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阅读一本文笔优美、文字伤感抑郁的外国经典名著,有推荐吗?

凌毅清


《瓦尔登湖》(亨利·戴维·梭罗创作散文集)

《瓦尔登湖》共由18篇散文组成,在四季循环更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失望和自我调整,以及调整过后再次渴望的复杂的心路历程,几经循环,直到最终实现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来挑战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但这种挑战不是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无限希望,而是伤后复原的无限力量。

《罗生门》(芥川龙之介创作短篇小说)

作品讲述了藤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家奴正在等候着雨停,当他茫然不知所措,仿若于生死未决时,偶遇以拔死人头发为生的一老妪,走投无路的家奴邪恶大发,决心弃苦从恶,剥下老妪的衣服逃离了罗生门。该作情节简单,人物稀少,短短的篇幅,小小的场面。时间、地点、人物、结局全都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作品虽以旧题材创作的历史小说,却被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描写了社会最底层顽强挣扎着继续生存的民众,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历史小说。

《白夜行》(日本东野圭吾著长篇小说)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小说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月间连载于期刊,单行本1999年8月在日本发行。故事围绕着一对有着不同寻常情愫的小学生展开。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与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一个却在底层游走,而他们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终于使真相大白。

小说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著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2006年,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一举囊括第48届日剧学院赏四项大奖。

《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树著长篇小说)

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但后来木月自杀了,直子一人生活着。一年后,渡边同直子巧遇开始了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阴翳。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还认识了和直子同一宿舍的玲子,在离开前渡边表示永远等待直子。

在一家小餐馆渡边结识了绿子,因为绿子问他借了《戏剧史II》的课堂笔记,以后就渐渐熟络。当绿子的父亲去世后,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显得十分清纯活泼。 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落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人间失格》(太宰治创作中篇小说)

全书由作者的序言、后记,以及主角大庭叶藏的三个手札组成,描写主角从青少年到中年,为了逃避现实而不断沉沦,经历自我放逐、酗酒、自杀、用药物麻痹自己,终于一步步走向自我毁灭的悲剧,在自我否定的过程中,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的情愫…… 透过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可以说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一生的经历与思想表达出来,并藉此提出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问题。从滞涩的文中更可体会其内心深切的苦楚,在完成本篇作品之后,太宰治终归还是选择了投水的方式,为他自己划下最后的句点。因此,《人间失格》算是太宰治半自传性作品。



Mr张先森


文笔优美,文字伤感的外国小说个人首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小说讲述的是男主人公渡边在好友、恋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探索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的过程。村上春树在这部小说中寻找、追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第一次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刻画了让千百万读者难忘的直子、绿子和渡边的形象。

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笔调流畅抒情,具有个人性,文风感伤而不压抑,坦率而不低俗。对于人物关系的处理,大大超越了言情小说的陈旧套路。说的虽是青春情事,却没有传统私小说那种阴暗的黏腻感,也没有把孤独、寂寞、边缘写成负面的情绪,而是通过深邃的人物关系、极富特色的语言使之升华为一种优雅的格调,一种乐在其中的境界。

小说里很多熨帖人心的句子非常经典,比如:

“哪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害怕失望罢了。”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没有办法到达的森林。”



晏哥说书


我推荐: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是我在很久以前看过至今仍喜欢的一本小说。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忠诚的表白,哈桑愿意为阿米尔做千千万万的事情。只要是阿米尔要做的事情,哈桑必定会挺身而出。相比阿米尔的怯懦,哈桑显得更加的勇敢。只在哈桑的帮助下,阿米尔每年都会赢得风筝大赛的冠军。作者以优美的文笔,精炼的语言刻画出勇敢,正直,善良的哈桑。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担当,关于心灵的经典之作,值得一看。


阿弥陀佛么么哒465


推荐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所著长篇小说《荆棘鸟》文字流畅生动,饱含激情,富有诗意,不时有警言妙语回味无穷。

小说的开篇就是有关于荆棘鸟凄美绝伦的传说:荆棘鸟一生只唱一次歌,从离开雀巢开始寻找荆棘树,然后把自己娇小的身体扎进一株最长、最尖的荆棘上,流着血和泪放声歌唱——那凄美动人、婉转如烟的歌声使人间万物刹那间黯然失色!曲终,气竭命陨,以身殉歌,用惨烈的悲壮塑造了美丽的永恒。

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缓缓展开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一家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英俊的神父向往无上的权力的同时,爱上了美貌的少女,陷入了痛苦与矛盾之中,最后权势战胜了爱情,美貌少女惨遭抛弃。

女主人公梅吉的父亲和兄长因为意外惨死,英俊的身份匆匆赶回又匆匆离开荣升大主教,彻底打碎了美貌少女梅吉心中的信念。她嫁给了和神父样貌神似的剪毛工卢克·奥尼尔,这位丈夫视钱如命,之所以娶梅吉是为了她的嫁妆,婚后为了挣到足够的金钱长期与梅吉两地分居,连自己的女儿朱丝婷出生都不曾放下赚钱的工作回家探望一次。

大主教拉尔夫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来到了梅吉的身边,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拉尔夫为了追求罗马教廷的高位再次离开,梅吉独自生下来拉尔夫的孩子取名戴恩。

