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遊戲——繃馬繩

繃馬繩,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陝西乾縣小孩子經常玩的遊戲之一。因為當年的小孩子早已年過不惑,再加之現在已經很少有孩子玩,所以遊戲正確的稱呼到底是什麼,已經很少有人能說清楚。依稀能記起來的就剩下游戲開始之前那段戰前叫陣“釘釘牛,繃馬繩,馬繩開,叫那個,叫你那個伊伊過來上吊來”,所以姑且稱之為繃馬繩。

想當年一群七八歲的孩子聚在一起,平均分為兩隊,距離十餘米,手拉手擺成一字長蛇陣。雙方首領意氣風發、呼喊叫陣。被點到名的孩子奮力衝向對方的陣營,力圖殺出一條血路,為個人贏得一份面子,為團隊實力壯大做一份貢獻。因為一旦衝破敵方戰線,則不僅可以凱旋,還可以從對方陣營中隨意挑選一位除首領之外的精英,以壯大自己一方的實力。如果沒有衝破對方戰線,則淪為人家的俘虜,受到別人的奚落,面子全失。所以,被點名叫到的孩子都會使出吃奶的勁,拼死一搏。就這樣循環往復,直到把一方人拉完為止。

每個孩子都想著自己能夠衝破對方陣營,但現實是殘酷的。很多孩子還是垂頭喪氣地淪為俘虜,極不情願地被留在了對方的陣營。還有的有幸衝破對方陣營,結果由於用力過大,把對方的人員衝倒,滾爬在一起,沒有哭泣,沒有埋怨,大家嘻嘻哈哈,相扶著站起來,互相拍打著身上的塵土,重新投入新一輪戰鬥之中。

其實,仔細想一下,衝擊對方戰線是有技巧的。因為那時的首領大多為小孩子,還沒有學會排兵佈陣,他們大多隻是把一些精壯的孩子擺在一字長蛇陣的中心,而把一些身體單薄的放在兩邊。如果在衝擊的時候能夠避其鋒芒,衝擊其薄弱之處,肯定可以凱旋,不會淪為俘虜。只是那時年齡太小不懂得思考。而今,明白了,弄懂了,卻沒有人陪著一塊玩了。

網上百度了一下,這樣的遊戲在很多地方都有,名稱大同小異。比如,在關中西府包括武功縣等叫做“伐馬城”,在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叫做“打馬城”。岐山縣戰前叫陣時,一方領隊高喊:“野雉嶺!”另一方喊道:“伐馬城!”鄉寧縣的戰前叫陣為,一方高喊:“集四鄰,打馬城,馬城開,誰家娃娃上馬來。”另一組集齊聲應道:“打馬城,馬城開,我家老爺上馬來。”

打馬城相傳是滿族人模仿打仗時的情景,給孩子們發明的一種遊戲,要孩子們不忘故國祖先,珍惜祖先們以弓馬取得的天下,後來流傳到民間,為鄉村孩子們所喜愛。這項遊戲活動的好處在於一方面鍛鍊了孩子的身體,使他們養成了一定的力量對抗經驗,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孩子們的集體精神。

要是我的文章勾起了您關於童年的回憶,那麼我還可以推薦你聽一首馮曉榮填詞譜曲、牧童翻唱的歌曲《打馬城》,那真的是回憶深深,感動滿滿。

最後,我想說的是,真的希望童年那些曾經讓我們印象深刻的遊戲能夠走進現代孩子的課餘生活,讓他們的生活充滿歡聲笑語,讓他們放下手機,走出網絡遊戲,快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