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如果有一天,美食家不再用色、香、味老三樣來衡量食物,而是用食物的牙感來品鑑美食,那麼糕點一定是那個最值得品評的食物類別。


脆、酥、沙、軟、糯、綿……多重感受匯聚在一塊不大的糕餅裡。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

對於老福州來說,藏在糕點裡的,是童年的味道。

年未到,年味到。

距離春節只剩3天了,對於那些剛從異地歸家的福州人來說,最能過喚醒他們味蕾的,應該就是年糖年餅了。在眾多年味裡,我們蒐羅了24味福州糕點,每一味都是福州味,都是童年的味道。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福州人嗜甜,郁達夫在《飲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寫到:“福州食品的味道,大抵重糖;有幾家真正福州館子裡燒出來的雞鴨四件,簡直是同蜜餞的罐頭一樣,不雜入一粒鹽花。”

福州糕點便沿襲了閩菜重糖的這一偏好,糕點也是以甜為主,即便是摻雜肥膘肉的糕點,福州人也能以糖入肉,攻破肉味的最後一道防線。

福州糕點雖也有鹹,卻始終與甜不離不棄,終究還是甜中帶鹹,鹹中含甜。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禮餅"是福州特有的餅點,最富於特色的是餡料裡面醃製的肥膘小肉塊。


醃過的肥膘呈白色,牙齒切處如冬瓜條般的清脆可口,絲毫沒有肥膘的那種油膩感,正因有了那種甜津津的口感,使“禮餅”的魅力無它物可以替代。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禮餅


餅的上頭是鋪得嚴嚴實實的一層白芝麻,一點不吝嗇的白芝麻烤得香噴噴的,總是令人難以抗拒。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老鼠仔應該是今年最具年味的糕點了,老鼠仔相較於其他糕點,份量最多。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老鼠仔


記得小時候,總喜歡沒事就揀幾個藏在兜裡,時不時掏出來嚼巴嚼巴。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芝麻條,又叫“麻芝”。個頭大,外面抖一層芝麻,由糯米、麥芽糖摻和而成,黏黏糊糊,誘惑擋不住,裝假牙的人可吃不得。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麻芝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紅紙包是炊糖炊餅的主帥,裡頭包著豆粉、花生粉,細膩香酥,直搗心田,令人飄飄然。小時候,還有人喜歡裹著紅紙,把紅紙包碾成末倒進嘴裡吃。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紅紙包


包紙的麻生糕,洋酥之類,比紅紙包油、膩。但小時候過年吃起來卻格外可口。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洋酥


此外,福州傳統的糕餅還有灶婆餅、馬耳片、甘蔗、馬蹄......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記載花生“花開亦落地結子如香芋,亦名花生”。花生的樸實精神,早在小學課文《落花生》中得以瞭解,但要說滋味,花生卻一點也不單一。

新鮮的花生,煮著吃,滋味甜香;炒香的花生,下酒喝,口感香脆;濃稠的花生漿,冬天飲,溫暖綿軟。

福州糕點,讓花生大放異彩。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花生嘎,“嘎”有粘住的意思。炒香的花生,澆上熱糖,粒粒分明的花生便粘在了一起。花生嘎很容易粘住牙齒,即便這樣,人們還是會吃個不停,捨不得放下。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花生嘎


等到熱糖完全冷卻了,也就不會那麼粘牙、那麼好玩了。這時花生嘎的滋味也就從粘到了酥,那麼“嘎”就又有聲響之意。

整個吃花生嘎的過程,都是對牙齒的磨礪。除此之外還有白芝麻嘎和黑芝麻嘎,它們比花生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花生糖很常見,裡面是花生,外面是糖,或白或紅,牙感嘎嘣脆。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老人說,小年這天要用好吃的粘住灶神爺的嘴,才好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專揀好話說,不說我們的壞話。

想必福州灶神爺的牙,也早已被福州糕點折騰壞了。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在福州,祭灶過後,農曆二十五便是分年了。

這時家家戶戶開始籌備祭祖,磨漿、洗甄、揉粿葉。祭祀公婆,保佑兒孫來年能平平安安,順順利利,而糖粿必不可少。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紅糖粿


