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忻州概況

忻州,古稱新興、秀容、肆州,是自古以來雁北呼包地區(遼以前塞外霸權的核心地帶)與中原關中地區(元以前華夏帝國的核心地帶)間交流與衝突的必經之地。到了遼金元明清時期,隨著塞外霸權與華夏帝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相繼東移(東北、幽燕、江南取代雁北呼包與中原關中),忻州地區不再是塞內外霸權與帝國間交流衝突的必經最短幹道,反而成為西翼迂迴通道。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忻州地區處於漢唐帝國向塞北進軍的正北通道之上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中原帝國與塞外霸權政經軍文中心的轉移改變了忻州地區的戰略地位


忻州地區今日所轄地塊,大體上在歷史時期被太原、忻州、代縣三地管領,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方(1971年)才形成今日之規模,並且成為全山西省唯一一個橫貫東西省界的地級政區,下轄14個區縣級政區,這14個區縣級政區大體被分為“西八縣”與“東六縣”兩部分,其中“西八縣”以汾河上游河谷及若干黃河小支流河谷為主幹,“東六縣”則以滹沱河上游盆地及五臺山區為主幹,相對而言,由於滹沱河上游盆地是聯繫周圍地塊的主要通道,且滹沱河上游盆地平川較多,所以東六縣遠比西八縣在經濟條件上更好一些、在文物遺存上也更豐富一些(從寒鯤比較熟悉的八批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一指標來看,西八縣僅有寧武、靜樂兩縣3處,而東六縣則有34處,東六縣是西八縣的11倍)。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忻州地級市所轄“東六西八”14縣區位置示意圖

忻州地區北有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及恆山雁門山與雁北地區(大同+朔州)相隔,東有太行山餘脈五臺山與河北省保定地區相隔,西有黃河與陝西省榆林地區相隔,中南部有石嶺關、天門關、赤塘關及系舟山脈與太原晉中地區相隔,東南部以牛道嶺山脈與陽泉相隔,西南部因為西八縣基本上屬於呂梁山脈而與呂梁地區的地理分隔不是很明顯。那麼被上述關山環抱其中的西8東6各區縣級地名究竟是怎麼來的呢?且看寒鯤為您一一道來,本文就先從東六縣中的忻府區(原忻縣)與據說即將成為【區】的定襄縣講起:

忻府區的來歷

【忻府區】是在2000年【忻州地區】改製為【忻州地級市】之時,取代原【忻州縣級市】的【市轄區】,也使得忻州地級市成為了一個只設置一個區級單位的【單區市】(傳出撤縣設區消息的【定襄縣】或將打破這一局面)。之所以叫做【忻府區】,那個【府】字完全是為了與【忻州市】相區別,避免出現地級市與轄區重名的現象(忻州市忻州區),又不想回到【忻縣】(忻縣區),或另起一個名稱(秀容區),所以就添了一個【府】字,與朔州市【朔城區】的得名類似。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始建於明代並經過清、近、現代多次修繕的忻州北城門——拱辰門


忻州、忻縣、忻府:為什麼會叫“忻”

那麼,忻州、忻縣、忻府區,為何會用這個【忻】字呢?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按照流傳較廣的說法,有《魏土地記》【劉邦欣然而過】說與《元和郡縣圖志》【忻口】說兩種,【欣然說】認為劉邦自白登山突圍後來到這裡,因徹底擺脫匈奴而欣然高興,所以用與【欣】字同義的【忻】來命名這個地方。但問題就在於,劉邦是在公元前200年從白登山欣然脫圍的,兩漢時期的忻府區一帶歸太原郡管理,甚至一度以【陽曲】(滹沱河拐彎處的陽面)為名。漢末(公元215年),曹操政權將雁北人民遷入滹沱河上游盆地(忻定盆地),也將很多原本位於雁北的郡縣遷入,九原、定襄、雲中、繁峙等均是此時遷入,並且以此為契機設置了【新興郡】,從而管領那些“僑置”的縣。西晉十六國與北朝時期,此地建制比較混亂,【新興郡】先後被改製為【晉昌郡】【肆盧郡】【肆州】,到了隋朝又改為【新興郡】,直到隋唐時期(公元600年前後)才兩度改為【忻州】,也就是說從劉邦欣然開始,一直過了800年左右,【忻州】才正式出現,所以私以為【欣然說】頂多是唐朝人的誤會,經不起推敲。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自大同城牆南門遠望白登山

