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后,为何刘备做的第一件事是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

历史上的多多


事有轻重缓急,对刘备来说,称帝才是第一等大事。

第一,关羽被杀后,曹丕篡汉登基称帝

关羽被杀后不久,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称帝。实际上,真正的三国时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刘备一直是有当皇帝的野心,他表面上效忠于汉献帝的汉朝廷,实际上我们细细品读历史,发现刘备并没有为汉朝廷干什么事。打从董卓入洛,立了汉献帝,实际上汉帝国已经名存实亡,皇帝成了军阀控制下的傀儡。天子暗弱,手握兵权的各路军阀当然也蠢蠢欲动。在曹丕之前,袁术就率先称帝了。袁绍也有称帝的野心,但后来被曹操打败了。曹操同样有称帝的野心,只是还没来得及翦灭群雄就死了。曹丕的皇帝瘾比较大,还不等统一天下,就迫不急待取代汉室自立。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打出自己的旗号,否则在政治上就居于不利地位。因此,称帝以稳定西南政权,远远比为关羽报仇来得重要。

第二,刘备以汉室继承者自居

刘备称帝有一个有利因素,他有皇族血统,尽管这个血统与汉献帝隔得老远。曹丕篡汉后,刘备为了表明自己是大汉政权的合法继承者,搞了一出闹剧。他居然为汉献帝举办丧礼,还追谥他为“孝愍皇帝”。这着实是大笑料,因为此时汉献帝虽然下野,但并没有死,而是被曹丕封为山阳公。

刘备这样做,显然是有目的的,就是证明自己才是汉室的接班人。不要小看这个,要知道东汉是比较重视名节的朝代,打出“汉”家招牌,还是能得到不少人的拥护与支持。在称帝一事上,一定要快,如果拖拖拉拉的,等到曹丕的魏政权巩固了,蜀汉的影响力就要大大削弱了。

第三,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是需要一个时间准备的

要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势必要与东吴全面开战。如此大规模的战争,怎么可能说打就打呢,首先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除了称帝之外,刘备作了什么准备呢?

首先,他惩罚了拒绝救援关羽的刘封。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在关羽吃败仗后,曾向刘封求援,但刘封置之不理。后来刘封又逼反孟达,这个坏小子的所作所为,已经让刘备无法忍受了。最后,刘备终于痛下杀手,赐死刘封。

其次,刘备力排众议,出兵东吴。刘备要为关羽报仇而出兵东吴,是遇到很大的阻力。首先反对他的就是名将赵云,赵云认为蜀汉的首要敌人是魏国,曹丕刚刚篡位不久,地位尚不恐固,应该先伐魏。但是刘备不听。秦宓也上书刘备,反对东征,结果被抓了投入监狱。诸葛亮其实也反对东征,但是由于他的哥哥在东吴当官,为了避嫌,他不便出面劝谏。

其三,张飞之死,迟滞东征的时代。在刘备决定东征后,不想又发生张飞被刺的事件。张飞统兵过于严苛,最终被两名手下给刺死。张飞之死,给刘备东征蒙上一层阴影。刘备麾下几员最重要的战将,关羽已死,赵云反对他东征,张飞被刺身亡,一时间没有堪能大用的将领。这些原因,都迟滞东征的时间。


君山话史


关羽被杀了之后,噩耗传来,刘备是如何表现的呢?

玄德见了,大叫一声,又哭绝于地。众官救醒。一日哭绝三五次,三日水浆不进,只是痛哭;泪湿衣襟,斑斑成血。

刘备虽然是三国影帝,一生酷爱表演,但这一波应该不是表演,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关羽是他一生最铁的兄弟,虽然不是一个爹妈生的,但感情胜似同胞兄弟,“食则同桌,寝则同床”,一张床上睡出来的兄弟,你说感情深不深。

“食则同桌,寝则同床”是刘备的杀手锏,屡试不爽,后来靠此又成功俘获一枚“小鲜肉”诸葛亮,都是好哥们,都是睡出来的感情。

刘备还有一句座右铭,叫“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手足不可断,断了就残废了,衣服无所谓,穿的不舒服丢出去就是了。

这句话虽然引起了女人的口诛笔伐,但在当时的男权社会,无疑收获了无数爷们的“芳心”。

然而,关羽死了之后,刘备哭是哭了,绝食也绝食了,吐血也吐血了,但并没有立即给关羽报仇,而是“不急不躁”地称了帝,过了皇帝瘾,一年之后才给关羽报仇,这是为何呢?


难道皇位胜过兄弟之间的感情吗?

是的!

刘备一生东奔西走,睡了多少兄弟,流了多少眼泪,受了多少罪,逃了多少次命,图个嘛呀?不就图个皇位吗?

后来,刘备占了益州,取了汉中,立即急不可耐地称了汉中王,为下一步称帝提前做了一次热身,然而此时的刘备还不敢称帝,为什么呢?