转眼间孩子各自长大,长女朱丝婷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话剧演员,与德国的内阁大臣相爱结婚。拉尔夫的儿子戴恩长大后却想要当教士,梅吉深受打击最终把他送到了拉尔夫身边照顾“我偷了什么,就还回来。”拉尔夫毫不知情,与戴恩相处融洽,不幸的事再次发生,戴恩为救人溺水身亡。

故事的高潮就在结尾梅吉迫切想要找回戴恩的遗体,拉尔夫因此知道了这是自己的孩子,悲痛万分中为戴恩做了弥撒,最终带着悲哀悔恨死去。

“一切都是我自己造成的,我谁都不怨恨,我不能对此有片刻的追悔。”来自女主人公梅吉的深刻领悟,同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所写的《飘》的结尾“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


晴空莽莽


推荐《瓦尔登湖》

最值得细细品读的一本书

《瓦尔登湖》是一部自传题材的作品。特点是词藻与其描写的风景一样美丽动人。整书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描写了作者摒弃世俗,独自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在山上自修木屋,开荒种田,自给自足,与村民相处融洽的生活。该书主要记述了作者的生活琐事,超凡脱俗的心里状态以及瓦尔登湖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通过将世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互相之间的攀比带来的痛苦和生活窘境与自己满足于丰衣足食的轻松惬意享受生活和自然进行对比,表达了知足对于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引导人们摒弃糜烂的物质享受和攀比带来的无尽痛苦,转而投入自然的怀抱,让生活更加幸福。全书语言华丽,思维新颖,初读略感晦涩,主要是因为外文翻译过来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可能会有些不好接受。但是读上7页8页后渐渐就习惯了这种思维模式,而且会被书中精彩的文字和作者超凡脱俗的心态所吸引。真是越读越引人深思,值得细细品读。

从小说里看,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若今生还有那么一天我也能像作者那样放下世俗,摆脱物质束缚,一定要去瓦尔登湖看上一眼,最好能住上一阵。

建议你也来读读这部小说,相信你也会有不少收获的。







泛泛而论


这种外国经典名著很多,像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长篇爱情小说《挪威的森林》。

看外国名著其实只要是生长在中国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多少都会有些文化隔阂存在。

如果有条件当然是直接读原著来的更好些,但往往这种条件的限制很大,直接读原著的人毕竟是少部分。

不是说一个人能看懂外文就能读懂外国原著,这里面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在里面,需要大概了解外国名著书成的历史和作者的心路历程,这样能更好的去理解和学习。

特别是那些非当代的外国名著,作为中国文化熏陶下的人需要转变认知角度去看外国名著。

如果无法正常阅读外国名著的原著那么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看翻译版本,看外国经典名著翻译的话选择就很重要了,像这种世界名著的翻译对中国读者来说尤为重要。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基于东西方文明的文化差异性,把外国名著翻译成中文并能深究其意且言词贴切优美的人每一个都是学识渊博,通究中外的文化大家,他们不但但有很深的外文功底和文化底蕴,同时对中国文化也需要有相当的认识高度方能把一本世界经典名著以更贴近的方式呈现到中国读者面前。

像《瓦尔登湖》的中文版本有很多,起码能见到的就有十几个版本,水平相差不会太大,但确实有人翻译的更有内涵和意境,这与译者的中文造诣也是息息相关的。

比如资深翻译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译审教授潘庆舲翻译的《瓦尔登湖》在整个翻译版本中都是出类拔萃的。

当然,翻译本身对读者来说还是有译者的主观思考介入的影响,这本来就会对读者的偏好具有潜在的左右,所以原著可能有很多人解读出更多的思想,但翻译同样如此。

林少华翻译的《挪威的森林》有很多争议,但这并不能抹杀其翻译功底的深厚。

其实世界经典名著的翻译有很多类型,有人主张秉承原著的语句含义简单化表达,有人秉承寓意于中文的理解,如果说单纯的科普读物确实需要一字一板的对照,尽量不要掺杂译者的思维情绪,但经典的文学作品中文化翻译却可以根据中文的博大精深加以深度意境叙述。

往往许多外文经典名著的中文翻译境界之高深甚于外文原作。

现实中的例子很多,简单的比如“可口可乐”,这句中文的广告译词意境之深远,用词之简练比英文的“Coca Cola”强之百倍不止。


波澜碎风寒


问题有点宽泛,不过,若是自省式的美丽忧伤推荐太宰治的《人间失格》,若是治愈式的美丽忧伤推荐加布瑞埃拉·泽文的《岛上书店》,若是史诗式的美丽哀伤推荐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回归》,若是破灭式的美丽哀伤推荐詹姆斯·索特的《光年》,若是内敛式的美丽忧伤推荐伍绮诗的《无声告白》,若是青春式的美丽忧伤推荐岩井俊二的《情书》,若是黑暗式的美丽忧伤推荐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24楼


《摆渡人 》 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作品,值得一读。



九月143845616


为什么要读外国的,你这样的要求,张爱玲满足你,妥妥的。还有一本我觉得文笔特别优美的书是《当代英雄》,文笔特别优美。


用户2208891804395


假如再怎么文字优美都是译制出来的话,那也是中文的魅力。就像唐诗宋词,豪放婉约翻译成英文后还能有多少意境?所以一些外国名著翻成中文后都已经使读者避开了第一手感受,真要欣赏优美文字的话,读读中国名著,婉约忧伤派诗词诗歌。读外国名著的话有能力读原著原版是最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