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用户66243619


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已经上百万人了,为何清朝一个不留?


南京的明孝陵,镌刻着四个大字“治隆唐宋”,这是康熙帝对朱元璋的评价,盛唐大宋在康熙眼里,并不能和朱元璋所治理的明朝相比,先不论这四个字是否过誉,单从这个举动上来看,康熙起码对朱元璋是比较认可的,那么对待他的子孙,也应该是宽宏大量,但事实却截然相反。

据一些研究明清史的人统计,从朱元璋设藩到崇祯皇帝殉国,二百多年的时间中,明朝宗室皇亲的人数已经到了百万级别(数据统计存疑),虽然切实的数据没有详实的统计,但光从明末时巨增的八十三位亲王的人数,也大概可以想见,明末宗室的数量不会太少。

一个新的王朝如何处理前朝的宗室人员,是一个并不怎么复杂的问题,早在周朝时,老祖宗就给后世做了表率,商纣王灭亡后,周武王把他的儿子封在了殷,做了八百多年的诸侯王。

有名的刘阿斗,国灭之后,不一样也乐不思蜀的生活在魏国,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一般来说,对于前朝的处理,是生人不举刀,死人不移坟,中国的朝代替更,讲究的是一个天命循转,他失去天下,是天命,你得到天下,也是天命,因此没必要对前朝宗室赶尽杀绝。

可是清朝却做了最忌讳的事,百万的明朝宗室,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要知道,满人入关时,八旗的人数也不过几万而已,对于如此众多的具有号召力的朱家后人,清朝统治者恐怕不能学周武王那么大度,给朱家留一片繁衍生息之地。

清朝也知道,凭借着自己几万的兵力,直接对明朝宗室动手的话,那是一个巨大风险的东西,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和保证清朝入关的合法性,他们采取的借刀杀人的伎俩,对明朝宗室的消灭,更多的是让投降清朝的汉人去做,比如吴三桂这种。

本来以为李自成会赶跑之后,和自己冤仇没有那么大的清朝会留给自己一条活路,但是没想到,屠刀只不过是换了一个屠夫执手而已,成千上万的明朝宗亲被一个个族灭,剩下的人赶忙给自己改换姓名,二百多年的尊荣到了他们这一辈人的头上,却成了索命的招鬼幡。

政治是残酷的,绝对不会掺杂任何的情分在里面,康熙对朱元璋的赞赏,明面上是肯定朱明王朝,实际也不过是为给自己收拢人心罢了,不要看他说了什么,看他是怎么做的,也就了然了。

吴三桂为了得到清朝的信任,在缅甸抓到永历帝后,直接对他进行来诛杀,这种突破君臣底线的事情,清朝非但没有怪罪,反而给予吴三桂割据一方的高官厚禄,这种态度,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到了乾隆之时,对吴三桂大肆批判,杀永历帝又成了贼寇也不忍为的畜生行径,这种前后态度的反转,和康熙帝在明孝陵题词是如出一辙的。

清朝对于朱元璋子孙的忌惮,是自己心虚的一种表现,毕竟打着为崇祯复仇的名名义进了京城,按理来说,李自成死后,为主复仇的人,就应该把天下交还给旧主,哪里有鸠占鹊巢的道理。

那么既然做了鸠占鹊巢的时候,又怎么可能不下死手斩尽杀绝,总而言之,清朝无法大度,也大度不来,它带着原罪建立了王朝,就只能通过虚言涂饰来构建自己的合法性。

相对于清朝的阴险残酷来说,宣统皇帝逊位后,民国依旧采取了历史上通用的善待前朝宗室的做法,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死手,甚至连清朝皇室的财产和侍卫都没有剥夺,还进行了十几年的优待,哪怕最后军阀入京,这些大老粗们,也遵守了最基本的底线,不对宗室的人员有人身的危害。两个朝代的落幕,受到的待遇却是天壤之别,不知道清朝的皇帝们,在九泉之下会不会反思自己的过错。


猫眼观史


朱元璋的子孙上百万人,有人已经回答的非常好了,那我就不说了。我来说说问题的关键,清朝为什么一个不留?

