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

希文,諡文正,好彈琴,尤其《履霜》一曲,人稱范履霜。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蘇州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


北宋名臣范仲淹,從小苦讀,學習《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後來又受到佛家思想的影響,敬信神佛。

他為官數十年,生活非常儉樸,即使身居宰相時也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有人主張為他建新宅,他說:“人追求的是道義。一個人如果心中有了道義,無論身在何處心裡都是高興的。”

范仲淹沒有為子孫置辦田地房產,卻用自己的積蓄興學、置辦義田、賙濟他人。他一生因正義敢言而數次被貶,但他不因個人的際遇而悲傷,曾三度當京官又三次被貶到京外做官。

天聖七年,剛進京任秘閣校理的范仲淹,因上疏反對皇太后鋪張浪費被貶出京城。此為一進一出也。

明道二年,任右司諫的他,因堅持為他人討回公道被皇帝貶往睦州。此為二進二出也。

景佑二年,范仲淹升任禮部員外郎,時任宰相的呂夷簡為防範仲淹直諫,便奏請皇上委任范仲淹做開封知府,並傳話范仲淹“不為言官,不要多費口舌去議論國事”。此為三進三出也。


范仲淹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陽樓記

自古以來,亭臺樓閣等建築一向以文傳名,比如,滕王閣靠了王勃的序,黃鶴樓倚仗李白、崔顥的詩,“醉翁之意不在酒”,歐陽修一篇短章成就小亭子的大名氣。同樣,岳陽樓也因為范仲淹的記而聞名遐邇。

《岳陽樓記》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流傳千古,依然讓人百讀不厭,歷久彌香。這篇曠世雄文寫就的背景是范仲淹為了應好友之邀而作。

這篇文章開頭一段敘述性文字交代了范仲淹為何寫此文的緣由,簡短的四句話中包含了對好友滕子京被貶謫的深切同情,“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以及對他勤政愛民、奮發有為的讚賞之情,“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並對好友請自己為岳陽樓作“記”的邀請,欣然應允。

接下來,范仲淹扣題繪景,從岳陽樓到洞庭湖的空間之廣闊浩淼,“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以及陰晴氣候之千變萬化,“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述了“岳陽樓之大觀”,從而引出南來北往的“遷客騷人”登樓觀景的兩種不同狀況。

每當陰雨連綿,連月不晴的時候,寒風怒吼,大浪滔天;太陽和星星黯淡無光,山嶽模糊;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暮色沉沉,天色昏暗,虎在長嘯,猿在悲啼,“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嶽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

如若此時登樓遠眺,看到滿眼都是蕭條的景象,就會有一種離家去國的孤獨感,國憂家愁縈繞於心,擔心懼怕小人的讒言和陷害,滿腹憂傷,愁腸百結,“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人因文顯,文以人傳,樓以文名。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和遠大抱負,吸引感動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而《岳陽樓記》又因他的高遠的境界和博大的情懷為世人所推崇;而岳陽樓因為有范仲淹和他的記名揚天下。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白髮征夫淚。——(宋)范仲淹 ​

范仲淹的胸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