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在我國曆史上有很多的王朝,這些王朝在歷史上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篇章,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如秦之一統天下,漢之開疆擴土,唐之萬國來朝,元之疆域萬里。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秦始皇一統天下


有諸如秦始皇、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有諸葛亮岳飛這樣盡忠報國的臣子,也有呂后武則天這樣力挽狂瀾的女性。李白杜甫在飲酒賦詩,顧愷之吳道子在潑墨丹青,霍去病衛青在飲馬長城。

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在吟唱那個時代的光輝;龍門石窟莫高窟在訴說當年的景象;和親道路上的琵琶聲,絲綢路上的駝鈴聲在說明過去的繁榮。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見證了這些王朝盛衰興亡。

我國的這些王朝有過輝煌,有過沒落;有過先進,有過落後;有過光榮,有過恥辱。還有說不起道不盡的歷史怪圈,深深吸引著後人的眼球,彷彿有一股歷史借鑑的意義。

(一)​打江山坐江山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家天下的體制,連所謂的堯舜禹禪讓,史記中也都是一家人讓來讓去,到了後來夏朝建立,家天下的體制終於確立。王位的繼承順序就是父死子承,兄終弟及。外人沒有插手的可能。

這種體制和思想決定了我國古代幾千年來最高權力是私有狀況。歷史上那些推翻暴政,抗擊壓迫的英雄豪傑們,還是篡權奪位,身披黃袍的亂臣賊子們,還是割據一方,野心勃勃的軍閥諸侯們;一旦他們歷經千辛萬苦,艱難險阻擁有改變天下的力量,幹了改朝換代的事,便成為了新皇帝;而不是天下為公,還政於民。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秦始皇


他們打江山是為了坐江山,享受其他人所不能享有的一切,而不是為百姓謀福利,為萬世開太平。而且他們還嫌歲月短小,想長生不老,還想真的再活五百年。

秦始皇、漢武帝等等帝王信奉神仙方士,尋找長生不老藥,想跟神仙見面。於是他們大興土木,勞民傷財,花費巨大的錢財去尋找,最後被方式所騙,還有不少皇帝死於服食丹藥。

《史記·秦始皇本紀》既已,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

但是長生不老是不可能的,這些帝王們就想將江山傳給子孫萬代。《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為了能夠江山永固,把皇位穩穩當當地傳給兒子孫子們,他們殺功臣,比如劉邦朱元璋;他們設立輔政大臣或者託孤大臣,比如劉備李世民;他們殺皇太子之母,比如劉徹還有北魏王朝。

“(朱元璋)借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所未有。”

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皇帝願意把皇位讓與他人,也不想讓天下萬民參與朝政,也不會與黎民百姓共享權力。他們將天下變成了一家一姓之江山,還不允許他人威脅皇權,甚至加強皇權,加強君主專制。為了君主專制,皇權獨尊這些帝王千方百計想辦法,為此絞盡腦汁。比如朱元璋廢除了丞相制度。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朱元璋

到了清朝,我國君主專制體制達到最高峰,帝王統治術也已經爐火純青。我國也越來越落後,

我國幾千年多年的歷史沒有一個朝代跳出了打江山坐江山的體制和思想。“老子打江山,兒子做天下”,“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這些俗語也因此產生。

直到辛亥革命,孫中山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以來的皇權專制統治和皇帝制度。我國這才跳出了這個歷史怪圈。

我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江大河流域的黃河流域,農業成為文明發展向前的動力,農業成為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

自從商鞅變法獎勵耕戰以來,秦國變強,由此統一華夏。在秦國統一戰爭中最為重要的國運之戰長平之戰中,趙國就是因為農業不發達,糧食短缺,從而導致戰爭中的舉措失當,從而失去了戰爭主動權,秦國因此贏得了戰爭。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戰國七雄


