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为何同样的计谋在秦朝与宋朝的结果会天差地别

公元266年,范雎来到咸阳城,为秦昭王提出了那个名传千古的计谋——远交近攻,帮助秦国夺得了大批的土地,成功的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远交近攻:为何同样的计谋在秦朝与宋朝的结果会天差地别


本身上来讲远交近攻是一个很优秀的计谋,又有范雎这样著名的战略家实施,按理说后人应该对这条计谋的实施很是了解,可是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偏偏有这么一个王朝,在实施这条计谋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好处,还把自己连续坑进去两次,最终导致自己的亡国,这个王朝就是宋朝,为何同一个计谋的结果会天差地别呢?

战略目标

在范雎为秦国提出这个远交近攻的理论时,是希望秦国用来开疆拓土的,“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资治通鉴周纪五》范雎的这些话也是明白的表现出这个计谋是为了争夺土地而出的,秦朝也是按照这个计谋走的,与齐楚相交而攻韩魏。


远交近攻:为何同样的计谋在秦朝与宋朝的结果会天差地别


但是到了宋朝呢?北宋末年与南宋末年,宋朝分别与金国和蒙古联合,当时的情况是宋朝与别人联合,应该是分别派兵进入敌国境内作战,这和二战时期苏联派军队进入波兰境内的战略意图应该是一样的,争夺土地,拓展战略空间,但是很奇葩的是,宋国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军队依然是打不过人家,所以宋朝在灭辽和灭金的过程中,除了吸引敌军的兵力之外,好处居然一点没得,既然好处没有,那又打不过,无奈之下只能转入防御了,这就导致了宋朝的初期的战略目标完全被迫的改变了,我们都知道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在别人成长的时候,宋朝在止步不前,那么结果自然也是不言而喻了。

盟友转换

在范雎提到的远交近攻的计谋中,盟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资治通鉴周纪五》可以明显的知道,在远交近攻中盟友的选择至关重要,必须联合弱的国家去打击强的国家才可以,这个盟友要不断的转换,秦朝严格按照了这一谋略执行,最终统一六国。

远交近攻:为何同样的计谋在秦朝与宋朝的结果会天差地别


而在宋朝时期,两宋每次在和别的国家结盟时,都是一门心思走到底,不给自己留一丝的退路,在北宋末期,辽国在式微之时多次派使希望宋国不要帮助金国,但由于宋徽宗一心收回燕云十六州,建立不世功勋,断然拒绝了辽国的建议,与金国达成海上之盟,最终使辽国覆灭,也把金国这座大山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南宋时期虽有北宋的前车之鉴,但是搞笑的是南宋君臣毅然选择了和祖宗一样的道路,导致最后留下的一点火苗也被扑灭。

其实导致宋朝两次被灭的原因都是统治阶级出现了问题,他们只一心解决眼前的问题,却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知道灵活变通,远交近攻的核心是联合弱的压制强的,最差也要使他们之间保持平衡,在这个核心的前提之下,盟友要时刻的转变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可是宋国完全没有这个担心,也终于导致了“靖康之耻”和“崖山之战”。

秦国能成功的利用远交近攻之计,是清楚明白的了解自己,而宋朝对于远交近攻之策却是未能参透,只知联合,却不知道这个联合的对象是在不断地变化当中的,那么失败自然是理所当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