清朝灭亡后遗留了将近14万皇室贵族。在1912年,辛核革命把满清推翻,清朝不复存在。遗留下的14万皇室贵族去了哪里呢?


逃亡海外

满清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封建王朝。在清末,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特别是,被外国蹂躏过后,清朝的人从新认识了世界。知道了,天下还有比中国更好的地方。在溥仪宣布诏书退位后,树倒猢狲散,有钱的家庭,为了活下来,带着自己的钱财逃亡海外。南洋日本居多,但是更有钱的家庭,会移居欧洲美国这些远点的国家。

那英


隐姓埋名改汉姓

辛亥革命爆发后,同盟会提出驱除鞑奴,恢复中华。作为皇室贵族都怕被清算,被屠杀。没钱的家庭逃不出去,就只能隐姓埋名,改汉姓。比如爱新觉罗在满语中是金的意思,就改为金氏,当然还有改成,罗、艾、骆、赵等姓氏的。那拉氏就改为汉姓那或者南。那英就是叶赫纳拉的一支,而且和慈禧是同族。像吴京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裔,正黄旗。佟佳氏也改成佟,像佟大为就是这个姓氏的后裔。所以满清的后裔,并不是一个没有,而是隐姓埋名,改名换姓。在新中国建立后,政策变好,很多满清遗留的人才开始慢慢恢复自己身份,很多人连自己的族系都无法理清。

吴京

所以,清朝并不是一个都没留下,而是他们把自己隐藏了起来!
关之琳


青史照人


朱元璋18代100多万子孙,多数死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七十二家”起义军之手,满清虽曾两度进行大清洗,但并末达到绝灭的程度,只是其后代的结局却太过悲惨。

朱元璋有百万子孙可信吗?

大明弘治五年(1492年),据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上汇报时讲:截至当年8月份,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已生育子女共94名。到了万历年间,已达5000多个皇族后代。

嘉靖年间,山西有封爵的朱姓皇室后代有1851名,万历年间河南有5000多个皇族后代。据当代历史学者推算,明代皇族人员增长率是全国平均人口增长率的10倍以上。所以,预估朱元璋的后代子孙人数已超100万。

朱元璋为何会有这么多的子孙?

历史上,多有人说朱元璋冷酷无情,但是他对子孙后代却好的无以复加。一方面,大杀功臣,为子孙铺路;另一方面,则大封宗室王亲,25子封王、16女封公主。或许,因为杀的功臣过多,所以朱元璋想要依靠子孙来拱卫朱家江山吧。

获分封的子孙,其后代10岁起,就可以享受到高出朝廷高官7倍的俸禄,成年结婚时还有住房、冠服、婚礼等福利费用,而死后更有一笔丰厚的丧葬费。

正所谓:“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这些有钱有闲无所是事的富贵子孙,自然就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繁衍后代的事情上。例如: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一人就生育子女94名,孙子辈163名,曾孙辈510多名,整个王府当主子的就达到上千人之多。

朱元璋这么多子孙靠谁来养?

当然要靠全国百姓和土地来养,因此给国家财政增加了巨大的负担,而全国的大量土地和财富又集中在朱氏皇族人的手里。如:明朝中期,景王、潞王各有4万顷良田;福王有2万顷良田;桂王、惠王、瑞王等各有3万顷良田;吉王更是高达5万多顷。当时的朱氏皇族,就占据了整个河南土地的一半之多。

如此以来,让天下大多数老百姓吃什么,喝什么?老百姓能不嫉恨这些朱氏皇族吗?所以,当天灾来临之时,国家没有赈灾的余粮,又没有富余的军饷,而这些朱姓皇族又不愿意拿出,靠什么来安抚百姓,又靠什么来强大军力,各地起义也就更加以平定。

朱元璋的百万子孙是怎么被杀的?

