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祖先黃帝埋在哪裡?

  中華民族最早的祖先究竟是誰,如今安葬何處,至今仍然是無法完全合理解答的千古難題。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大約距今四五千年前,許許多多有關的聖者賢人。他們多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為征服大自然、改善人民生活、推動人類歷史進步而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偉大人物或英雄好漢。其中,最著名的有黃帝、伏羲、女蝸、神農、盤古、太吳、少吳、堯、舜、禹等等。作為千千萬萬個為人民造福的英雄人物的代表,後人為了懷念他們.就把他們當作中華民族的遠古祖先,並且在我國許多個省區,為他們修建了眾多紀念性的陵墓。同一個人的陵墓共至有好幾個,分佈在多個不同的地區。例如,黃帝陵不僅陝西有,河南、河北、甘肅等省部有,而且僅陝西就有兩處。


中華民族祖先黃帝埋在哪裡?


  為什麼會造成這種複雜甚至矛盾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實際上,這些英雄人物的具體情況如何,誰也說不清楚,根本上也沒有人弄清楚過,歷史上也多是根據傳說、甚至神話記載下來的。至於他們死的情況和埋葬的地點,各種文獻更是記載不一,眾說紛紜,模糊不清,有的顯然是出於後人的附會。

  或許這些人物有的可能確有其人,而在傳說的過程中不斷加以附會、誇大,有的可能只是某個部族的象徵。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和前述墓葬發展的過程推測,那時還不會有現在這樣的高墳大墓,更不會有陵園祭祀性建築物。現存的陵園及其建築,顯然都是後人修建的紀念性陵墓。

  今天,傳說中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如三皇五帝,都有後人修建的紀念性陵墓。在這些陵墓中,尤其是以黃帝陵最為著名。

  據傳,黃帝姓公孫,名軒轅,號有熊氏,以土德稱王。因土為黃色,故名“黃帝"。在遠古時代,他是陝西北部黃土高原一帶的部落首領。後來,他率領部落遷居到河北涿鹿附近。

  黃帝以他傑出的才能,鼓勵農桑,創做車船,打製兵器,發明文字、音律、醫術、算數,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受到人們的崇敬和愛戴。他在開發黃河中下游的過程中,逐漸融合了周圍的一些部落,基本上統一了中原,形成了華夏族,奠定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石,因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相傳黃帝在位百年,一百一十歲而終。葬於今陝西黃陵縣北橋山。

  關於黃帝的葬地,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

  中載道:“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封禪書》中還記載漢武帝於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冬北巡朔方後,曾到橋山祭奠黃帝陵。作為與漢武帝同時代的司馬遷及其所寫的《史記》,應該說,有較強的可靠性。如此說來,橋山黃帝陵至今最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關於黃帝陵的修建,歷史上有這樣一個美好的傳說:黃帝有一天出巡河南。眨眼間晴天霹靂,烏雲翻滾,暴雨滂沱,一條黃龍騰雲駕霧從天而降,對黃帝說:“陛下的使命已經完成,請隨我歸天吧。”黃帝不得已,只好跨上龍背。當黃龍飛到橋山時,黃帝懷念百姓,請求黃龍下降。周圍百姓聽說黃帝要歸天,紛紛趕來圍住他,有的抓住衣帶,有的拉住黃帝的鞋子,苦苦挽留。但在黃龍的催促下,黃帝只好把衣冠留下,戀戀不捨地道別百姓。後來人們為了銘記黃帝的恩德,就把衣冠葬在橋山,黃帝陵衣冠冢就是這樣修建起來的。以後,歷代民眾都來祭奠黃帝陵,也就並不在乎她的真偽,而只注重她的實際象徵意義。


中華民族祖先黃帝埋在哪裡?


  橋山之上的黃帝陵,現高三點六米,周長四十八米,有磚牆圍護。南面立有明代“橋山龍馭”石碑。再南有四角飛簷祭亭一座,亭內有郭沫若手書“黃帝陵”碑刻。亭前有兩座高約十米的土臺,相傳為漢武帝遠征朔方凱旋經此為祭祖求仙而築。橋山腳下有黃帝廟,佔地約八千平方米。


中華民族祖先黃帝埋在哪裡?


  據載,軒轅黃帝廟始建於漢代,後重建於唐代,宋至今多次重修。廟殿建築四周有磚砌圍牆,正門面闊五間,紅柱飛簷,門額高懸"軒轅廟"三個金字橫匾。前院過廳三間為祭碑廳,裡面保存了歷代尤其是明清以來帝王御製視文和各代重修及保護陵廟的碑刻七十餘塊。廳後大殿,即祭殿,是軒轅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七間,單簷歇山頂,周有迴廊,前有月臺,正中門上方懸掛中國現代史家陳垣書“人文初祖”匾額,殿中供“軒轅皇帝之位”牌位,兩旁陳列有關黃帝生平事蹟的記載、傳說等有關資料。廟內古柏參天,最大一棵高達十九米,下圍十餘米,傳為黃帝親手所植,故稱“軒轅柏”。殿西一株稍小古柏,鱗斑點點,相傳是漢武帝徵朔方歸宋在此駐牌掛甲所致,故名為"掛甲柏”。


  如今,整個橋山都掩映在紫柏蒼松的林海之中,愈發顯示出青山秀水的古樸典雅。因此,《管氏地理指蒙?乾流過脈》曾載:''黃帝葬於橋山,在大河之南,脈自積石逾河,衍者豐饒而廣被也。”意思是說,黃帝葬在龍脈之上,福澤江河,由他繁衍的後世子孫都會蔭其恩德而豐饒,大河南北,中華民族的搖籃之地,都會受到黃帝所葬龍脈寶地的蔭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