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在瑞丁老爸主辦的“家長自我關懷”實驗班裡,我和家長們分享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想要獲得幸福,獲得和諧的關係和高質量的溝通,首先要學會:

不要努力去處理那些由我們創造出來的、原本並不存在的問題。

什麼叫做“原本並不存在”的問題?想弄懂這個問題,我們就要首先意識到,我們的頭腦裡存在著一件很重要的東西——念頭 。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什麼是念頭呢?用比較好懂的說法,就是“想法”。我們時時刻刻都在產生各種各樣的念頭。這些念頭來來去去,會發生也會消失。

也許有的人會說,不會啊,我現在很放鬆啊,就沒有什麼想法嘛。

不對,“沒有什麼想法”就是一種想法,就是一種念頭。

也有人會說,那要是這樣說的話,我的念頭不要太多,想什麼都是念頭啊。

沒錯,按照常規的狀態,我們的頭腦裡始終都會流動著各種念頭。它們就像瀑布,連續不斷地在發生。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這太正常了,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沒有什麼不對。念頭(想法)的升起和消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頭腦的功能,無從迴避,也不需要回避。

關鍵在於,就是因為“念頭”實在是太正常,導致很多時候,我們都意識不到它的存在。就好像是我們的呼吸。即使我們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呼吸,但呼吸一樣在發生。

結果,就在唸頭們如瀑布流水般嘩嘩而過的時候,我們沉浸在其中並不自知。當念頭發生的時候,隨之而來的就是情緒。比如,當我想到我被欺負了,就會覺得非常生氣。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這種情緒所帶來的痛苦感,那就非常真實了。於是,我們可能會立刻採取行動,去做些什麼。改變現狀;例如我覺得我被欺負了,就會非常憤怒,可能就會反抗,用一種兇惡的態度與對方說話。

有的時候,我們沒有立刻採取行動,但是情緒會再反過來,作用於念頭,引發新的念頭。

比如我覺得我被欺負了,就會感覺到非常憤怒;在憤怒的時候,我會情不自禁地想:這都是什麼鬼啊!為什麼倒黴總是我,受傷的總是我?是看我好欺負嗎?真是人善被人欺!!!

這樣的念頭,說不定又會引發“很受傷”或者“自憐”的情緒。這時我的情緒感受就會開始複雜起來。

想象一下,如果再由此引發對“人善被人欺”的感慨,又會引發對我對“命運不公”的判斷,說不定還有對自己的否定,進而引發自責和自我怨恨。

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一個小小的事件,會引發當事人大大的憤怒。因為即使只有一瞬間,我們的內心戲可以非常豐富。

在源源不斷的念頭和源源不斷的情緒相互作用下,我們的感受會一變再變,最終變得無比糾結、無比巨大。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於是乎,我與很多剛開始來諮詢的家長溝通時,經常會說:“我有點跟不上你的節奏,你說了很多問題。能不能一個個地來。”細緻梳理之後,就會發現,很多時候那些問題,都是後來的“念頭”引發出來的東西。

可能在“孩子不做作業”的表象下,家長其實面臨的是:為孩子感到擔憂、為自己感到丟臉、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對伴侶的失望,甚至對對人生的意義的疑慮等等。

這些痛苦,都是由一個個念頭引發而來的。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說到這裡,恐怕有很多人會說,那這麼說來,念頭豈不是萬惡之源?

不。前面就已經說明:念頭(想法)的升起和消失,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是頭腦的功能,無從迴避,也不需要回避。

其實情緒也是一樣,人非草木,能感受到情緒是太正常不過的事了。

這裡有一道處理問題的“七字真言”,叫做:我有了一個念頭

我們要練習的並不是摧毀自己的本能;而是要開始練習:別一直沉浸在習以為常裡,要意識到念頭只是一個念頭。

一旦你這樣想,你和“你的念頭”分開了。

這樣“自我”開始浮現,而“我的念頭”也變成了一個獨立的存在。

念頭既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東西,就可以由“我”好好地研究它。

始終能有能力想到,“我”可以研究“我的念頭”,而不是直覺地認為我的念頭就是事實,就是要我去解決的問題,我們才有可能看到事情原本的樣貌。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例如之前提過的那個例子,一位家長朋友非常確信的問:我的孩子一做作業就哭,就喊媽媽,該怎麼辦?

言下之意,她已經認定了做作業就哭,是有畏難情緒,是不好的。叫媽媽是怕苦、粘人,也是不好的。

順著這個思路,一旦對這個念頭本身沒有察覺,這就是一個問題。它會引發焦慮,引發家長去批評孩子講道理,引發家長來想我尋求解決的良方。

於是,這位家長就會非常努力去處理那些由我們創造出來的、原本並不存在的問題。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孩子會哭是個問題,只是一個念頭而已。未必就是真的。我們也很容易就可以想到,其實孩子哭是因為孩子遭遇了困難。遇到困難,向最親愛的媽媽求助,是人之常情。

如果媽媽能想到這是人之常情,她就根本不會焦慮,也自然無需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不用什麼辦法,問題就已經消失了。

也許有家長朋友會說,這是碰的巧吧。我有很多想法,發現出來的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啊。

沒錯,也許有時候我們的念頭與客觀存在是一致的。但是如我直言,這樣情況並不多。剛好碰到一致的,才是運氣好。

更多情況下,我們的念頭是時刻流轉的、延綿不斷的,我的頭腦會不由自主地把前世今生的所有事情都拉到眼前。我們很容易就錯過了真實的對方,到底是在遭遇什麼問題。

我經常和前來諮詢的家長講:孩子的確有些小問題,但是很遺憾,可能並不是你所想到的問題。

把孩子換成任何人,任何事,其實也一樣。

構建幸福的親子關係,從認識自己的念頭開始

所以,我們需要做的,是首先練就“察覺到自己念頭的能力”

“我的孩子十幾歲就談戀愛,這麼墮落,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變成:“我有一個念頭:我覺得我的孩子十幾歲就談戀愛,很墮落啊。我應該如何分析這個念頭?

“我和我的老公教育理念不同,所以大家有很大的矛盾。我要怎麼辦?”

這個問題其實應該是“我有一個念頭,我覺得我和老公教育理念不同,我覺得我們現在有很大的矛盾。然後跟著想想看,我怎麼分析這個念頭。

開展這樣的工作,一方面我們可以來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個“念頭”,另一方面你會慢慢發現,你的念頭絕大多數都與你自己有關,其實與事件的現實以及對方(比如孩子)關係並不大。

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首先擁有察覺自己念頭的能力。

畢竟,念頭嘛,就是一個放在腦子裡的風暴;念頭嘛,並不一定全都是真的!

這是一個雖然有點難,但是很有用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