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七十二家”起义军点燃全国烽火之时,也就预示着这些朱姓亲王、郡王、将军们好日子的终结。享受了200多年的福报,也该尝尝苦果的滋味。

据太原总兵姜瓖亲眼目睹:农民军,“凡所攻陷,却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崇祯末年,李自成挥军进入山西,每到一地,必先捕杀皇族,掠其财富以为军助。山西平阳陷落后,西河王等全族300余人遇害;汾阳失陷后,搜杀“宗绅”,造成“彼汾一方,几成罗刹鬼国”;太原被占后,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因“恐分支宗人为变,闭门搜捕,得千余人,杀之海子堰,若歼羊豕”;大同被占后,代王朱传齐等皇族4000余人被杀,此事在姜瓖的启本有记载。

期间,仅李自成军就杀掉山西朱姓子孙1万多人。同时,再加上张献忠军“所到之处,诸王扫灭”等特性,灭襄王朱翊铭全族、诛杀楚王朱华奎全族等。

“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当时,起义军对待朱元璋的后代,无论乞降、献出财富,还是以死相抗,尽皆诛灭。对此,史书多以“殆尽”、“合族”、“皆”来记载明皇室后人的遭遇。再如:张献忠攻占常德 ,“荣王室殆尽”;重庆,蜀王朱至澎 “合宗被害”等。

后来,满清入关后,再次对朱元璋的后代进行诛杀。大清建国后,常有人以朱元璋后人身份“反清复明”,因此朱元璋后代再次遭到大清洗。就算跟随郑成功跑到台湾的一些皇族,在康熙收复台湾后,也遭到杀害。如:益王朱怡镐、泸溪郡王朱慈著、奉南郡王朱和睦、舒成郡王朱慈喜等族人。但并未达到绝灭的程度,如:雍正皇帝曾将明宗室后裔朱之琏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等。

想当初,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军之时,目的就是为了消灭元朝存在的特权阶层,维护广大穷苦百姓的利益。然而,当他推翻元朝后,却又将子孙们变成了特权阶层,从而为大明江山埋下了祸根,也为子孙后代埋下了祸患。


祥子谈历史


在清朝之前,明朝作为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老朱作为草根皇帝,打下大明江山实属不易,更希望子孙代代享受荣华富贵,明朝灭亡时,朱元璋的子孙们却连苟活在世的可能性都没有,清朝时期只要发现有明朝朱元璋的后人,就一律斩草除根,不给他们任何活命的机会,为何清朝会如此决绝呢?

朱元璋在建立了明朝之后,他便迫不及待进行封藩,自己的子孙后代去各个藩地驻扎,让明朝的基业可以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而且朱元璋还制定了一个规矩,就是朱元璋的皇室子孙们在十岁之后就可以领俸禄,他们不需要任何劳作。虽然朱元璋制定的这个规矩完全是封建帝王专制的作风,对于百姓来说十分不平等,但是在皇权至上的年月,阶级等级森严,也无所谓平不平等,只能说朱元璋的后代子孙命好,可是他们后来也因为是朱元璋的后代而遭到了屠杀。朱氏子孙的人数庞大,到了后期已经形成了上百万人的规模,而这完全是因为朱棣登基后所造成的。

为什么要怪罪朱棣呢?因为在朱棣登基后,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发现藩王对于朝廷的政权威胁太大了,所以他在篡位后就一直在观察是否有藩王之间联合的情况出现,避免藩王们抱团和朝廷作对,因为有这样的担忧,朱棣就规定藩王不可以碰面,这些藩王平日里没有其他事情可做,就只能赋闲在家生孩子,反正生下来的孩子有朝廷养活,就这样朱氏子孙的人数开始暴涨,人数如此庞大的情况下,也给大明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这些朱氏子孙平日里不劳作,对于大明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完全就是明朝的寄生虫,但是明朝的规矩摆在那里,所以这些明朝的王孙贵族们就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

