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玩艺术的人都很“较真”,你怎么看?

影影圈圈


玩艺术的人肯定都很较真的,这点毋庸置疑!选择了艺术就是选择了美,生活中的任何美的事物,其本质一定是达到了一定的标准的,都是遵循一定规律的,或者说都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能令身心愉悦的艺术形式。音乐也好,美术也罢,还有舞蹈等不胜枚举!既然一定的高度,具备一定的标准,那么搞艺术的人就不会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捣鼓”两下就可以完成作品。一定是要较真后的产物

1:艺术家较真的人格

玩艺术的人都有较真的人格,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对自己的行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一个美的标准,而衡量这个标准的底线往往很高。艺术家或者玩艺术的人不允许这个所谓的底线被轻易践踏,因为轻易允许就代表着放任,代表着对自己人格的不负责任。

2:艺术家较真的习惯

很多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特别较真,较真得甚至到了极致,久而久之也养成了较真的习惯。对身边的事物和人也会有很好的标准和要求。先不说这个习惯的对错,还是希望大家抱着宽容的态度去看待搞艺术人身上的这个习惯。毕竟这也算半个职业病了。

3:艺术家较真的底气

有些艺术上的执着和较真,并不是无理的争论,并不是一时的赌气,有句话说的好,我所做的设计,包含了了所走过的每一条路,每一座桥,穿过的每一片田野,树林,闻过的每一朵花香,看过的每一道风景。而这本身就是艺术家对于美最大的底气。试问在面对被轻易的诋毁,随意的践踏时如何不较真?怎么可能不较真?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较真的搞艺术的人和不理解的普通人。很明显,较真的艺术家占人口总比例,比较少!


画羽梵飞


追求完美吧,艺术才能叫精品



尔江的平凡之路


这要看这个人的个性,以及对艺术的看法。艺术是一种创造,不是草草寥寥,所以很多人在做艺术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这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所以较真,这些人多半是完美主义者,艺术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形式。另外也要看属于那种艺术,比如雕塑啊建筑啊,必须较真。我记得有一个国际非常有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印度设计一个建筑大楼,结果盖完他一看,南北朝向反了,就是大门朝向反了,然后他看不下去,也不能重新整,最后他选择了自杀。所以这是一种较真吧,对他来说这是一种他的精神,是一种艺术,最后被搞坏了。

也有不较真的艺术家,不过不是那种胡乱来一遭还自称大师的人,我觉得只要有创意都是艺术,力求完美不是较真。

我不是玩艺术的人,也不会较真,自己喜欢什么开心就行了。哈哈





琥珀观舍


首先“较真”这词在艺术领域上可以解释为“专注”,一个经过专注而生的作品,是一个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的心血所在,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正是内心所想所表达,在技法和画面修饰上追求完美的表现,因为每一个作品,都要经过艺术知识面的积累和推敲,外行人看来,一笔一墨看起来是多么轻而易举,但是在这之前,是废掉多少的纸墨材料,经过多少个“较真”的白天黑夜的积累。



沙画先生


玩艺术的都“较真”,我可以理解为“执念”。

有句话叫做“不疯不魔不成活”。但凡对艺术有执念的,肯定都会有比较高的成就,否则那就真是玩玩而已。

我们都知道凡高,可以说是疯魔的代表人物。再比如智永“三十年不下楼”,你说这是较真还是执念呢?

所以我认为,要玩艺术,还是“较真”一点比较好。




醉笔山翁


我算是个从事艺术工作的,我有自己的个性与坚持,但生活中我也是个彬彬有礼,很随和的人,也许,我的艺术段位太低了吧。

不过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并且保护自己的个性,但不能放纵个性,具体到把握,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遇到的事不相同,怎么能有通用的法则呢?如果有,那一定是鸡汤。



风雅堂


学艺术最容易走火入魔,最严重的时候到了庄周梦蝶香菱梦诗阶段。学艺术也最容易人格分裂,因为始终搞不清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说的好,有境界的词人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距离产生美,真正做到能进能出的人都成了大师。王彩铃缺的就是这么一段审视自己的距离和人生定位的通透。当然与闭塞的小城不无关系,夜郎之所以自大,盖因夜郎国多山障目,不见泰山耳。

没有人没有梦想。如果你的梦想是当个盖房子的老板或者是做个前呼后拥的县令,那问题都不大,吃不成猪肉起码看看猪跑总行吧?如果你的理想和艺术搭上一点边,比如说立志做个小提琴大师或者某著名歌剧院签约演员,那一般会很痛苦,属于和自己过不去的那种,艺术这东西玩玩就可以,千万别较真儿。

艺术最容易使人麻醉,使人找不到北,使人不知道风向哪一个方向吹。通常有一点艺术底子的人会自负又自卑,这种感觉有时会无限膨胀又无限萎靡。因为艺术这东西高深莫测,永无止境。无论是谁,都只是一点皮毛而已,五十步和百步的关系,所以人们往往吃不准自己的定位,就像王彩玲,自我感觉始终良好。



枯藤昏莺


赞同,如果没有较真就没有精作,没有发展,没有无价之宝,没有规矩,没有能工巧匠,没有巧夺天工,没有高尚的修养!


