髕骨骨折,術後護理是關鍵

髕骨骨折的發生率約為1.05%,中年多見,佔58.7%,50歲以上佔35.5%,青少年很少發生。其類型主要取決於受傷機制。髕骨骨折可分為四個基本類型,即橫斷、粉碎、縱形和撕脫型。

骨折康復 | 髕骨骨折,術後護理是關鍵

(一)受傷機制

骨折為直接暴力或間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因外力直接打擊在髕骨上,如撞傷、踢傷等,骨折都為粉碎性,其髕前膜及髕兩側腱膜和關節囊多保持完好,亦可為橫斷骨折。間接暴力都由於股四頭肌猛力收縮所形成的牽拉性損傷,如突然滑倒時,膝關節半屈曲位,股四頭肌驟然收縮,牽髕骨向上,髕韌帶固定髕骨下部,而造成髕骨骨折。間接暴力為橫行骨折,移位大,髕前筋膜及兩側擴張部撕裂嚴重。

1、訓練目的

主要是減輕疼痛、增加關節的活動範圍、及早恢復關節功能。

2、體位

患腿抬高風雨枕頭上,足尖向正上方,此種體位可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

3、康復程序

(1)抬高患肢

開始48小時用彈性繃帶加壓包紮,肢體置於枕頭上,抬高患肢20°~30°有利於靜脈迴流消除腫脹。

(2)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鍊

術後第1天開始,並堅持於康復全過程中。指導患者鍛鍊時,要注意檢查股骨頭肌內側頭是否收縮有力,這是一個關鍵點,因股四頭肌是運動及穩定膝關節最重要的肌肉,指導患肢做股四頭肌“繃緊”。可做每小時40~50次,分2~3組進行。目的在於促進靜脈血和淋巴血迴流加速滲出液的吸收,以防止股四頭肌黏連、萎縮、伸膝無力。

(3)踝泵運動

足趾、踝關節的主動活動。踝關節的活動要求完成屈伸及繞環運動各40~50次左右,並儘量做到全幅運動,每天3~4次,每次20~30分鐘。

(4)術後2天

①可孚拐下地行走,但只是必要的日常活動;

②開始下肢內收外展練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③後抬腿:練習30次/組,2~4組/日,組間休息30秒;

④負重及平衡:5分鐘/次,2次/日。至可輕鬆完成患腿單足站立,才可開始使用單拐(扶於健側)行走。如單腿站立1分鐘無明顯不穩,行走方可逐漸脫拐。

骨折康復 | 髕骨骨折,術後護理是關鍵

(5)術後1-2周

①使用CPM,從無或微痛角度開始緩慢進行(每分鐘往復5次),1~2小時,每次1~2次,每日練習後即刻冰敷20~30分鐘。

②坐(或臥位)垂腿:適用於0~90°範圍,至極限處保持10分鐘,1次/日,必要時可與踝關節處加負荷。

③仰臥垂腿:屈曲角度大於90°後開始,必要時可於踝關節處加負荷(負荷不應過大,否則肌肉不能放鬆,即無效果)。至極限處保持10分鐘,1次/日。

④如行髕腱止點重建,則根據專科醫師的指導酌情處理。

(6)術後3~6周

①隨屈曲角度增大開始坐或臥位抱膝練習屈曲座位抱腿,至極限處保持10分鐘,1次/日,術後4~6周膝關節屈曲角度恢復至正常;

②開始練習直腿抬高:10次/組,2~3組/日,練習時髕骨處稍有疼痛屬正常現象,應予以耐受;

③勾腿練習:10次/組,保持10~15秒,每次間隔5秒,連續練習4~6組,組間休息30秒;

④平衡訓練:應用平衡墊或平衡板訓練;

⑤前後、側向跨步練習:10次/組,組間休息45秒,連續練習4~6組,每日練習2~4次;

⑥提踵練習:2分鐘/次,休息5秒,10次/組,2~3組/日。

(7)術後6周~3個月

①俯臥牽伸:至極限處保持10分鐘,1次/日;

②保護下全蹲:3~5分鐘/次,1~2次/日;

③靜蹲練習:隨力量增加逐漸增加下蹲的角度(小於90度),2分鐘/次,間隔5秒,每組連續5~10次,2~3組/日,

④患側單腿蹲起練習:20~30次/組,組間間隔30秒,2~4次/日⑤臺階前向下練習:24次/組,組間間隔30秒,每次連續2~4組,2~3日/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