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今天,洞察君上网冲浪的时候,不小心重温了2008年的金融大危机,看到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法扭转经济颓势,让我想起了,大唐盛世也曾遭遇过经济大危机。

唐玄宗末年,唐朝权臣安禄山伙同史思明发起内战,争夺唐朝的统治权,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当时政府为了稳住局势,把大量的军费分摊到人们身上,导致农民在租调、摇役和兵役的重压下倾家荡产,许多农民不得不卖掉土地远走他乡四处逃亡。

这使得当时的均田制几乎崩塌。而在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占了国民经济大头,农民逃亡、均田制崩塌导致唐朝经济严重衰退。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安史之乱

大唐经济几乎崩溃

衰退到什么程度?非常艰难,朝堂差点都无法运转。

安史之乱期间,政府军费开支浩大,国库已经开始入不敷出了。租庸调的赋税收入难以维持政府的生存, 唐朝陷入严重的国家财政危机。

好不容易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唐朝藩镇割据现象并没有丝毫缓解,反倒是日益加剧,无疑是雪上加霜。各地节度使独霸一方拥有独立的财政权力,割据势力截留地方赋税,中央鞭长莫及,财政收入难以保证。

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甚至京师官吏的俸禄不能按时发放,最后到了以“税天下地青苗钱(附加税)以充百官课料”的地步。

更让唐朝政府焦头烂额的是人口逃亡,户籍管理瘫痪导致最大财政收入来源——赋税,最基础的税收都得不到保证。

一个安史之乱,真的死差点毁掉了整个唐朝。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唐玄宗

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李适,以长子的身份被册封为皇太子,这就意味着他将会接受这个“烂摊子”。果不其然,唐代宗病逝后,太子李适即位,唐德宗上位。

唐德宗上位后,面对着经济衰败,民不聊生的“烂摊子”,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想尽办法,欲凭一己之力扭转颓势,重现大唐盛世,好流芳百世。

改革功臣杨炎上线

唐德宗,召来众臣,叫大家畅所欲言,朝堂下一时讨论得沸沸扬扬,却没有人出来提出自己的想法,唐德宗刚想拍板大怒,说时迟那时快,宰相崔祐甫箭步上前,称有一人可担此重任,而此人正是杨炎。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杨炎

此前,杨炎因为前宰相元载被贬任地方官。唐德宗听了崔祐甫的一番谏言后,觉得颇有道理,于是“死马当活马医”,当即拟旨召回京师,暂封门下侍郎一职,负责政府财税工作,开始进入试用期。

这一召一封,算是找对了门路。

唐玄宗在位时,内库大权在宦官手中,这哪能啊,看电视剧我们就知道十个宦官,九个贪,财权在宦官手中,他们中饱私囊,账目混乱。

整治内库

杨炎一上来,就提出国家租赋不能变成皇帝私产,建议把大盈内库财赋仍拨归有关部门管理。德宗二话不说,采纳了他的建议 , 恢复了安史之乱前国家公赋予皇帝私藏分管的制度,维护了国家公赋收支独立的原则。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推行两税法

奔走过朝野之间的杨炎,在地方为官的时候,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太大,主要的财富都是集中在土地贵族手里。旧式的租庸调法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旧的赋役制度无法满足国家财政的需要。

于是,杨炎盯上了贵族,他们过得太舒服了,农民太惨了。在封建社会里,或者说无论哪朝哪代,赋税收入是财政收入之根本,杨炎深知,要想提高财政收入,就必须从土地贵族掏多一点。

于是,杨炎开启了第二步,再度上奏德宗,请求废除租庸调法,改征地税、户税,分夏、秋两季进行,以征钱替代征实物的两税制。

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实质上就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

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是不再区分土户(本贯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显然,两税法的推行触犯到了当时土地贵族的权益,户籍不分主客, 不按丁额征税,而选择按贫富征税, 无地和少地农民所要缴纳的税少,而地主巨贾等资产多者则需要缴纳大量税费;不按定额征税,而按税率征税,资产多的地主巨贾承担更多的税负义务。

贵族们强烈表示反对,但是唐德宗说我说了算,经过评估和修正,最终还是果断推行杨炎提出的“两税法”。

作为财政改革家,杨炎以数据说话。让德宗惊讶的是,两税法推行不到半年,两税法取得巨大的效果:

建中(公元 780 年正月 -783 年十二月)年间末, 就有了一千三百多万的两税收益,比以前唐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还要多出百万,唐朝的全部财赋收入达到了 3000 余万贯。

唐朝的经济死局就此被杨颖炎盘活了。百姓的生活又开始好起来了,有奔头了!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锦上添花的“量入为出”

虽然,税法制度更改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税怎么分担,最后都是由农民承担。杨炎认为,富了国家穷了人民,这万万不行,于是提出了一个“量入为出”的思想:想要降低农民的税收压力,最直接最暴力的做法就是减少财政支出,减少不必要的政府支出,如此一来,农民的税收压力也大大减少了。

“量入为出”的提出,为“两税法”锦上添花。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杨炎是一个了不起的财政改革家。有人会问,洞察君,为什么会说杨炎是个恶人呢?

且听我慢慢道来,杨炎提出了这么好的政策,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自然就成了唐德宗身边的红人,一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独揽大权后的杨炎开始成为恶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滥用大权。

前面提到他因前宰相元载一案被贬到地方,其实他就是元载的人。看宫廷剧,我们知道,古代的朝堂,结党营私是常见的事情。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杨炎独揽大权后,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

德宗就派遣中使询问泾原节度使段秀实此举的利弊。段秀实是一个正直不阿的人,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凡安边却敌之长策,宜缓以计图之,无宜草草兴功也。又春事方作,请待农隙而缉其事。”

杨炎听说后大怒,认为段秀实是在遏制自己。于是解除了段秀实节度使的职务,征召为司农卿。

再者,杨炎还构陷了著名理财家刘晏的冤案。因为元载之案,主要由刘晏审理,元载被杀,作为其余党,杨炎也受到连累被贬,因此他对刘晏深加怨恨。

上位后,杨炎决定要除掉这位仇人。在德宗面前,流着眼泪说:“刘晏与黎干、刘忠翼同谋,臣为宰相不能讨,罪当万死。”又建议“尚书省,国政之本,比置诸使,分夺其权,今宜复旧”,以便剥夺刘晏的财权。于是德宗罢免了刘晏的转运、租庸、青苗、盐铁等使。

以为这就完了?并没有,杨炎揪着刘晏不放手了。

安史之乱后,大唐经济几乎崩溃,竟被“恶人”杨炎两税法盘活

刘晏

后来,杨炎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由,贬其为忠州刺史。当时司农卿庾准也与刘晏不和,杨炎就任命庾准为荆南节度使。不久,庾准迎合杨炎的意图,诬告忠州刺史刘晏写信给朱泚请求营救,言语多有不满,又诬告刘晏召补州兵,想要抗拒朝命。

杨炎作证说明确有其事,德宗信以为真。七月就秘密派遣中使到忠州杀死刘晏,然后下诏赐死。朝野上下都认为刘晏冤枉。

直至刘晏死了,杨炎才罢手。

独揽大权后的杨炎,恶事远不止这两件。可以这么说,杨炎的一世英名,在他独揽大权后,便毁了。记仇,心胸狭隘,让他公报私仇,滥用大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啊。洞察君与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