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華為曾經專門組織高層討論激勵機制,下面這篇是內部討論的流出稿。華為強調“以奮鬥者為本”,但如何識別奮鬥者,是個實實在在的難題。在下面的討論中,就非常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

另外,討論中也觸及員工持股的弊端。相信這也是華為不斷探索新的價值分配機制的原因。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提高飽和配股上限

任正非:我們這次提高了飽和配股的上限,其目的是,讓優秀的奮鬥者按他們的貢獻獲得更多的配股機會,這是一個大的戰略,我非常擔心這個戰略落實不好。因為,有使命感,努力貢獻的人,不一定是乖孩子,華為的文件過去許多是管乖孩子的。如果這些努力貢獻者沒有得到利益,這是我們的戰略失敗。並不是己達到上限的一般的貢獻者,也要跟風。

我對人力資源對象的政策理解分成三類:

第一類,為普通勞動者,暫時定義為12級及以下為普通勞動者。

這些人應該按法律相關的報酬條款,保護他們的利益,並根據公司經營情況,給他們稍微好一點的報酬。這是對普通勞動者的關懷。

第二類,一般的奮鬥者,我們要允許一部分人不是積極的奮鬥者,

他們想小家庭多溫暖啊,想每天按時回家點上蠟燭吃飯呀,對這種人可以給以理解,也是人的正常需要。

只要他們輸出貢獻,大於支付給他們的成本,他們就可以在公司存在。或許他的報酬甚至比社會稍微高一點。

第三類,就是有成效的奮鬥者,他們要分享公司的剩餘價值,我們需要這些人。

分享剩餘價值的方式,就是獎金與股票。這些人是我們事業的中堅,我們渴望越來越多的人走進這個隊伍。

我們處在一個競爭很激烈的市場,又沒有什麼特殊的資源與權利,不奮鬥就會衰落,衰落後連一般的勞動者也保護不了。我們強調要按貢獻拿待遇,也是基於這種居安思危。

我們從來不強調按工齡拿待遇。經常看到調薪的時候有人說“這個人好幾年沒漲了,要漲一點工資。”為什麼?這幾年他的勞動質量是否進步了?他的貢獻是不是真大了?如果沒有,為什麼要漲工資?我們有的崗位的職級為什麼不封頂呢?要封頂。

有的崗位的貢獻沒有變化,員工的報酬不能隨工齡而上升。我們強調按貢獻拿待遇,只要你貢獻沒有增大了,就不應該多拿。我們公司把股票分給了員工,大家不僅獲得了自己勞動的報酬,甚至還獲得了資本增值的報酬,這種報酬比較多,對公司的影響就比較大。有人就因此惰怠。要防止在奮鬥者這個層面也產生惰怠者。

我們各級團隊對優秀的奮鬥者的評價,要跟著感覺走,判斷這人是不是奮鬥者,是不是有貢獻,是依據他的表現,而不是依據公司的條文。他的股票的總數應根據各級管理團隊的感覺,來確定它是否排在合適的隊列位置,而不是遷就資歷。

三類人三種待遇。我們有些主管拿著僵化的文件比對,有的人奮鬥得很好,但條款上不符合,他們就機械的把人狠狠地打擊一下,這樣打擊是錯的。這傷了我們的心,我們是渴望那些拿著高薪衝鋒有使命感的人,我喜歡這些人。

因此文件的條款是嚴格的,但執行中要靈活授權,各個部門認為對具體某一個人不合理,你們就可以不執行公司的文件,你們要敢於為那些有缺點的優秀奮鬥者說話。

讓激勵政策真正覆蓋到奮鬥者身上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有一家制造型企業,這幾年業績不太理想,老闆很著急,想快點改變局面、扭轉頹勢。

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績效管理的一些知識,覺得這可能是一個好機會。於是找來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商量如何實施。由於這位HR經理雖然科班出身,但年輕力薄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於是,他們就從其他公司挖了一名副總過來。準備在公司大力推行績效考核。

  1. 原來這家企業的管理層,除了業務經理是底薪加提成的薪酬模式,其他崗位都是“月度固定工資+季度獎+年終雙薪”,有少數高管則是“月度固定工資+季度獎+年終分紅(即年薪制)”。
  2. 老闆決定採用公司貼一點、從原固定工資中拿出一點出來組合成一項“績效工資”,然後通過每個月的考核與績效工資掛鉤。