因为北面还有一个汉献帝,人家才是正统,汉献帝只要一天不下台,那么汉朝就存在一天,假如刘备此时称帝,名不正言不顺,大家会认为他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所以刘备不敢。

然而,关羽死后不久,曹操也死了,曹丕继位之后,立即把汉献帝撵下台了,曹丕成为魏国第一任皇帝。


刘备见曹丕称帝了,既生气又高兴,生气是因为曹丕居然敢篡位真不要脸,高兴是因为现在汉献帝下台了,他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

刘备称帝之后,改年号为彰武,国号还是汉,虽然后人称之为蜀汉,但那是为了区分东汉和蜀汉,故作如此称谓的,刘备当然不会自称蜀汉,而是自称大汉。

刘备多年以来的夙愿,今朝终于实现了。

虽然当了皇帝,然而统一天下之路依然遥遥无期,估计此时的刘备也看到了这一点,也懈怠了,此时的他年已花甲,没几年活头了,不如当几天皇帝过把瘾吧!

这一年时间里,刘备也没闲着,筹备军粮,打造武器,训练军队,一年之后,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刘备带着七十万大军倾巢出动,去给关羽报仇雪恨去了。

这是一条不归路。


一半秋色


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有关关羽死后,刘备的表现,似乎非常平静,只不过是过于平静了,平静地不像是正常人该有的举动。

关羽死了,刘备该不该去找孙权报仇呢?当然是该的。倒不是说为了那莫须有的结义兄弟情,而是因为随着关羽的死,荆州也全部落入了孙权手里。作为刘备集团的老窝,以及实现他们政治理想的策源地,荆州的损失是无可估量的,这意味着蜀汉这边将彻底成为一个割据益州的地方政权,迟早任人宰割。

但是在关羽死后,无论是在他个人的本传还是刘备的传里,都没有提到当时刘备的情绪活动和事务安排。仅仅在刘备称帝活动完成以后,才添了一句没有明确时间前提的话:

(章武元年)六月,车骑将军张飞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一开始在描写刘备对孙权袭击关羽这一事的态度时,陈寿用的是“忿”,也就是不爽;而在孙权请求和谈时,刘备的态度则是“盛怒”。

很明显,关羽的死是在219年冬,而刘备伐吴则是在221年秋,中间隔了一年半。如果刘备从事发到出兵都一直维持着“盛怒”的状态,那刘备估计早就被自己的内火烧死了。

那么为什么时隔一年多才要发兵呢?个人认为蜀汉还是需要积蓄力量。毕竟在失去荆州后,蜀吴两家的实力实际上是此消彼长的。这一场伐吴战争,对蜀汉来说不啻是赌上国运的一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作一年半的准备是值得的。至于中间的称帝等活动,只不过是恰好应景而已。

而最终使得刘备从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出离愤怒下定决心东征的,还是张飞的死。毕竟砍掉张飞脑袋的家伙们又带着张飞的首级去了东吴。痛失左膀右臂的刘备,把这一切的账都算给了东吴。

因此,即使孙权主动提出和议,他也无法接受,要带着蜀汉的全部家当,去夷陵,走向自己命运的终点。



青言论史


关羽死后,刘备称帝和为关羽报仇的时间安排,都是根据蜀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实际需要来决定的,这是由蜀国的综合实力与魏国、吴国动态竞争决定,并不以哪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来分析一下关羽北伐到刘备称帝后伐吴这段时间三国的动态竞争情况,就知道答案了。

一、关羽北伐前三国的互动情况

1、刘备的汉中战役

刘备的汉中战役其实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在自己境内巴丘的防御战,这是汉中之战起因。一个是汉中的争夺战。

曹操击败关中的马超和韩遂后进击汉中张鲁,取得汉中,一下子与刘备的益州直接接壤,这给刘备带来很大的震惊。

公元215年,孙权看到刘备取得荆州,向刘备索要荆州不成,索性拉开架势要兵力围攻荆州,刘备率军支援荆州。曹操看到孙刘两家拉开架势要大打出手,觉得有利可图,命张郃进击巴丘,刘备益州后方吃紧,面临荆州和巴丘两线作战,迫于压力,刘备急忙与孙权讲和,建立“湘水之盟”。然后率军和张飞在瓦口关大破曹操张郃军。

公元217年,刘备在法正和黄权的建议下,率大军攻打汉中,汉中战役到公元219年5月结束,打了整整两年。刘备惨胜,为了打赢汉中之战,刘备集团已经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并且向孙权做了巨大的妥协。占领汉中,刘备看上去大获全胜,其实是惨胜如败。曹操也是打得精疲力竭,全迁汉中民众,撤出汉中,给刘备留下一座空城。对最讲得人的刘备来讲,实际上是一次“得地失人”的负担。将士损失惨重疲惫不堪,汉中重建、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急需要时间。

2、孙刘联盟的“湘水之盟”

刘备无奈之下与孙权达成“湘水之盟”,约定湘水以东的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南郡归刘备。刘备痛心得牙咬得吱吱叫,决然割让土地,消耗国力。这说明汉中之战不容有失,而且是志在必得。但“湘水之盟”切切实实在刘备心中捅了狠狠的一刀,给孙刘联盟也造成了后患。刘备岂能忘记这笔账。

