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炳森与范笑歌隶书为何称为正隶,与草隶有何区别?

艺国神殿


要说这个问题,需要先说一下什么是“正隶”、什么是“草隶”——



正隶,就是符合标准写法的隶书;草隶,就是带有草意笔法的隶书

隶书是从篆书经过隶变后演化而来的,分为古隶和今隶两种形式。

古隶就是西汉时期期、乃至再以前些的秦末时期的隶书,那个时期的隶书还多带有小篆的笔意,笔画大多粗细一致,没有多少变化,字形多呈长方形,没有波磔;

今隶,主要是指东汉以后的隶书,也就是隶书的成熟形态,主要特征是字形扁方,向左右两极伸展,笔画有了粗细变化,出现了波磔笔画。而波磔,也就是长横、撇画等笔画的“一波三折”的写法是其最典型的代表笔画。符合今隶这些笔画特征的隶书应该就是正隶的标准。

隶书在古隶和今隶这两种形态之外,其实还有一种就能体存在,那就是“简牍”体。这种简牍体既存在于秦时,叫做“秦简”,也存在于汉代,叫做“汉简”,在小篆出现时就已经游离在官方正式文书之外,其实不光在民间流行,在一些官方非正式的文书之中也已经大量使用,是一种官方默认、民间流行的书体,这种书体一直流行到汉末。这种简牍体,就是草隶。


刘炳森隶书

刘炳森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隶书大家,生前曾为中国主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隶书端庄大方、浑厚飘逸,独成一体,被世人称为“刘体”。他的隶书还被收录为电脑字体,是比较早进入电脑字体的书家之一。因此,他的书法被更加广泛地传播,对现代隶书的发展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实,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作品很多字带有明显的“草意”,很多 横画采用了连带用笔,很灵动、也很舒展,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隶书不全是“正隶”。


范笑歌隶书

范笑歌,如果不是看这个题目,还不知道此人,在百度上一查方知是当代著名的书画家,被称为“书法宗师”,一下子就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了。又看了一下他的书法作品,好像与那“宗师”之名有些不相称了。如果与刘炳森先生放在一起,简直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不说也罢。


方圆居文化


范笑歌被称为百体书王,是书法史上唯一的百体宗师,是独创书风最多的天才书画家。

隶书只是他的一部分书法而已,刘炳森的隶书能与书王并称“刘筋范骨”,应该是刘的幸运。这并不是说刘范隶书哪个更好,而是说各有所长,这就像“颜筋柳骨”一样。刘范隶书可以并称,但其它书体方面,刘就无法与范相比了,百体书王的综合能力太强。

刘范隶书之所以是正隶,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法度森严的隶书,不是假借个性所书的潦草隶书。其实汉隶在最成熟时都是法度严谨的。

另外,刘范隶书的笔法有可学性,不像丑隶与草隶,笔法似是而非,可肥可瘦,可多可少。




艺国神殿


正隶是指规矩写好隶书的。刘炳森是代表人物。张海是草书的代表人物



长沙赵万冬书法馆


刘先生和范先生的隶书都写得很规范,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可称为正隶,草隶也是书法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正草之分,顾名思义,不过草隶是现代人的提法。


极速榜书郎


正隶的意思是符合标准写法的隶书,刘炳森和范笑歌被称为“刘筋范骨”如论用笔技巧,刘炳森隶书“用筋”,范笑歌用“骨”,这个确实没啥问题。

当然,在隶书上能用笔肚的人和善用笔尖的人相比,水平还是高出不少的。

所以这并不等于“颜筋柳骨”。

中国近代隶书有四大家,刘炳森算其中一个,称为“森隶”,这是一种水平的标志,也是一种风格成熟的标志。

至于范笑歌,当他的百体书家就好了,在书法水平上是不可与刘炳森相比的,即便是比对当代比较不错的隶书书家,水平也差不少。

但是范笑歌的字,也是有用的,因为他的字形变换,笔法变换很丰富,这个在“字库”书法中,是非常占优势的,因为印刷出来好看。(这并不是贬为印刷体,而事实如此)。

即便是启功舒同这样的书家,把他们的字放在字库中,都是非常“弱”的,远没真迹来的震撼。

但是范笑歌的字在字库中,属于比较新颖的隶书,所以应该用量不低。

这也正说明,二者的书法价值是不同的。

千万不要把“刘筋范骨”当成一个褒义词,这个跟“颜筋柳骨”不一样。

范笑歌还远没到这个水平,起码靠“百体书家”这个称号,也能知道他未必可以“自成一家”。

以前就说过,现在范笑歌水平如果还能更上一层楼,那肯定会自成一格,如果迈不出去,也就这样了,他在专业领域的书法之路就止步了。

单看用笔变化的幅度,二人就相差太远,切莫并称。

.草隶,又称隶草,是隶书的草率写法,或将行草书的笔法融于隶书之中,流行于后汉至西晋间,特点是存隶意,但少顿挫,多圆转连属。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章草、今草。如清朝郑文焯《草隶辩》中说:“草隶之制,盖源于汉,而名自晋始。” [1] 近代出土的西北汉晋简牍上常可看到这种书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书法求新求变,草隶风潮再起,流派纷呈,代表人物有崔学路、张海等。


看雨听风来


所谓正隶,不过是汉碑主要碑帖传承下来的,可以堂堂正正的刻碑用的书体,如刘柄森先生的隶书,而草隶,我认为是简牍为主的,主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用简便,现在大量出土的竹简可以印证这个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