比如,生產經理的月薪是10000元,從中拿出2000元,公司貼進去2000元,其績效工資就是4000元的標準。公司宣佈這個做法時,管理層還是認可的,因為工資都加了,如生產經理從月薪10000元增至12000元。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老闆想既然加了工資,要求肯定是不一樣的。而且考核的都是以企業的經營目標為導向。所以在定指標、目標時,老闆提出同過去完全不一樣的要求和標準。

比如,公司銷售額,去年是7000萬,今年定的目標是9000萬,實際上前年是7800萬,說明公司這幾年都是在下降的。再比如,財務部有一個指標“費用率”,去年是25.56%,老闆要求下降10%,因此考核目標變成了23%。還有,人力資源部有一個指標“員工主動離職率”,去年是59%,老闆要求下降20%,因此考核目標變成了47.2%。這些目標都根據預算分解到每個月、每個相關崗位,然後與各自的績效工資掛勾計算。

  • 剛開始的時候,因為管理層都加了一塊工資,大家對考核也很期待,無論怎樣,至少是先加了薪然後再做考核要求的。新來的副總主導考核設計和落地,也是信心滿滿的。
  • 考核實施的第一個月:銷售目標達成率70%多,財務部的費用率指標實際達成率只有90%(實際上與去年持平),人力資源部的“員工主動離職率”指標達成率有95%,算是完成的比較好的,也不是他們做了什麼,只是在分解目標的時候刻章把前幾個月的調低了一些,這樣達成率數據好看了很多。
  • 這個月,沒有一個管理層的考核分數拿到標準的100分。比如生產經理現在的工資標準是12000元,他當月實際拿到手的是10500元。好在管理層都拿到了比過去的工資標準稍多一點的工資。
  • 到了第兩個月,情況也差不多。這個時候,管理層拿到工資後開始坐不住了,認為老闆和副總有意設定過高的目標,目的是為了扣減自己的工資。過了第三個月,就有管理層人員明確反對考核,找出各種考核的問題、毛病,試圖阻止考核的進行。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但是,老闆的態度很堅定,他認為一項變革在初始階段受到員工牴觸、不理解很正常,只要公司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會開始習慣和接受。

轉眼到了年底,公司開始盤點這一年的經營狀況。老闆看到了全年的數據:銷售額6500萬,比上年下降了7.14%,目標達成度只有72.22%;工資費用率由23.55%上升到了25.69%,管理層平均工資增幅為5.45%。公司經營利潤首次出現了輕微虧損。還有更重要的是,有7個管理骨幹離開了公司,其中有5個在公司工作了8年以上。而且,已經有不少管理層人員透露,如果公司不取消這樣的考核模式,準備拿了年終獎另謀高就。

在年關時刻,老闆最終辭退了副總,停止了績效考核,重新回到過去的薪酬模式。但是,老闆對新的一年更加迷茫,因為市場競爭愈加劇烈、公司產品更新動力不足、質量交貨時好時壞、員工積極性和創造力每況愈下,企業盈之路何其艱難,出路、生機在何方?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考核只是管理工具,考核本身當然不會錯,錯在思維認知和操作方式

傳統的激勵模式主要有一下兩個缺陷:

傳統設計套路:

加工資+設定高目標+提高管理標準。這種方式的設計套路是先給員工加工資,然後將目標設定在很高的位置,強化壓力激勵、做減法,如果員工達不到高的目標或標準,也就拿不到當初說好的薪酬水平,或者任意從中扣減。這種設計,會讓員工產生反感、牴觸情緒。而且由於員工對高目標一開始就覺得不可能完成,因此真正達到的可能性更低。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傳統思維方式:

考核與激勵、利潤與工資的矛盾。老闆,付出了高工資,當然要通過考核保證更好的結果得予實現。員工,投入了時間、承擔了工作和壓力,當然希望得到越來越好的收入。所以,老闆喜歡做考核,而員工喜歡多激勵。其實這是人性所在,就象老闆想要更高的利潤、員工也想得到更多的工資,但這兩者之間絕對不能通過考核來實現,而是首先要解決利益上的平衡和趨同。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業務人員的激勵機制

解決方案:

一、建立不同等級業務員KSF薪酬體系: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偏較小值。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偏中間值。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二、建立業務經理晉升機制及年終獎分配機制