3、魏国离间孙刘联盟的计策

刘备取得汉中胜利,疲惫的军民急需休养,刘备这时却走了一招大臭棋,在汉中称王了。刘备自封为王一下子把自己放在了魏吴的对立面,把自己维护汉室的正统形象打翻在地,政治上成了叛逆。

曹操十分愤怒,定性刘备叛逆,想发倾国之兵前去征讨。司马懿认为正面硬拼不是上策,容易让东吴渔翁得利。于是他建议曹操派人联合孙权,以刘备称王说事,让孙权出兵攻打荆州。司马懿的目的就是拆散孙刘联盟,消解刘备借力之势,分散刘备的兵力。孙权贪利的实用主义被满宠说动,同意攻打荆州。

急需休养时间的刘备,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

二、关羽北伐的原因

这个时候在荆州镇守七年的关羽,一直处于暂时关注压力之外,为了为刘备争取休养时间,同时也想给东吴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依然对曹操发起北伐。

1、刘备的战略布局

其实关于对于刘备的战略决策是了然于胸的,也非常知道荆州的重要性。但是在荆州,由于“湘水之盟”孙权彻底介入了荆州之争,曹操在荆州还有力量盘踞“宛、洛、襄樊”,其实对于天下兵家必争之地的核心区域荆州,已经是三家直接角力的区域了,不管愿不愿意。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跨有荆、益,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关羽有七年多积累和休养,此时出击对刘备集团来讲是关羽是合适的。所以,公元220年,关羽率兵北伐,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京畿震动,都想迁都以避其锐。

2、关羽北伐的目的

其实分析史料,可以看出关羽北伐的目的就是对吴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同时将曹操势力驱逐出荆州,确保刘备荆州和汉中两个臂膀无忧。但不曾料自己的盟友背后偷袭荆州,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关羽北伐失败除了东吴偷袭的原因外,还有与自己错用人有着重要关系。关羽大军出征后,留糜芳守南郡,傅士仁守公安,另任命潘浚总督荆州。随军司马王甫认为潘浚不能担此重任,因为他“平生多忌而好利”。关羽却说:“今既差定,不必更改。”吕蒙就是通过财务贿赂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败往麦城之前,对任命潘浚总督荆州一事深感后悔,他对司马王甫说:“悔不听足下之言,今日果有此事!”于禁大意被关羽水淹七军被俘后,向关羽请降,并表示愿意“誓以死报”。关羽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于禁是五子良将,连曹操都称他“有名将之风”。真是天赐的好助手,都没有被关羽予以重用,反而如此羞辱。

三、关羽死后三国的互动情况

1、曹丕篡汉

公元220年3月,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位。刘备此时真正是两面为敌,形势危急。于是有意与魏国修好,趁着曹操之死,派人吊唁,来缓和两家的矛盾。可是,曹丕下令如果使者入境,立刻处死。彻底折断了刘备的外交橄榄枝。公元220年10月曹丕篡汉自立,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这意味着东汉王朝的正式灭亡。

2、刘备称帝

为宣示汉室正统的存在,为确立政治上的合法性,公元221年4月,刘备于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

3、刘备伐吴

公元221年7月刘备决定举兵东征吴国。其实刘备东征吴国自己有自己的打算,一是要为关羽报仇,二是要夺回荆州,但他并非想硬碰硬去攻击吴国。他想给吴国造成兵临城下的威慑,希望魏国也会产生异动,让孙权屈服让利,归还荆州。其实,孙权在刘备起兵时也提出了议和意向,也许是诚意不够或者条件没有谈拢,刘备拒绝了。结果双方在夷陵大战,刘备大败,4万精锐损失殆尽。

综上述:刘备从关羽死到东征也就两年时间,短短的时间内其实刘备集团的元气一直没有恢复,的确没有实力去给关羽报仇;再者三国异动情况,刘备也必须从政治外交上给予应对,称帝宣示自己汉室正统的存在;还有想为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与魏国的外交建立不起来,汉中又要重点防御,怎么用有限的力量让吴国屈服,一直是他最深的思考。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投机,不该兴兵又兴兵征讨,而且方向是攻向自己的联盟对象,政治上也确定错了方向。结果大败,蜀国进入新的危局。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决策一定要有大局意识,必须服务战略方向,不可以意气用事,盲目动用战略资源,否则就会酿成危局。


晴空远望史


先来梳理一下时间关系:

公元219年,关羽发动夷陵之战;

公元220年,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所杀;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称帝;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称帝;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征伐东吴,号称为关羽报仇,发动夷陵之战。

由上述可以看出,曹丕称帝半年以后刘备才称帝,关羽被害一年半以后刘备才征伐东吴,而征伐东吴间隔刘备称帝仅三个月。为什么刘备在关羽遇害一年以后才征伐东吴?刘备四月称帝,七月伐吴,又是什么原因使刘备如此心急火燎?

