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婆》:一声长长的叹息


《猫婆》:一声长长的叹息


《猫婆》:一声长长的叹息

前几天,偶尔看到作家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猫婆》,除了里面养猫的那个老女人让你印象深刻之外,你突然还有一个感觉——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个社会,似乎愿意养很多猫,特别是愿意收养很多流浪猫的似乎都是生活中处于社会底层的那些人物。虽然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却似乎完全没有城市小市民的那种自私和庸俗的习性,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另类,他们无怨无悔承担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社会责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社会现象呢?仅仅是因为他们爱猫这种小动物吗?或许除了收养者个人独特经历之外,也还有其他的社会因素,或者更多时候是这个社会弱者之间的同病相怜的某种映射吧。只是不知道,你这样的解读有没有一些道理。

作为一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不但是合格的,而且是优秀的。是的,中国庞大的作家群体里,有很多能让你尊敬的吗?没有。但冯骥才先生却让你心生敬意。但是,作为爱猫人士,或者说作为养猫人士,冯骥才先生却有点不专业。按照文章所述喂养猫的方式,因为于心不忍把猫关在家里而让一只宠物猫外出自然是极为不妥的行为,所以,冯骥才先生家的猫的失踪也是自然的事情。对于猫来讲,所谓的自由对它们来讲应该和作家理解中的不一样,生活中只要你看到那些流浪猫可怜兮兮的样子,你或许就会明白什么对猫来讲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一只猫来讲,爱护它,就是守住它,不要试图给它任何可能走失的机会。

其实,这篇文章让你震撼的是,不是作家那只蓝眼睛猫的走失,不是猫婆的命运,也不是猫婆的死,而是文章中提到的被几个小孩子按在地上要烧死的小黄猫和另外一只不知名小猫的死。小孩子的恶常常超出常人的想象,但似乎很少人去追寻为什么小孩子会有这样的行径,难道真的是人性本恶吗?你不这么认为。小孩子是模仿能力极强的,所以,他们的行为更大的可能是来源于模仿。小孩子的恶是在模仿大人的恶。那只不知名小猫因为好奇或者因为害怕,它跑进破屋子的瓦顶的洞里去了。但是,它被人类活活的关在瓦缝里面,最终闷死或者饿死了。可以想象的到,那只小猫被关在里面的挣扎和绝望。你不相信,那些人夜晚听到那小猫的凄厉的求教声居然还可以安然入睡!你不相信,他们自私和冷酷居然到了如此程度!你不相信,那些人中心里会没有一点点的自责或者忏悔!只能说,这样的人类是有原罪的。只能说,这样的人类是一定会受到惩罚的。只能说,这样的人类真的不配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星球上,这个星球上应该由有着美丽心灵的生物来生活。

记得之前在一个叫《希望英语》的电视栏目里看到过一个关于猫的纪录片,《City of the wildcats》,讲的是罗马这个300万人口的大城市里近2000只流浪猫的生活情况。只能说那里的流浪猫还是幸运的流浪猫。至少那里没有《猫婆》文中那些恶意捕杀流浪猫的人,相反,纪录片中提到了那些会定时或者不定时到广场去给流浪猫喂食的catwoman 。其实,这catwoman就是爱猫女士,或者说就相当于《猫婆》文中的猫婆,只不过同为爱猫女士,二者生活状态应该有着极大的差别,那些catwoman衣食无忧,而猫婆则困顿窘迫。其实,中国应该有许多人口不少于300万的大城市吧,但是,很少看到哪个中国的大城市可以允许流浪猫在中国的那些大城市广场自由悠闲惬意的漫步的情况,也许,那些流浪猫更多的是隐藏在某些小区的角落或者城市的某些阴暗潮湿的管道里。想想看,每个省会城市几乎没有不是全国文明城市的,但是这样一个国家级的文明城市却没有一个让流浪的小动物安全栖身的场所,这个文明或许也只是挂在办公室里的文明而已。

生而为猫,但愿你们能够生在一个不被受到人类伤害的地方,能够允许它们比较自由自在的生存的地方;生而为人,你不明白,一个经常自诩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的人民,为什么不能和那些小动物和谐相处呢?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狗肉节、猴脑、蝙蝠汤……类似的情况还有多少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因为苦难太多的缘故,而让原本属于人类应该有的善良和柔软都被遮蔽甚至于消失殆尽了。

身为作家,冯骥才先生他能够做些什么呢?也许,他能够做到也只是在文章中表达一些感慨了。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猫胡同里便空无一物。只剩下一片夜的漆黑和雪的惨白,还有奇冷的风在这又长又深的空间里呼啸。”


呜呼哀哉!


《猫婆》:一声长长的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