只有高級業務員才資格晉升為業務經理,業務經理採用根據下屬業務員人數定出相對應的團隊業績平衡點(不含個人),等級薪酬也將進一步提高。

1)業務經理: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的業務員,均有機會成為業務經理帶團隊,業務經理享有團隊業績提成分配。

2)高級業務經理:1年團隊(3個業務員以上,不含本人)人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即可晉升為高級業務經理,享受更高的團隊提成分配。

當然這種方式是在提成的基礎上,年終時額外進行獎勵優秀業務員,每年獎勵金額分3年獎勵,讓員工一直在公司裡有預留的獎金,員工如果主動離職,剩餘的獎金就不再發放,這是通過增加員工的離職成本來降低優秀人才的流失。

三、建立更高級別的內部合夥人機制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凡是高級業務員、業務經理,即可成為企業當年的內部合夥人,一起分享企業增量利潤。

我的建議是可以先做3-5年的合夥人模式,再做股權激勵是最好的,合夥人同樣要員工掏錢入夥,但並不擁有公司的股份,並且合夥人不是分享所有的剩餘價值,而是分享增值增量部分的剩餘價值,我們主要匹配好企業的分配率、員工的回報率即可,員工有錢放在銀行只有極低的利息,如果放在公司有20%以上的回報率,員工肯定希望把錢放在公司獲取更高好的回報。

合夥人可分為兩種方式:

  • 1.公司合夥人制:合夥人一起分享整個公司的經營成果;
  • 2.項目合夥人制:僅針對核心業務或項目做合夥人分配,員工可以成為多個項目的合夥人;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四、建立股份與期權分配機制

高級業務經理培養年業績達500萬以上的業務員10人以上,即可以成為企業的股東或成立分公司,擁有公司股份。

給員工做了3-5年合夥人後,我們根據合夥人的貢獻結果,讓合夥人直接入股,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方式:

(1)契約股:通過固定資產或投資回報率來測算公司的股本,採用契約股的方式代持在大股東的名下,讓優秀的業務員成為企業的股東之一。

(2)期權激勵:分階段來激勵員工行權,通過3-5年,優秀員工不斷增加公司股份,享受公司分配。

五、PPV量化加薪法

對於剛入職的業務員來說,前三個月是最難熬的,因為對業務不熟悉,沒有客戶資源,銷售技巧不成熟,這時候壓力是最大的。

再加上企業對員工的開單要求非常高,基本上三個月不開單就要炒掉,實際上,在低底薪+提成的薪酬模式之下,就算公司不炒掉,業務員自己都會選擇離開,因為靠底薪撐不了多久。

對很多業務員來說,並非能力有問題,我也見過很多人,第一年做業務,基本上是沒錢賺的,基本都在學習,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累計和沉澱,半年後就爆發了,一發而不可收。

所以,只給員工三個月的考核期,其實會讓很多人才流失,因為不走,吃飯都成問題,還怎麼做下去?

所以企業如果想要提高成材率,必須拉長培養週期,要優化薪酬模式,讓員工在沒有開單之前,可以承擔其他工作來為自己加薪。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所謂PPV產值量化薪酬模式:是指將員工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工作項目、工作結果等以標準化、規則化、價值化的方式進行量化計算,並直接與員工的收入掛鉤,形成多勞多得的利益分配機制,相比傳統的計件工資、績效工資等更具激勵活力。

PPV模式讓業務員做到一專多能、成為複合型人才,同時做更多的事情,獲得更多的收入,例如:

  • 1)跟單員,跟蹤生產流程,完成交貨。跟單產值工資;
  • 2)調查員,調研市場,提供完整的市場信息。市場調查產值工資;
  • 3)統計員,除了自己的業績,協助統計和分析。統計產值工資;
  • 4)客服員,打回訪電話,收集客戶反饋。客服產值工資;
  • 5)分析員,收集外部與內部產品信息,並提供數據分析資料。分析產值工資;
  • 6)根據企業崗位配置及個人能力,還可以擔任行政、後勤、網絡、美工等工作,並獲得各種產值收入。
  • ...
任正非:莫讓奮鬥者心寒,致老闆,優秀員工都是這麼被逼走的

PPV模式的好處在於:

  • 1、公司能按實際工作量配置人員,減少人效浪費。
  • 2、員工可以在不影響本職情況下,身兼多職,一專多長,為自己加薪。
  • 3、所有工作,必須有結果,才有產值,這樣就要求員工必須對結果負責。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10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