笔者认为:

①刘备攻打东吴需要时间来养精蓄锐;

②刘备用称帝来鼓舞士气;

③“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刘备的征吴的真实目的是荆州。

下面听笔者一一分析。

一、关羽被杀后,各方的反应

(一)东吴,称臣曹魏,加强防御

孙权杀害关羽后,料定刘备会为关羽报仇,及时做了三方面的部署:

① 外交上,称臣曹魏。孙权杀了关羽,夺了荆州,孙刘联盟不复存在。孙权为了防止刘备报复,及时调整外交政策,结盟曹魏。结盟曹魏,无论曹魏集团是否真心,对刘备而言,征伐东吴就要考虑这个孙曹联盟。事实也确实如此,刘备伐吴时,派黄权驻江北为镇北将军,防止曹魏出兵。

② 防守上,加强夷陵地区的防护。吕蒙偷袭荆州时,孙权派遣陆逊攻取宜都郡,获得了秭归、枝江、夷道等地。然后陆逊退军夷陵,守住长江峡口,防止刘备蜀中出兵

③ 内政上,减免税租。孙权得到荆州后,立刻减免荆州税租。刘备在荆州实行仁政,孙权兵不血刃取得荆州,短时间内抚平荆州官民,减免税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的三国时代,谁让老百姓吃饱饭,老百姓就拥护谁。

(二)曹魏,曹丕趁机称帝,静观其变

孙权杀害关羽,曹操是最大的受益者。近处看,孙权袭关羽,解樊襄之围,当初关羽斩庞德,擒于禁,把曹操逼到了迁都的份上。远处看,孙权杀关羽,破坏了孙刘联盟,这是曹操最想看到的。所以孙权抛来橄榄枝,曹操欣然接受。曹操病逝,曹丕趁孙权、刘备箭在弦上,篡汉称帝。

称帝后的曹丕,静观其变,在朝廷上开始讨论孙权、刘备开战的可能性。《三国志》中有如下一段有趣的记载:

曹丕在朝廷上展开了一场讨论会,讨论刘备是否会出兵东吴。曹丕展开这场讨论会,目的是为了提前研判形势的发展,提前做出相对应的准备。可见孙权、刘备“鹬蚌相争”时,曹丕已经做好了作“渔翁”的准备。

分析了关羽被害后,东吴、曹魏一系列的反应,刘备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出兵东吴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孙权、曹操联盟的建立、孙权防线的加固、荆州内政的平稳、北方曹魏的虎视眈眈,这些促使刘备只能养精蓄锐,伺机而发。除此之外,还有刘备本身内部的因素。

二、刘备内部不具备发兵东吴的条件

蜀汉内部也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刘备,总结归纳如下:

(一)经历了汉中之战,刘备集团人困马乏

汉中之战,虽然刘备获胜,不过胜利的过程却十分艰难,以至于到达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若不是曹操主动撤出汉中,汉中之战,胜负难定。况且曹操撤出汉中时,撤走了汉中所有的物资、百姓。所以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不但没捞着任何好处,还伤了自个的筋骨。汉中之战半年后,关羽兵败麦城,这时候刘备即便是给关羽报仇,自个儿的势力也不允许。

(二)关羽兵败麦城,刘备将士士气低落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第一战将被杀,大大打击了刘备集团内部的士气。这一点儿也是曹丕那场讨论会中大臣普遍认为刘备不会出兵的原因。众臣认为蜀汉名将唯一关羽,关羽兵败身亡,国内忧伤,士气低落,近期无法出兵东吴。

《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

(三)刘备集团的内部矛盾

刘备集团内部存在着复杂的派系关系,分别是关羽、张飞为首的元老派;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李岩、吴懿为首的东州派;益州本土的益州派。刘备刚取益州不久,需要拉拢东州派打压本地的益州派,扶持东州派制衡荆州派,利用荆州派管束元老派。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刘备需要时间去消化。刘备需要时间去巩固政权,安稳人心。

所以刘备国内人困马乏、士气低落、派系斗争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刘备,使刘备不敢贸然出兵。这也决定了刘备在关羽被杀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养精蓄锐。

三、曹丕称帝,使刘备看到了机会

刘备养精蓄锐的过程中,曹丕称帝。这一刻,刘备表面哭啼汉室将亡,内心乐开了花。

一方面,刘备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了,“匡扶汉室”是刘备南征北战的旗帜,只要汉室存在一天,刘备就一天不能称帝。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不仅讨伐曹魏名正言顺,并且刘备作为汉室之后,用“称帝”延续汉室似乎成为了不可推卸的责任。

另一方面,刘备不能立刻称帝。刘备意识到称帝是鼓舞士气最佳手段。刘备等到征伐东吴前再称帝,不仅可以鼓舞士气,并且可以师出有名。这也就是为什么曹丕称帝半年后,刘备才称帝;刘备四月称帝,七月出兵的原因也在这里。