在清军和明军对抗的过程中,当时清朝军队只有十万人,虽然他们作战实力强大,但是人数不占优势,虽然在战场上占据了上风,但是心中还是没底的,毕竟他们人数不多,如果明朝的子孙们联合起来对付清军,在人数上也是拼不过的。而且清朝政府很担心民间反清复明的组织会以明朝子孙名义起兵造反,这样造反不仅师出有名,也可以得到百姓们的支持,到了那个时候清朝自然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在清朝时期,只要发现有明朝后裔,都是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清军屠戮殆尽。不知老朱在九泉之下作何感想呢?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看下一百万人口是多大的数字,本人所在的小县城全部人口加起来才九十万左右,一百万人口在现代相当于一个很大的县城。


如果清朝把朱元璋近一百万的后代子孙(一个县城的人口)全部赶尽杀绝,那也太惨无人道了。所以说清军杀掉朱元璋代子孙百万人口,有点夸大其词。


既然朱元璋的子孙数量已经上百万了,完全可以组建一支规模巨大的军队和清军还有李自成的起义军正面交锋,就算是输了,百万人数也够敌人清剿折腾一段时间,况且近百万人口之多,分散在全国的不同的地区,想要一个不留有点太难了。


明朝朱性后代子孙数量真的多达百万人口,那朝廷将面临多大的财政压力,这不是人口红利,是朝廷的蛀虫,不用外敌侵入,内部根基也被腐蚀完败了。



为何说朱元璋后代子孙人群数量庞大呢?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的思想就是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一个家族只有人员数量足够庞大,才不容易被他人欺负,“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那个时代的至理名言。这点布衣天子朱元璋是深有体会,他成功的道路上就离不开像徐达等兄弟的帮助。


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为了能够让自己拿命换来的江山固若金汤,就在生育后代上面大做文章,并对皇子皇孙实行了生孩子奖励制度,只要给皇室生下男孩,这位皇室后裔不需要任何的工作,就可以从国库当中领俸禄,到了适婚的年龄,还给拨款结婚。就这样周而复始延续下去,而朱元璋的后代也呈几何倍增的速度越来越多,毕竟比起挣军功的荣誉,还是生孩子来钱更容易些。



生下那么多孩子,怎么知道是不是朱元璋嫡系后代呢?于是聪明的老朱就想起了用元素周期表的形式为子孙起名字,这也叫论资排辈,这样一来是不是朱家的人就容易区分。


为何清朝政府一定要对朱元璋后代赶尽杀绝呢?


都知道清朝是外族入主中原,取得了政权。但是,除了打仗,满族的文化和发展历史,那点都比不汉族。当时很多前明人事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鼓动人心。开始对于这样的民间起义,清朝也是采取围剿的态度。为了彻底杜绝这类事件,清朝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明里暗里加大对朱元璋后代的排查清剿,这也使得很多朱元璋后代被逼隐姓埋名得以生存。



后来为了收服汉人心,稳定天下,从康熙朝开始提倡满汉一家亲,让汉族的人才为朝廷所用,为此康熙几次亲自祭奠明朝的始祖朱元璋。


微风之语


杀掉朱元璋的子孙,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起义的时候。当时李自成起义杀掉了很多皇族子孙。西到山西的时候,据说杀掉了将近有100万左右的朱氏子孙。起义军到朱元璋的后代,不管是投不投降,一律被杀掉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了明朝。朱元璋自己是从苦日子过来的,要保证他的子孙后代以后生活的富裕。他制定了多针对皇室子孙非常优待的政策

  • 一俸禄高

不然他当时给他的子孙工资特别高,亲王的工资是最高官位的7倍工资。

  • 二,赏赐多

经常会给王室子孙很多的赏赐,包括还会赏赐土地。

  • 三,皇室子孙生活消费,不需要自己掏钱,皇家出

明朝朱元璋那个时候特别优待自己的子孙,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这生活不需要自己掏钱,都是朝廷供的。随着朱氏子孙队伍越来越壮大。加上王氏子孙的花费都是非常巨大。朝廷所供给的费用就越来越多。钱从哪里出,还不是最后从老百姓那里出。这样老百姓手里的钱就越来越少,最后可能连温饱都是个问题。这也是明朝慢慢衰落的一个原因。

