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潮評論:從“會”種地到“慧”種地,讓科技為農業插上翅膀

農時不等人,春耕正當時。連日來,隨著天氣轉暖,全國多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開展春耕春種工作。從南到北,春季農業生產的熱潮湧動。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春季農業生產工作。他強調,全力組織春耕生產,確保不誤農時,保障夏糧豐收。其中特別指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農田水利、農業機械化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並加快推廣使用,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和防災減災能力”。

渤海潮评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让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技術人員操作農業植保無人機(2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科技改變生活,也會改變農業生產。梳理發現,農田裡,多地利用新技術、新裝備,打出了農業生產科技牌,農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了今年春季農業生產的一大亮點。

使用無人植保飛機、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收割機等智能化農機裝備,安裝高空測報燈、自動蟲情測報燈等現代化裝備,利用遙感、光譜等技術製作多維農情監測圖,通過視頻培訓、微信平臺遠程指導等方式講授農業生產技能知識……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春季農業生產裝備水平大幅躍升,一系列高端設備頻頻亮相,一幅飽含科技色彩的春季農業生產圖景在全國徐徐展開。

農民常說,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如今,正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確保農業生產的關鍵時期,現代科技手段的注入為今年的春耕救急解難,既幫助農民不斷克服疫情影響,讓廣大農民種田更加輕鬆,也讓農業生產更加精準高效。

渤海潮评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让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村民在地裡勞作(2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長期以來,農業基礎薄弱,農民種田面朝黃土背朝天,農業生產面臨著“看天吃飯”的無奈,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勞動力的短缺也成為了擺在農業從業者面前的共同障礙。

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步伐的加快,成果轉化推廣的不斷加強,“智慧農業”大顯身手,速度快、效率高、效果好等優點一一展現。從“汗滴禾下土”到“無接觸式春耕”,也讓越來越多的農戶主動接受了這種新興的技術。

高標準農田的春耕離不開農業機械化,“智慧+”也是促進農業發展的技術手段,但要想讓農業變得更具科技感,不僅需要農戶們緊跟科技的步伐,積極求新求變,更需要政策的陽光雨露,合理調配作業機具,協調開展跨區作業,營造適應智慧農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幫助廣大農戶輕鬆實現機械化、規模化種田。

渤海潮评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让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

技術人員使用數字農業監管平臺查看農作物各項數據(2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農業農村部的最新調度顯示,預計今年投入春耕的農機具超過2200萬臺套,預計全國投入春季農業生產的植保無人機超過3萬臺,“北斗”定位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超過2萬臺套;通過開展“不見面”服務,指導培訓機手200萬人次、檢修機具620萬臺次……智能化設備的不斷“加持”,為高效有序開展春耕生產提供了“硬核”保障,這背後是科技創新的力量。

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對於農業而言,亦是如此,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體現得更為深刻。放眼未來,物聯網、大數據等科技在田間地頭廣泛普及和應用,正在深刻變革農業的種植模式,而農業科技新成果的加快推廣使用,也將有效破解農業“用工難、用工貴”,以及“誰來種地、怎麼種地”這些難題。可以說,智慧農業大有可為。

戰疫情,搶農時,科技正在給農業播撒著綠色希望。依託科技創新,推動傳統農業向智能化轉變,引領和支持農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農業高質量發展正當其時。(蘆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