓袁彬死就行。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這一句話就要了袁彬的命,門達開始嚴刑逼供年逾六十的袁斌。他專門給袁彬弄了一間小號,冬冷夏熱,牆壁特厚,袁斌在裡邊怎麼喊,外面也聽不見。有一次袁彬夫人來探望,門達不讓進。就讓袁夫人在審訊時站遠處看兩眼。而且門達為袁彬量身定製一套刑法,用刑的方式很殘忍:用削剪了的楊柳枝,抽打到渾身鮮血淋漓。又把夾棍夾在腿上,抄起大槓,敲足臏。門達還給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刑法:彈琵琶,用鐵籤剔袁彬的肋骨。

64歲的袁彬在詔獄中苦熬,心裡邊依然想著能再見一面皇上,不願意相信皇上儀遺棄了他。但是很遺憾,皇上沒有反應。這時候滿朝文武都嚇得噤若寒蟬,沒人敢為袁彬說話。這時,大藝術家漆工楊壎憤憤不平,擊登聞鼓,冒死為袁彬訴冤。他給皇上留言,說了一大段話。大體意思就是袁彬保駕有大功,現在您要把袁彬逼死,這會令天下人寒心。

皇上看後心裡過意不去,最後判處袁彬疏財贖死,貶去南京,也就是花錢買死,然後把他貶到南京,袁彬住在南京閒著沒事,寫了本《北征事蹟》記錄自己在瓦剌時候的經歷。雖然皇上對不起袁彬,但袁彬字裡行間充滿了善良,充滿了溫情。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生榮死哀,好人袁彬

這個故事慢慢的又反轉了,明英宗第二回當皇上,最後卻縱慾而亡。新皇帝憲宗朱見深討厭門達,便把他革職,放逐廣西南丹,而被貶謫的袁彬則官復原位。明憲宗朱見深繼位後任用賢能穩定朝政,袁彬商輅等人都被返聘回朝中擔任要職,使明朝真正走出土木堡陰影,到達了國家的中興時代。

袁彬官復原職,聽說門達要發配到廣西,在郊外為門達送行,臨別送給他路費和禮物。你要我的命,我差點死你手裡,但是今天你落到這個下場,我還拿你當朋友。所以說錦衣衛裡,袁彬是君子。

明憲宗在位,成化年間二十三年裡,雖然說朝廷也有亂政,但是在袁彬管理下的錦衣衛一反故態,沒有株連,不再折騰,有長者之風。

弘治元年袁彬去世,朝廷賜他為光祿大夫、上柱國、左軍都督,妻子母親都封為一品誥命夫人,生榮死哀。

袁彬:好人有好報,錦衣衛中的清流

明代的錦衣衛中,袁彬是少有的好人,也是明朝少有的好人有好報的例子。到今天咱們也得夸人家:好人袁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