《元和郡縣圖說》所謂【忻口說】認為,因為忻州境內有【忻口】,所以才會以【忻】命名。寒鯤認為這個觀點是靠譜的,雖然未必是因為那個如今位於忻州市區與崞縣古城正中間的【忻口】(忻州城與忻口相距24公里左右、原平的前身崞縣古城與忻口相距30公里左右),也可能是因為一條曾經叫做“忻水”的河流,而所謂【忻口】便是忻水匯入滹沱河之處。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以水為名,在中國古代很常見,其中,晉國得名的解釋之一就是:因為今日翼城曲沃一帶的某條曾叫做晉水的河流或河道;稱水流交匯處為口,也很常見,比如2016年底開始考古發掘並有重大成果出現的江口沉銀遺址所在的【江口鎮】。那麼,【忻口】二字,理解為【忻水入滹沱水的交匯處】也便很順當了,那麼【忻水】又是今天的哪條河流呢?從如今的河道來看,滹沱河的支流【北雲中河】與《明史·地理志》裡的說法較為吻合(忻州,北有滹沱河,又有忻水,一名肆盧川,自北流入焉。),而且忻口村就在北雲中河入滹沱河處,那麼忻州之名很可能不是因為【忻口】,而是因為【忻水】,先有【忻水】,自然會有【忻口】,再有【忻州】。

今日的定襄縣是漢代定襄郡遷移後的結果

今日的【定襄縣】(可能近年會被改製為【定襄區】),其實並不是最早被叫做【定襄】的地方,今日之【定襄縣】實際上是由最早的那個【定襄郡】​遷移安置而來的。所以,想要搞清楚今日之【定襄】縣名由來,就必須回溯到漢代的那個【定襄郡】。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定襄郡】早在漢高祖劉邦之時(公元前201年)便被設置,它所管轄的土地原本是趙國設置、秦朝沿用的【雲中郡】東半部,大約涵蓋今天的內蒙古

和林格爾清水河卓資察哈爾右翼中旗以及山西右玉等縣/旗,西漢時以和林格爾縣的盛樂古城為郡治,東漢時則以​右玉縣南部的善無古城為郡治所在。我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設置定襄郡後第二年(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便被匈奴包圍於白登山,漢帝國顯然不大可能在西漢初年便對白登山西北的定襄郡有多面穩定而有效的管領,定襄郡在剛剛設置之時,由於本身正是冒頓單于以來匈奴勢力盤踞的河套地區之東端,遠遠談不上穩定,也便取了這麼一個【安定】(定)+【闢地有德】(襄)的名字,以求此地能夠安定​。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漢代定襄郡(今和林格爾縣)境內景緻


定襄:安定新土

【定】字代表【安定】很容易理解,可這個【襄】​字代表【闢地有德】又該怎麼理解呢?我們就需要從【襄】字的本義講起了,​按照【襄】字的周代金文字形,它的本義可能是:手攬布袋,撒籽播種。顯然,只有被農人開墾了的土地才能做到“撒籽播種”,由此引申開來,開闢土地,耕種起來,使得自己與他人都能在未來獲得糧食,在以農為本、以食為天的周人看來,顯然是一件【有德】的行為​。那麼,我們把這種【開墾土地】式的【闢地】進一步引申一下,農業帝國的領土擴張,除了將領率領軍隊展開的軍事行動以外,最為根本的自然還是農耕生產方式的擴張,那麼【闢地】也便可以由自耕農的【開墾土地】,自然而然地上升到農業帝國的【開拓疆土】了​。面對以遊牧生產生活方式為主的匈奴帝國,漢帝國用【定襄】二字命名這片處於雲中郡與雁門郡之間的新設郡級地區,其背後蘊涵著的,其實正是漢帝國要繼承秦帝國由蒙恬執行的“開邊”政策,將中原王朝的統治機制與經濟體系建設到河套地區來,只不過這種類似於政治宣告的行為,第二年便被白登之圍打臉​。

今日的定襄縣始於公元215年

繞了一大圈,寒鯤其實只解釋了【和林格爾】與【右玉】一帶為什麼曾經被叫做【定襄】,那麼,今日之【定襄縣】又是從何時開始被叫做【定襄】呢?答​:公元215年​,東漢末年,曹操​主政時期。


山西地名:“忻州”“忻府”與“定襄”的來歷

公元215年,曹操主政的東漢許昌朝廷,由於內戰不已,無暇北顧,便戰略放棄了今桑乾河以北的地盤,兩漢經營多年的河套四郡(朔方、五原、雲中、定襄),甚至今大同市區、陽高、天鎮所在的雁門郡北部被“正式拋棄”,並且成為鮮卑人的駐牧地(盛樂+平城)。那麼原本土生土長在​河套四郡+雁門郡北部的人民去哪裡了呢?原來,由於持續內亂、漢室衰微,漢帝國對於邊疆地區的管理能力直線下降,邊疆遊牧族群乘勢而起,習慣農耕的邊民沒有被遊牧族群吸收的便躲避戰亂,南遷進入滹沱河流域,公元215年,為了有效管理這波“移民”,許昌朝廷決定成立【新興郡】及其下屬【縣份】,原屬【定襄郡】的民眾便在此時被安置到了新設置的【定襄縣】了​,定襄之名,由此而來。

作者簡介:自由撰稿人、敦煌文化守望者二期成員、晉行記研學中心歷史文化講師,文章散見於知乎、今日頭條、新浪微博、豆瓣、百度百科TA說、馬蜂窩旅行、《北京晚報》、《中華遺產》、《廉政瞭望》等互聯網平臺或紙質報刊,擅長結合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佛教石窟造像、中國古代壁畫、歷史地理、中國古建築等維度的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相應文物與古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