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的“四川經驗”:混改成典型、率先完成三項制度改革

9月21日,四川省國資委舉辦了國有企業改革開放40週年高峰論壇,回顧了四川省國企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被認為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在四川,國企改革被當作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四川省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徐進在會上總結,四川省國資國企“以頂層設計為牽引,以重組整合為手段,以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為核心,以混改為動力,以開放合作為抓手,以保值增值為目標”,走出了一條具有四川特點的國資國企改革開放之路,為全國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貢獻了“四川智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現場獲悉,截至目前,四川省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已達8.9萬億元、居全國第6位,所有者權益3.25萬億元,國有經濟總量、上交稅費、從業人數均為全省的45%左右。

混合所有制改革

1978年10月,四川省委確定在寧江機床廠、四川化工廠等6個具有行業代表性的工業企業進行擴大企業自主權試點,拉開了國有企業改革的序幕,成為全國國有企業改革乃至經濟體制改革起步的標誌。

作為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視為激發國企活力的有效手段。

川航集團是四川省地方國企推進混改的典型案例之一。川航集團黨委副書記杜坤飛介紹,2002年,採取國家航空、地方航空加民營資本的股權結構,川航進行了股份制改造。到2010年前後,又進行了公司制改造。

杜坤飛提到,川航在航空食品、航空維修、航空運輸、金融等產業引入了不同性質、不同所有制的各類企業,股東既有純外資,也有中外合資,還有民營上市公司。

目前,通過吸引民營企業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川航整體上形成了由股份制的川航股份公司運營航空運輸核心資產,由國有獨資的川航集團打造航空上下游產業投資的發展格局。

“川航原本是老的地方國有企業,基礎薄弱、實力也不強、當時的機制也不夠靈活,增長能力是比較弱的。”杜坤飛表示,進行了混改的川航化解了整個集團單一經營模式的風險,開啟了中高速增長。

混合所有制改革很早就在四川省國資國企改革中落地,徐進總結,目前四川省正在推進10戶企業混改試點、8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全省地方國企混改面超過40%、省屬企業達51%。五糧液、沱牌捨得等企業混改成為全國典型,四川發展、四川航空、華西集團和長虹控股4戶企業改革案例入選全國地方企業改革100例,川商投、華西牙科等6戶企業入選國務院國資委“雙百企業”。

三項制度改革

國企改革中,增強國有企業活力,勞動、人事、分配等內部三項制度改革十分關鍵。徐進在會上提到,四川省在全國率先基本完成省屬國企三項制度改革。

2008年起,四川省國資委正式掛牌成立四川發展。“剛組建時,川發展的合併資產規模只有1900億元,估計到今年底就可以突破1萬億元。可以說,川發展的誕生本身就是改革的產物。”在四川發展黨委副書記、董事、副總經理張宜剛看來,川發展之所以能迅速發展,人力資源保障體系是其中的關鍵,通過三項制度改革,調動了大家“創業”的積極性。

具體而言,一方面川發展通過市場化配置資源,從國內外引進了幾十名中高端管理人才,其次是在人員配置上建立了競爭機制,管理人員競爭上崗,最後則是建立了契約化管理,明確了業績對賭的權、責、利體系。“完不成任務就自動下課。這兩三年,川發展有三位下屬企業的董事長,因為沒有完成業績而下課。”張宜剛認為,這種流動是正向的、有價值的,提高了人員配置的效率。

登陸了資本市場的五糧液則是利用員工持股計劃激勵著員工的積極性。五糧液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彭智輔介紹,用時近兩年半,今年4月,五糧液的定增終於塵埃落定,最大的意義就是將員工及核心經銷商跟公司的利益綁在了一起。

“對於五糧液的生產模式來說,員工持股激勵給公司帶來的變化,要到明年才會逐漸顯現。”彭智輔提到幾個數據,比如今年1~8月,五糧液實現銷售收入476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07億元,相比去年有很大幅度提升;配合持股計劃還進行了薪酬體系改革,今年五糧液基酒產量已經提升了好幾千噸,這些效益需要明年才能提現出來。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