還有就是勾踐滅吳就是將熟種子送給了吳國,導致吳國糧食短缺,吳國滅亡。勾踐復國成功。統治者由此認識到糧食是戰爭最重要的戰略物資,從而重視農業,歷朝歷代的王朝都要勸課農桑,鼓勵農業生產。

《呂氏春秋》:“古先聖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於農。民農非徒為地 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 位尊。民農則重,重則少私義氣少私義則公法立,力專一。 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 民捨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民捨本 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 有遠志,無有居心。民捨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 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因為這個原因,重農抑商的政策也成為了古代王朝的基本國策,為了執行這一國策,帝王們想方設法的將黎民百姓捆綁在土地上,不讓老百姓從事工商業,不讓老百姓隨意流動。

壓縮商業空間,搞鹽鐵專賣制度,將獲利最大的產業掌握在朝廷手中。打擊商人,對商人課以重稅,設置一系列對商人的限制,商人不能騎馬乘馬車,穿絲綢衣服;商賈不得擁有私有土地;商賈以及子孫永不得做官參加科舉考試;遷徙商人到邊遠地區戌邊等。甚至於在漢朝用法律形式確定士農工商四等職業制度。

《史記》: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孫亦不得仕宦為吏。

晁錯在《論貴粟疏》:“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欲民務農,在於貴粟。”

這些政策導致我國所有的王朝財政稅收都來源於農業稅,而王朝的財政歲入都是以農業稅為主。官員的工資在很多王朝也都是發放糧食,所謂俸祿就是俸銀祿米兩種。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宋朝


就連所謂商業發達的宋朝其商業稅收一直沒有超過農業稅,但是非農業稅超過農業稅。宋朝的朝廷專賣制度比較完善,許多的獲利更大的商品都實行了專賣,比如茶葉專賣、食鹽專賣、酒類專賣(“榷酤”)、礦產(如礬)專賣、舶來品專賣、榷場互市等。

渡江之初,東南歲入不滿千萬;逮淳熙末,遂增六千五百三十餘萬焉。今東南歲入之數,獨上供錢二百萬緡,此祖宗正賦也;其六百六十餘萬緡號經制,呂元直(呂頤浩)在戶部時復之;七百八十餘萬緡號總制,孟富文(孟庾)秉政時創之;四百餘萬緡號月樁錢,朱藏一(朱勝非)當國時取之。自經制以下,錢皆增賦也。合茶、鹽、酒算、坑冶、榷貨、糴本和買之入,又四千四百九十餘萬緡。

而元朝的商業稅收入在朝廷的歲入中所佔的比例不大,元文宗時期全國的商業稅才93萬兩白銀左右,而當時的朝廷歲入就有一千三百萬兩之巨。

《續文獻通考·徵榷考》:元代文宗天曆年間,全國商稅總額為九十三萬九千五百六十八錠有奇,其中江浙行省商稅總額為二十六萬九千二十七錠二十兩三錢。

許多王朝在早期稅收都是農業稅,到了中後期,社會發展,百姓的流動性增加,朝廷對土地的控制力降低。土地兼併非常厲害,所謂“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容”,而且許多擁有大量土地的人還隱瞞土地,減少土地上的稅收將稅收轉嫁到其他無地少地的農民頭上。小民之土地不足天下之半,卻納天下之稅。

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

止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

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

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

朝廷收入減少,朝廷出現財政危機。許多人的改革重心都放到了丈量土地,查清被隱藏的土地,然後重新確定稅收,然後才是將重要的獲利更大的物資收回朝廷,由朝廷進行專賣,然後才是收取更多的商業稅,改革進行到最後是各種苛捐雜稅都有了。

《宋史》:方田之法,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一百六十步為一方,歲以九月,令、佐分地計量,驗地土肥瘠,定其色號,分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稅數。

當有些王朝的專賣、商業稅、各種苛捐雜稅的收入超過農業稅的時候,王朝也快要完蛋了。這種稅收制度和稅收結構在古代王朝中一直沒有改變。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元朝


