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與金國族出同宗,乾隆帝為什麼反倒奉南宋為正朔?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中國古代九個大一統王朝,宋赫然在列,如今在世人心中,宋是理所當然的中原正統。但是,對比於其他八大王朝,宋的疆域實在小了一點,宋的實力實在弱了一點。最主要的是,中華大地上,同一時期還並列著強大的金、遼兩國。


關於宋、金、遼的正統性問題,幾百年來爭論不休。若論文化傳承和經濟繁榮,自然是宋當仁不讓,但若論控制疆域和軍事力量,則當屬金更勝一籌。遼由於主要版圖自始至終位於塞外,關內只有燕雲十六州之地,所以在這場正統之爭中最早出局。

清朝與金國族出同宗,乾隆帝為什麼反倒奉南宋為正朔?

(宋遼金疆域示意圖)


宋聯金滅遼,結果唇亡齒寒,與金雙雙亡於蒙元之手。中國素有為前朝修正史的傳統,元朝統一天下後,曾就宋、金、遼誰為正統這一問題爭論不休,內部無法達成一致,最終只能擱置爭議,同時編寫了《宋史》、《金史》、《遼史》,後來,這三部史書都入了“二十四史”,也就是說,事實上元朝是同時承認了三者的正統地位。


朱元璋滅元建明後,宋、金、遼的正統性瞬間明確:百年亡國後,漢人重掌江山,自然要奉宋為正統!至於金、遼,必須是蠻夷、是侵略者!


等到了清朝,問題又複雜了起來。眾所周知,清朝入關前的國號是後金,與金國族出同宗,原本就是一家子。從慣性思維看,清朝理所當然要奉金為正統。但從歷史事實看,清朝前期對於宋金遼的正統性問題一直曖昧不清,到了乾隆朝則蓋棺定論——金、遼均為偏安,唯有宋(包括南宋)是正統。

清朝與金國族出同宗,乾隆帝為什麼反倒奉南宋為正朔?

(清初各勢力示意圖)


為了結束數百年紛爭,為南宋正統性代言,乾隆皇帝曾多次表明觀點。


早在清廷編修《四庫全書》時,乾隆皇帝就為宋、金、遼正統性問題定下了基調:

“至於宋南渡後偏處臨安,其時遼、金、元相繼起於北邊,奄有河北,宋雖稱侄於金,而其所承者究仍北宋之正統,遼、金不得攘而有之也。至元世祖平宋,始有宋統當絕、我統當續之語。”


什麼意思呢?乾隆皇帝認為,即便偏安一隅,即便對金稱臣,但南宋傳承的是北宋衣缽,所以仍是中原正統。


到了公元1782年《四庫全書》初稿完成時,乾隆再次重申:

“夫遼、金雖稱帝,究屬偏安。”

清朝與金國族出同宗,乾隆帝為什麼反倒奉南宋為正朔?

(乾隆皇帝畫像)


宋(尤其是南宋)在正統性上所受到的爭議,竟然被乾隆皇帝徹底解決,這背後的邏輯實在耐人尋味。以下,我們不妨揭露一下乾隆的真實意圖。


古語有云:“胡運不過百年。”中國古代,人們普遍認為少數民族王朝即便一時佔據中原,但畢竟是蠻夷,不通禮數,不懂治國,不得人心,難以長久。蒙元的鐵蹄踏遍半個地球,在中原的統治也不過維持了98年。清朝引以為戒,誓不重蹈蒙元覆轍。


與蒙元純靠武力征服中原不同,清朝從一開始走的就是人心路線。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總結出王朝正統性的根據:“可禪,可繼,可革,而不可使夷類間之”。意思就是,正統王朝更迭可以是禪讓,可以是繼承,也可以是造反,唯獨不可以是外族入侵。滿清政權就是典型的外族入主中原,為了證明正統,摘掉外族入侵的帽子,清朝可謂是費盡心機。最終,還真讓清朝想到了一個名正言順舉兵入關的理由:為大明崇禎皇帝報仇!

清朝與金國族出同宗,乾隆帝為什麼反倒奉南宋為正朔?

(崇禎皇帝自縊畫像)


明朝亡於闖王李自成,崇禎皇帝被迫自縊於煤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清朝想要坐收漁翁之利而不被戴上趁火打劫的帽子,必須師出有名,“為崇禎報仇”就是最好的口號。我清朝替你明朝趕走了反賊,報了亡國之仇,理所當然要接管你留下的江山,合理合法地開啟中原統治。

自始至終,清朝一直號稱自己繼承的是明朝正統。


所謂繼承,所謂正統,這些都是漢文化裡的概念,清朝十二帝,最推崇漢文化的無疑就是乾隆皇帝,他在《命館臣錄存楊維楨正統辨諭》強調:

“我朝為明覆仇討賊,定鼎中原,合一海宇,為自古得天下最正。”


既然清朝的正統繼承自明朝,而明朝又奉南宋為正朔,所以,深諳帝王之道的乾隆皇帝必須舍金國而尊南宋為正統。這表面看是大義滅親,實則是斷尾求生,追根究底是清朝以利益為出發點做出的利己選擇。


參考資料:《清史稿》、《命館臣錄存楊維楨正統辨諭》

文中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