四、 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夺回荆州才是最终目的

从感情上说,相对于关羽,荆州对刘备更重要。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直到拥有的荆州,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荆州作为刘备的发家之地,一直被刘备视为命根子。无论刘备前线如何艰难,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第一猛将,始终防守荆州,可见荆州在刘备心目中的位置。

从战略上说,没有荆州的益州就像一个被人系住口的袋子。川蜀之地,易守难攻。优点,别人不易进来;缺点,自己也难以出去。

刘备要想出蜀地,一条路走秦川,出祁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诸葛亮、姜维用整个后三国时代证明了此路的艰难!另一条路走荆州。如果把川蜀比作一条袋子,那么荆州就相当于这条袋子的出口。孙权偷袭荆州,相当于把这个袋子口给系上了。所以刘备对荆州势在必得,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而已。

总结

刘备征伐东吴是迟早的事,目的在于荆州,“为关羽报仇”只是借口。刘备即利用曹丕篡汉来称帝,有巧妙的利用称帝鼓舞士气,征伐东吴。

参考:《三国志》


妙眼看历史


陈寿的《三国志》记载,公元220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腹背受敌,一方面要对付曹操的大军,另一方面,东吴又派人偷袭,而此时的刘备在汉中立足未稳,没有办法增援荆州。最终关羽兵败被杀,荆州也成了孙权的。

关羽死后没几个月,刘备就在汉中称帝,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先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之后再称帝呢?

原因一,刘备本不想称帝,但是有人逼他做皇帝。

在曹操在世时,刘备、曹操、孙权,虽然三分天下,但是没有人是皇帝,当时普天之下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

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曹操的大权,曹丕有些忍不住了,他可不想只做魏王,所以就废了汉献帝,自己当皇帝。曹丕称帝时,正是公元220年,也就是关羽死后没多久。

此时汉朝的皇帝已经没有了,刘备却一直称自己是汉高祖的后代,而此时刘备只是一方诸侯,天下只有曹丕一个皇帝。从官位上来讲,刘备似乎归曹丕管。

既然刘备自称皇室后裔,那么当曹丕废掉汉献帝,自己做皇帝时,刘备就必须站出来反对他,不承认他这个皇帝,所以刘备不得不称帝。

原因二,刘备若不称帝,很有可能会众叛亲离。

刘备在称帝前,最高的官位是个左将军,这样一来,刘备身边的人,官位肯定都在左将军之下。

而在曹丕这里就不一样了,曹丕是皇帝,所以他可以封王、封将军、封丞相。

这样一来,刘备军中将士谋臣的官职都远比曹丕身边的人小,他们心里能没有想法吗?如果刘备还甘心做一个左将军,那么这些人会不会哪天离开刘备,去曹丕那里追求高官厚禄呢?

原因三,刘备原本有所顾忌,是曹丕搬走了刘备的绊脚石。

乱世之中没有人不想当皇帝,刘备就更不用说了。刘备起兵之初,由于没有多大势力,所以不得不到处说自己是皇族后裔,让大家来投奔自己。不过这个皇族后裔的身份,后来也成了绊脚石。既然是皇族,那么就要承认汉朝皇帝,所以只要有汉献帝在,刘备表面上就要听他的。

曹丕废了汉献帝,刚好为刘备搬开了绊脚石,没有了汉献帝,刘备当皇帝也就没什么了。所以在汉献帝被废了几十天,刘备就称帝了。

刘备并不是不想先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只是曹丕当了皇帝,所以他才先称帝,后报仇。


斯幽说历史


称帝是当时蜀汉方面上下的共同愿望,并不存在报仇这种说法。

这里我想抛一个问题,刘备攻打东吴真的是为关羽报仇吗?这个问题,想必在看了我的回答后,诸位心里会有一个答案的。

看待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问题,我们很多人被《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混淆了视听,《三国演义》的文学成就也使很多人固化了认知。

今天我就从人心、军事实力、真正用意几个方面来讲讲他们的故事,旨在为看到这道题的朋友们拓宽思路。

刘备作为东汉末年的割据军阀,他与曹操、孙权、袁绍、刘表等等人其实无异。都是瞄准了称霸这个既定目标去的。历史上,关羽被杀后,刘备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称帝,很多人心中不解,“他们不是结义兄弟吗?”等等的问题络绎不绝。

一、人心不齐,则泰山难移

其实,历史上没有桃园结义的事,关羽、张飞与刘备的关系,也更多是为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与夏侯惇、张辽和曹操的关系无异。因此,关羽由于其刚愎自用也好、荆州注定的悲剧也好,失了荆州(并不是大意失荆州,谁来很难守住曹操、孙权的夹攻)。那么当时蜀中刚刚经历了汉中之战,三军用命齐上阵,也是劳民伤财了一阵子。

因此,从人心的角度,无论是原蜀中朝廷的大臣、将军,还是普通的士兵,亦或是百姓,都在经历易主——由刘璋家族多年的统治到刘备的转变。关系着士族大户的前途命运,也关系着很多元老级官员的家族命运,庶民百姓更需要休养生息。没人愿意再远赴东边,出川去打一场国家级战争。