紅糖粿(紅年糕),大塊的紅糖下鍋,加水大火熬成紅糖漿。把糯米粉慢慢倒入糖漿裡,邊倒邊攪拌均勻。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在竹屜裡鋪上糖粿葉,將攪好的紅糖糊倒入,上鍋大火蒸。蒸熟後,就會散發出一股獨特清香。

紅糖粿,還寓意著年年高,年年紅。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紅糖粿


除夕吃團圓飯前,也要將年糕擺上桌。糖粿可以蒸,也可以煎炸。煎糖粿是很多人的最愛,咬下去,外皮酥,口感軟嫩香甜,味極佳。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福州年糕除了紅白糖粿以外,還有菜頭粿(蘿蔔糕),以及肉丸。


菜頭粿裡偶爾還會加入紫菜,炸出來的最好吃。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肉丸以地瓜粉,芋頭絲和肥膘肉為原料調入紅糖,放在鋪上荷葉的蒸籠炊熟。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木金肉丸


也有人喜歡用花生代替膘肉,用刀切成方形或菱形的,油煎而食;也有圓狀,入蒸籠時,有意捏成團狀,炊熟可食。香甜可口,油而不膩。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老人們最喜歡米齊,福州話讀:zie。米齊,就是是糯米包糯米。

小時候很喜歡看人做米齊。把浸泡好的糯米裝入白色米袋,用石磨或重物將水分壓出,讓裡面的糯米成團。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揪一塊搓扁,包入紅糖糯米餡,收口搓成小圓餅按在正方形的豔山姜葉墊上。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米齊


入蒸籠蒸熟,出籠後在用筷子逐個點上紅點,有見喜太平的寓意。奶奶吃米齊,很少炸著吃,較常直接煮,蘸白砂糖吃。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福州糕點裡,鬆軟香甜的黃米糕特別受人喜愛。用雞蛋、麵粉、米粉、白糖為原料,隔水蒸煮,出爐後蓬鬆可口,甜而不膩。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黃米糕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千頁糕


千頁糕,多層美觀,油香軟潤,入口溶化。千頁糕一般做成8層~12層面,做好的糕放入蒸籠,用旺火蒸熟,取出成方形或菱形,即成。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烰油米時”色澤金黃油亮,皮餡分離、外香酥,內甜軟。

糯米洗淨泡水,磨製成水磨粉團。紅糖加水熬成糖漿,糯米粉團加入糖漿,反覆揉和製成坯。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烰油


用坯包上豆沙餡,成為油生坯,面貼一粒花生仁即成。把生坯放入油鍋,用鐵勺輕輕翻動,等油皮亮膨脹似球形,色呈焦黃時,就可撈起瀝油。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豬油炒米,你大概也不陌生。脆酥香甜,口感舒適,用開水泡食,不糊不渣。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豬油炒米


術米(一種紅色的糯米)篩去米牙,放水浸透,撈起將水淋淨,加入豬油拌勻,放入蒸籠蒸熟曬乾後投入鮮豬油鍋內炸至酥鬆撈起,放入白糖、飴糖和清水熬成的糖漿內,炒拌均勻後投入木框鋪平,撒下冰糖碎片,再切成方形脫模即可。

福州最出名的豬油炒米要數寶來軒的。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清甜爽口,餅形的螺紋層層疊疊,有點像西安的牛肉餅。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菜頭餅


菜頭就是蘿蔔,作為福州的傳統佳點,菜頭餅選用白蘿蔔,加上豬油、白膘肉、炒花生仁等作餡料,精麵粉製成酥皮壓扁包餡,製成餅坯放入油鍋炸制而成。

炸出來的菜頭餅皮酥,具有豬油及蘿蔔的香味。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蝦乾餅,福州名小吃,和光餅,徵東餅齊名。餅裡放著蔥,肉末,小蝦米,烤好出爐酥脆飄香。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蝦乾餅


其實,福州糕點的種類和特色,用文字說不盡也道不明。因為這其中,飽含著福州人的智慧創造,和福州遊子的鄉愁。

願你在新年,能尋回屬於自己的地道福州味。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百餅園、聚春園官網及網絡。


-END-


福州傳統糕點:沒有一塊肥膘肉能鹹著走出福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