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蓮花——王維空靜的華麗

王維的很多詩,以一些極普通的名詞為意象,平樸道來,反有自然淡泊的韻味。他身上彷彿附有陶淵明淡曠閒恬的影子,他的不少山水田園詩頗具陶風,從容,樸素,自然,意境高遠。

王維寫詩,很愛用“空”字。

如《鹿柴》的“空山不見人”、《過感化寺》的“夜坐空林寂”、《酬比部楊員外暮宿琴臺》中的“空谷歸人少”、 《過沈居士山居哭之》的“空山五柳春”、《鳥鳴澗》的“夜靜春山空”等。

大概由於“空”字能很好地點染幽靜的氛圍,並烘托出那種寂寞之餘又安適欣悅的主觀感受。

另外,這大抵也是王維深受佛禪薰染的心理特徵的折射。“空”是心境的空明。王維很早就歸心於佛法,精研佛理,在晚年的歸隱中,他甚至確實達到了“氣和容眾,心靜如空”的境界。

因為心如明鏡臺,便得以用如水的清透目光,細緻地觀察自然、感悟美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這“空山”並非空蕩蕩什麼也沒有的山,而是有大美而不言、幽深得靜謐朦朧的山。詩人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萬物生生不息的樂趣,精神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之美與心境之美完全融為一體,創造出“純美詩境”。

掌上蓮花——王維空靜的華麗

王維寫詩另一個很愛用的字是“靜”。

靜的景,靜的境,靜的氛圍,但歸根結底,靜的只是詩人的一顆心。澄靜的心最大限度地平靜思想和情緒,讓身心都處於一種洞見慧識、近乎寂滅的虛空狀態,不為世俗所侵染、所牽絆、所奴役。

這種靜默觀照與山水的審美結合後,折射在王維的山水詩中,是清幽的禪趣。明秀的詩境,似乎把一切波動的思慮全數淨化,讓人感受到一種完全擺脫塵俗負累的寧靜心境。如《鳥鳴澗》: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深澗中。

這首詩的核心之一,便是一個“靜”字。人在山中安靜閒坐,在靜謐中聽到桂花凋落的細響。明月甫現天際,驚起一谷山鳥,鳥鳴在山間時起時伏……這一切使周圍的靜謐感更強,可以想象的美妙境界。而落花簌簌,山鳥驚月,這些聲響給人的感覺恰恰不是喧鬧而是空寂,因而反倒渲染了幽深靜謐的氣氛。

不知是否受到王籍“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啟發,這種“以靜寫動”的方法王維在他的詩中一再使用,都試圖營造一種“涼夜聽鳴蟲”般清幽的聽覺效果。像《鹿柴》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竹裡館》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秋夜獨坐》的“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等,都以動襯靜,勾染出露滴深潭般清亮幽深的神韻。

掌上蓮花——王維空靜的華麗

而提到清靜、幽深等語,我們似乎又常常很容易想到孤獨、寂寞。

是啊,不寂寞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話語,怕只有林隙的夕陽和青苔上的細細悲風來應和吧?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高山之曲並無流水相和,這琴聲,除了自己和天邊的孤月,還有誰來聽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偌大的一片澗谷,重重巒莽中只有孤單的自己,獨自一人看著芙蓉花開了又落,落了又開……

這一切,在尋常人看來,美則美矣,但同時又該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啊!

而王維卻不然。就算說有孤獨,他彷彿也是在享受這孤獨,而人一旦能享受孤獨,寂寞於他,也就變成一種美了。他欣賞到的,也正是人在寂寞時才能細察到的、隱含自然生機的空與靜之美。

如佛祖釋迦牟尼掌上的蓮花,有著凡人所不能解的清淨微妙的玄意,王維在世人眼中的孤獨寂寞,及其顯現其中的空靜之美,其實也都自有它另類而深邃的華麗。

那空山青苔上的一縷殘陽,那靜夜深林裡的白月光,那自開自落的芙蓉花……它們所展示的,無一不是自然造物生生不息的原生狀態,不受世俗的干擾,不被世事所拘役,沒有孤獨,也沒有惆悵,只有一片空靈的寂靜。而美的意境,就產生在對這自然永恆的空、靜之美的感悟之中,平淡處現華麗。

而盡悟這空靜之美的王維,在尋常人未諳的華麗中,他已拈花,微笑了許久許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