所以,有很多说法其中之一,刘备、诸葛亮等人甚至对于关羽的贸然进兵,持否定和怨烦的态度,因此也有后续诸如马超、刘封不发兵相救等等的各种说法甚嚣尘上。这是后话,我们这里不做过多探讨。

二、军事实力方面

汉中之战,刘备集团要庆幸能让夏侯渊当主帅。西凉宋建祸乱凉州三十余年,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命夏侯渊带兵讨伐宋建,夏侯渊一个月攻破宋建,斩宋建极其丞相以下大小官员,又派张郃率兵平定河关,河西诸羌全部投降,陇右从此平定。曹操称赞说:“宋建为乱三十年,夏侯渊一举平定,如同老虎一样,横行关右,所向无前。用孔子话就是‘我和你们都比不上啊’。”虎步关右称号由此来。夏侯渊作战非常勇猛但缺乏智谋,在同样少智的西凉,可以纵横驰骋,当初屡战屡胜,曹操告诫他说:“为将应该有害怕的时候,不能只凭借勇气战斗,应该多用智谋,否则只是一个无谋匹夫。”夏侯渊不听,终致身亡。

刘备一方应当庆幸如果没有黄忠阵斩夏侯渊这个亮点,或者是曹操换帅这样的事发生,蜀国是很难在短时间拿下汉中的。因为从军力对比上来讲,蜀国新经历了易主不久,无论是先前刘璋的投降部队,还是刘备从荆州带去的部队,皆是人困马乏,就算是没这么严重,也基本上处于疲惫状态。

汉中之战,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由刘备一方主动发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结束,战争持续近两年之久,是全面的会战,大小十余场,参战将领光名将就数十员,并不是影视剧里的一场大战就结束了的。

所以,打完汉中会战后,刘备称王,加封百官,调养部队。汉中之战结束同年,关羽出兵樊城,最终于220年兵败被杀,这两件事其实是几乎衔接上的。此时再立刻出兵去长途跋涉为关羽报仇,是十分不现实的。

三、真正用意

这第三点又要回到了汉末诸侯的初衷问题了,他们起兵,绝不是为了个人私情。演义为了加入文学元素,将刘关张的结拜关系神话了,但终究不是儿女私情。刘备除了关羽张飞,更有一个国家要治理,更有文武百官要管理,更有数万将士要训练。不可能为了关羽一个人,就兴师动众。

刘备辗转颠沛了几十年,终于王霸一方了,立刻就要为了兄弟的死,兴兵报仇,我想,恐怕他们不是血缘亲,感情还达不到这个程度。

至于为什么最后又要攻伐东吴?

我以为,攻伐东吴的真正用意,正是以关羽的死为幌子,想要一举吞并东吴,从而实现领土的扩张。与曹操抗衡。但这一切完全违背了诸葛亮隆中对的宏愿,也并不符合三足鼎立的事实。所以,当时蜀国对这次战争是很多人持否定态度的,比如赵云。

这就回到了问题本身,为什么第一时间称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因为并不存在报仇一事,称帝是举国上下文武百官的所思所想,只有这样,刘备才有权利给跟他打拼了几十年的人拜将封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青史留名。

【戰國君札言】历史终究是历史,不是兄弟情义,也不是儿女情长。很多时候,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一人、两人所左右,纵使他是皇帝、是王。


随手转发是美德,欢迎在下方留下宝贵的评论,我们一起交流历史上那些有趣的事儿~

戰國君


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认为刘备和关羽、张飞两人不仅是君臣,还是异姓兄弟。历史上倒是有不少桃园,也有不少三结义,可惜的是并没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桃园三结义”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虽然三人没有真正结义,他们的关系却非常要好,根据史书记载:“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传》则记载:“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通过史料分析,他们三人关系确实非同一般,而且也确实恩同兄弟,但是他们却不是异姓兄弟。在权力面前同姓兄弟都靠不住,更不用说异姓兄弟。

219年,关羽兵败麦城,父子二人皆被孙权杀害。刘备在襄樊之战中除了损失了关羽之外,还损失三万荆州兵和荆州三郡。襄樊之战中刘备集团的损失非常大,刘备失去了最心爱的战将,也失去了关羽这个忠实的粉丝。虽然《三国演义》中描写了许多关羽去世之后的感人情节,可惜的是这只是小说家的感情宣泄。历史上,刘备得知关羽败亡的消息之后,确实非常伤心。但是远远没有达到了痛不欲绝的地步,也没有到非报仇不可的地步。

关羽死后,刘备立志替关羽报仇,一定要孙权血债血偿。按道理说,刘备立志为关羽报仇应该第一时间出兵伐吴。刘备却奉行君子报仇,两年不晚。从关羽被杀,到刘备出兵伐吴中间一共两年时间。这两年时间,刘备并不是一心一意做战前的各种准备,而是忙里偷闲称了个帝。为什么刘备“隐忍”了近两年才替关羽“报仇”呢?