而這種朝廷政策和稅收制度保障了王朝前期的繁榮昌盛,也確實創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治世和盛世,比如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元嘉之治、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洪武之治、永樂之治、仁宣之治、康乾之治。創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王朝比如秦漢隋唐。

但是這種朝廷政策和稅收制度導致了社會結構固化,社會的創造力降低,百姓的流動性降低,商業商人必須依附於朝廷,社會得不到進步,整個民族和社會的思想得不到發展,城市市民和商人階層無法發展裝大,最後連資本主義萌芽也被扼殺。

(三)​王朝週期律(治亂循環)(統一與分裂)

自從秦始皇一統天下,確立了以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時代。從此我國古代王朝不論是大一統還是分裂割據的,其壽命不沒有超過300年。

西漢215、新15、東漢195、三國60年、東晉103年、南北朝169年、唐朝289年、五代十國53年、北宋167、南宋152、元朝98年、明朝276年,清朝267年。短命王朝除了秦朝15年、隋朝37年、西晉51年。

所謂“王朝週期律”是一個王朝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週期性現象。由亂入治,由治到亂的治亂循環往往伴隨其中。而分裂和統一則成為歷史常態。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唐朝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任何一個王朝都沒有跳出王朝週期律,存活300年。這是因為人口增長、土地兼併和氣候變化都有關係。

因為我國古代王朝是個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國。農業是整個王朝的基礎,但是因為古代並不重視技術進步,將從事技術的行為斥之為“奇技淫巧”,而技術得不到相應的重視而落後。農業技術的進步就停留在了鐵器和牛耕上,所以幾千年來農業都沒有改變靠天吃飯的基本規律。

而且我國古代的耕地面積增長比不上人口增長,我國古代的耕地面積在漢唐宋元時期也就5億畝,明清有所增加。我國古代的糧食畝產在300~400斤之間。可以說就我國古代的農業而言,在南方沒有得到開發的情況下,我國古代官方人口最高一直在6000萬左右徘徊。

《韓非子·五蠹》今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勞而供養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而不免於亂。

每一個統一王朝剛剛建立的時期,因為經過了戰亂,人口銳減。人地矛盾並不突出,人口太少,政府鼓勵開墾,甚至於給農民發放生產工具和耕地。

據《史記》載:“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

也就會這個時候,氣候也變得比較溫潤,農業得到發展。因為天下初定,社會矛盾並不突出,只要君主賢明,治世也就隨之產生。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增長過快,導致耕地面積增長跟不上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而且土地兼併也達到了一個頂峰。對於資源的爭奪,加大了社會矛盾。

加之氣候也發生異常,在許多王朝末期都會出現寒冷期。我國古代有四大寒冷期,分別是西周寒冷期、東漢南北朝寒冷期、兩宋之交寒冷期、明清寒冷期。

而且王朝末期氣候變化太頻繁,乾旱、霜雪、洪澇等自然災害頻發,導致局部地區赤地千里,農業顆粒無收。而大量的人被凍死和餓死。

加之昏君奸臣當道,朝政腐敗,官員橫徵暴斂,苛捐雜稅極多。整個社會人才得不到重用,上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太小。朝廷不賑濟災民,不少農民過不下,只好揭竿而起。而北方的草原民族也因為氣候原因而南下,爭奪生存資源。

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

由此亂世的大幕就此拉開,,各路英雄豪傑紛紛登場,各顯身手,逐鹿中原。亂世中的人往往野心極大,“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成為真實寫照。

古代王朝跳不出的三大歷史怪圈

五代十國


這些英雄豪傑各自拉起一支兵馬趁火打劫,打著勤王的名號,佔山為王,割據城池。一時之間,互相誰也不能統一,分裂割據的局面就此形成。

《三國演義》: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亂世中戰亂頻繁,人口銳減,分裂幾十年後。氣候又變得溫潤起來。只要君主賢明,任用賢能,得文武輔佐,又可以蕩平四海,一統江山。建立新的王朝,開始重新分配土地,進入下一個歷史王朝週期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