康乐人间


写在前面的话:其实人们总是以他们想要去看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依据事物本来的样貌去看待的。

提到艺术家们,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在烟雾缭绕中,那个向四周观众高昂的朗诵自己诗作的长发飘飘的诗人吗?是满臂纹身、激昂弹奏电贝司的乐手吗?亦或是那个大夏天里不修边幅的穿着湿透汗衫、满身颜料的邋遢胡子大叔?我想你们大多数人在猜想艺术家的形象时都是这么想的。当然确实不少艺术家也正是以这种形象来示人的,这也难怪人们往往觉得艺术家们总是充满了个性。

其实,关于这些外在的形象只是一部分,艺术家和普通大众的隔绝,往往是在更深层次的内在上的,而关于外表的外在上的东西,往往是内在气质的反映。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有很多: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反映,因此别说艺术家与大众们相去甚远,甚至说,没有两个艺术家在思想上也是完全一样的。归纳艺术家的性格,往往会发现离不开下面的几个词语,大胆、疯狂、固执、激动、敏感、细腻等等,他们为了自己的美学理想或者是想要坚持的东西能够奋不顾身的投身于其中,这也让人们觉得他们很疯狂。对他们来说可能吃不饱饭没关系,而创作不出作品则是令他们最难熬的,而这对普罗大众来说则根本难以想象。

下面我举几个例子,可能这些例子在你们的眼中是难以想象的:雨果为写《巴黎圣母院》时避免无用的社交,将头发和胡子剃去半边,这样就可以不必出门见客,而最终这部伟大作品也在预想中写成;国内我最喜欢的毕飞宇老师,为写一医院素材的故事,身披白大褂潜入医院一个月,在病人与医生中掌握了最直接的体验;很多人应该也都记得那部启迪了众多人的《月亮与六便士》,思特里克兰德为绘画放弃职业、放弃家庭、放弃传统的观念,独自跑到太平洋中一小岛上,最终创作了许多不朽名画,而画家高更,正是故事里画家的原型。这些例子,仅仅艺术家行为个性的一小部分。

艺术家往往会厌弃世俗的口味、争取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表达和颠覆,而这些是关于人类发展本质的东西,可能会让普通人难以理解。一个艺术流派的产生,往往会颠覆先前的传统观念,艺术是和人类历史一样趋前发展的,因此艺术家的性格和行为往往会具有超前性,乃至不为大众接受。

对了,解释一下为什么有的艺术家喜欢留长发、长胡子什么的:可能是一部分艺术家注重艺术中的世界比较深,对于外在的形象,则是能省就省的不去修饰;而另一部分艺术家出于审美的考量,往往会内在外在力求尽善尽美,比如那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群体,他们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羊钛白


艺术家的世界与一般人的不一样,他们大多对一件事物追求完美,甚至极致美。比如我喜爱的凡高。他们敏感、艺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所以一些在某些心理方面(例如感觉、思维、语言等)超常的人,更能够理解艺术,更能够表现艺术,也更有可能成为艺术家。细腻、热情、奔放,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甚至无米下锅,衣衫褴褛。他们所追求的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他们的世界观与世俗完全是两个世界。像凡高这样的人在中国只会死得更早。要做艺术先要填饱肚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学学陈逸飞吧,我认为这才是社会承认和需要的,又可以做自己喜爱的事情。艺术是被万人敬仰的一种美的精神!你所说的问题的确很深很深。所以只是我自己的个人见解。当一种感觉过度投入之时,一个人自身所有的能量也都会为这一种感觉与投入所吸引。艺术家自身的修为与他自身的情感及心灵深处的世界会融入进去,也就是他的创作。而往往创作的境界都会是一种在暗界的深思。只是有个建议给您:创作时可以身处暗境。完毕要赶快脱离此境。也就是说要学会一种思想控制,乐观积极的面对眼前的世界。祝福你为艺术而生活的人,也期待你的艺术充满着阳光,哪怕是暗境中的一丝光明与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