刘备首先是一个枭雄、是一位帝王,然后才是一个富有感情的正常人。襄樊之战中,刘备可以承受损失关羽,也能承受损失三万荆州兵,但是刘备不能承受损失荆州三郡。在刘备眼中,关羽远远没有荆州和帝业重要。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和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目标落空。如果刘备想再一次出师北伐的话,只能从汉中出兵,需要跨越秦岭。关羽的失败使得刘备集团的形势急转直下,刘备从巅峰处跌下。从这个角度来说,刘备应该恨关羽才对。我个人觉得刘备集团对关羽失去荆州之事一直耿耿于怀,要不然也不会给关羽上了一个“壮缪”的谥号。

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集团处境非常尴尬。当时刘备在汉中和益州的统治并不稳固,刘备集团内部对于是不是出兵孙权也有不同意见。刘备的当务之急不是进攻孙权,而是稳定益州和汉中。从关羽失去荆州到出兵孙权,刘备花了不少功夫致力于稳定政权内部稳定。刘备稳定了政权之后,才想到重新夺回荆州。

这两年时间内,当时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曹操在此期间去世,曹丕继任为魏王之后,于220年废黜汉献帝。东汉灭亡之后,刘备头上的束缚就此解除,刘备称帝的唯一绊脚石也被曹丕清除。汉献帝还是皇帝的时候,东汉政权依然存在,刘备就不敢称帝。刘备本来就有帝王之心,刘备兴复汉室的夙愿是真的,不过刘备要兴复的却不是东汉皇室。刘备希望的是由自己建立一个全新的大汉,自己当皇帝。此外曹魏代汉自立之后,天底下已经没有大汉,只有一个曹魏。如果刘备不及时建汉称帝的话,时间一长大家就会以为大汉真的亡了,大家就只能认曹魏为正统。所以刘备需要及时举起已经倾倒的大汉旗帜。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便在诸葛亮、李严等部将的拥戴之下于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之为蜀汉、炎汉。相比较于称帝大业,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则成了次要矛盾。刘备自然会暂缓夺回荆州。

关羽失去荆州前,刘备集团一直都在打仗。比如,夷陵之战前,刘备和曹操之间进行了汉中争夺战。虽然刘备以少胜多夺取了汉中,但是也损失惨重。刘备集团需要一定时间恢复军力,军队也需要休整,也需要准备作战所需要的物资。在此期间由于称帝这件大事,所以才会耽误进攻东吴的时间。

当刘备完成了称帝大业、稳定国内局势、而且积攒力量之后,刘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反对,以替关羽报仇为名发动了夷陵之战。刘备替关羽报仇是假,重新夺回荆州才是真正目的。在帝王眼中,权力和势力远比报仇重要的多。最终的结果是,刘备不仅没有夺回荆州,没能替关羽报仇,还失去了三峡以外的所有据点。夷陵战败之后,刘备被锁进了三峡,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依稀说史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占领汉中,进位汉中王。随后,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正在刘备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东吴突然败盟,袭占了荆州,擒杀关羽。这使得刘备和诸葛亮制定的《隆中对》遭到了挫折。

东吴虽然占领了荆州,可也害怕刘备的报复。于是,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曹操识破了孙权的伎俩,反而隆重的安葬了关羽。这使得刘备更恨孙权。从这一点看,刘备的实力尚存,曹操和孙权都很忌讳,怕刘备的打击落在自己身上。同时也怕对方渔翁得利。

但是,刘备并没有第一时间对外用兵。他决定对东吴用兵已经是两年之后的事情了。在这段时间里,刘备先称帝于称帝。在第二年才出兵伐吴。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先去为关羽报仇,而是先去称帝呢?

这是因为,刘备称帝是不得已的。在关羽死后,曹操和孙权互相推诿责任,都希望刘备把打击落在对方头上。这个时候,刘备就要有个谋划的时间。他要在内外都需要有所准备。

当时,东吴刚袭占荆州,刘备再和他和好是不可能的。可是,对于曹操,刘备一直视其为国贼。也不可能立刻就转变外交方针,这就需要一个时间。

谁知道曹操第二年就死了。曹操的继承人是三国有名的弱智曹丕。刘备本来想趁着曹操之死,派人吊唁,来缓和两家的矛盾,为下一步外交做工作。可是,曹丕下令,如果刘备的使者入境,立刻就地处死。这就彻底堵死了刘备的外交渠道。

接下来曹丕篡汉,将国号改为了魏。而东吴孙权称臣于魏,成了曹丕的臣子。而刘备一直以光复汉室为旗号,当然不可能屈居曹魏之下。而且当时传说,汉献帝已经被曹魏所害,这样就只能自己先继承汉统再说。因此,刘备先称帝也是不得已的,是形势所迫。

一是,作为一个政治集团,必须要有自己的政治方略。在当时,汉室已亡,刘备作为汉室的宗亲,如果不旗帜鲜明的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那么就等于默认了汉朝的灭亡。那么,他这个政治集团就丧失了政治核心,无法再生存下去。

二是,刘备称帝后,继承汉室的正统,这样在政治上就占有主动。可以起到凝聚人心,增强斗志的作用。用过去的一句话就是,“明其为贼,方可破也。”只有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才能压制曹魏和东吴。

三是,明确的打出恢复汉室江山的旗号,这才能号召天下忠于汉室的人们,团结到自己身边,一起战斗。这样才能最大可能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这样,称帝就成了刘备的当务之急,出兵为关羽报仇的事情就只能屈居其后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在称帝前后,刘备也一直在做着出兵的准备。

在《隆中对》里,刘备这一路人马是出击秦川的。在他占领汉中后,就征发大批劳力去修筑从成都到汉中的道路桥梁驿站,为下一步北伐做准备。

可是,关羽之死使得刘备不能不改变兵力的部署。但是在伐吴还是伐魏上,蜀汉群臣的意见并不统一。这使得刘备的兵力部署改变一直迟迟不能实现。

在当时,面对曹魏篡汉和东吴败盟两件事,蜀汉刘备都必须做出反应。这是刘备称帝后必须要面临的战略问题。如果不做出反应的话,刘备集团要面对分崩离析的可能。

在伐魏和伐吴的问题上,赵云明确表示要伐魏,黄权是反对伐吴,而诸葛亮态度暧昧。这让刘备无法立刻定夺。他只有先进行外交努力,在进行实际选择。

在道义上,东吴向曹魏称臣,就是附逆的乱臣贼子,伐吴就是伐魏。国仇家恨都一起得报。既为关羽报仇,也斩断曹魏的一条臂膀,一举两得。

在和曹魏接触后,刘备明白了曹丕和孙权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伐魏,蜀汉会遭到曹魏和东吴的两面夹击。而伐吴的话,可能会出现曹魏一起夹击东吴的情况(后来曹丕没有接受部下伐吴的建议)。

而且曹操已死,论军事才干来说,刘备已经是当时的佼佼者。经过这样一番考虑,伐吴的胜利把握要比较大。因此,刘备选择了伐吴。

既然要伐吴,那么刘备就要做伐吴的准备。他必须要把准备伐魏的兵力调集过来,转变兵力方向。包括在阆中的张飞的伐魏的战役预备队也调了过来。这中间还发生了张飞被刺杀的事件。

最终,在关羽死后两年,刘备开始了为他的复仇之举。在从关羽之死到刘备出兵的这一段时间里,刘备被时事所迫称帝是不得已。但是,他一刻也没有放弃出兵报仇的念头,并且一直在为此做着外交、战备上的工作,为之而努力。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我是专注历史的莫地方,我来回答。

我第一次了解三国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可以说他们虽不是兄弟,却和亲兄弟没什么区别,他们的友谊要后人称赞,我认为有这样深的友谊,肯定你出了什么事情,都会毫不犹豫帮忙,有一件事情要我不能理解,那就是关羽给杀害后,为什么刘备没在第一时间伐吴而是等了一年,刘备先称帝并没有着急夺回荆州,这个到底什么原因?

襄樊之战前,关羽先是获得大胜,关羽大胜之前刘备在汉中之战获得胜利,曹操败退,紧接着关羽兵败被杀,曹操去世,曹丕自立建立魏国,刘备随后建立蜀汉,三分天下魏蜀吴。

诸葛亮《隆中对》荆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失去荆州这个地方,刘备完全是可以出兵的,这个地方对于刘备太重要了,刘备才会派关羽守荆州,关羽在荆州做的也不错,取得襄樊之战的胜利,刘备也看到了希望,如果局势顺利的话完全可以北上中原,南下江东,刘备所说的匡扶汉室的梦想,指日可待,对于刘备来说益州只是暂居之地,荆州是关键之地,不容有失。

关羽战败,对于刘备打击可想而知,可是为什么刘备不马上出兵东吴,而是等了一年在出兵,这个事情发生了个事情,就是曹丕废汉自立。

有件事情不能否认,无论私底下曹丕如何逼迫汉献帝,但是他的曹魏一定是得位最正的,刘备和孙权都是自封的,刘备作为汉室宗亲这个时候他需要继承汉室衣钵,成为大汉皇帝,这个时候才是最佳选择,要不然一切都是免谈,这个时候不称帝,“匡扶汉室”成为空话,对刘备十分不利,刘备只能放缓报仇,先称帝才是最佳选择。

还有就是古代调动军队需要时间,刘备需要调动足够的兵马,为了接下来的伐吴做准备,这些兵力不会太少,军队的调动和集结消耗了刘备不少时间。

刘备登基后,军队调动武将集中都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刘备认为最佳的伐吴时间也到了,这个时候蜀汉的势力已经在巅峰,无论天时地利都会符合蜀汉。

无奈刘备做在好准备,还是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自己堵上蜀汉国力一战,全面溃败,白帝城托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