  • 四,王室子孙垄断了挣钱的挣行业

王室子孙基本上是在各地垄断了最挣钱的行业。大多的银钱都进入了王室子孙的腰包。这个就造成了,王室子孙越来越富有 ,明朝的百姓越来越贫穷。当百姓越来越贫穷的时候,甚至吃不上饭的时候,这个时候再加上当权统治者没有很好的协调好,这样下去肯定慢慢的会有起义军,也是当时的朝廷逼着老百姓反的。

  • 五,王室子孙的封地越来越多

在明朝中期,很多的土地都赏赐了给王氏子孙。赏赐的都是非常好的土地。老百姓一没钱,二没地。慢慢的下去,这没法生活。

清朝初期为了显示自己的大度,给朱氏子孙的俘虏们安排了一些官位。

两个皇朝的更替,清政府不可能真心的接纳朱氏子孙。也只不过是表面上显得非常优待朱家的子孙。在背地里也是对他们敲打一番。他们安分守己,别整什么幺蛾子。要的也是怕他们在造反,把他们安排在眼皮子底下,好监视他们,也好显得清王朝的大度。

当然清朝也没有在表面上大肆诛杀朱家子孙。皇朝的更替是在所难免。朱元璋对子孙后代被大肆诛杀的事情,说明有时候太过于优待自己的子孙,反而不是好事。


青史汇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老朱家开创的大明王朝,绵延小三百年,这时间搁到一般人身上确实长,但他也不足以繁衍出上百万人口,所以题主夸张了啊!

当然没有上百万,但几十万还是有的。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们会好奇:“几十万?这也了不得了,朱元璋一个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要说这事,还得从老朱小时候说起,而且咱把这事交代清楚了,也能为题主的事打个底。

朱元璋

朱元璋这三字是后来起的,最开始的时候他的名字叫朱重八。没办法搁过去,也就是元末的时候,平头老百姓,家里边要钱没钱的,起个名字也不讲究这个。

这富贵人家才讲究个排行论字的,一般人都是以数字代替,生他的时候父亲的年龄,或者母亲的年龄,再不济父亲和母亲的年龄相加。就那会您要是翻元朝那户籍账册,就会惊奇的发现,这压根就像一账簿,根本就不是啥户籍,里边全是数字。

所以朱元璋这数字应该是朱八八,这不俩数字重叠了吗?这就叫成了朱重八。

咋说呢?朱元璋这家庭环境他就不行,老父亲就是一佃农,家里边连一亩地都没有,全靠着给地主刘德种地,养家糊口。

老朱这一出生,他老爹朱五四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家里边又添了一张吃饭的嘴。

可谁能想,老朱多年后打下的土地,他老爹就算种一辈子,这都种不完啊!只是很可惜的是,朱五四没有等到这一天。

咋说呢?老朱童年的经历,也为他之后打造出几十万子孙有着莫大的关系。那段经历虽然铸就了老朱一统天下的一身铁胆,但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孙再来一遍这样的经历。

大家伙也知道老朱打小,能遛弯的时候,就开始给刘德家里边放牛。

等到再大一点的时候,家乡这块遇到了罕见的大灾,地里边颗粒无收啊!元朝皇帝拨下来的救灾粮,被上边的层层盘剥,到了老百姓的手里边,就剩下一堆谷子壳。

初六老爹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大哥的儿子饿死,二十二老妈没了。

一家大小一个月就没了,这谁受得了,大家伙都没有挨过饿。饿急了眼都是绿的。

老朱最后好不容易到父母坟头边上的皇觉寺做了五十来天的和尚,这才吃了几口饱饭,回头就被寺庙里的和尚给赶出去化缘去了,一化就是三年,这过程和那乞丐也差不离了。

就这经历,放眼咱大华夏四百多位皇帝,有那个经历过的?压根就没有,所以老朱对社会的最底层了解的最为彻底,从而导致他特别的痛恨那帮子贪官,如果元朝贪官少点,他的父母也不会饿死不是。

所以老朱对待官员的贪墨,那下手绝对不会手软。

那么对待自己个子孙,为了不让子孙走上自己的老路,给子孙后代也弄了不少的福利。

有工资,结婚还有拨款等等。

那么基础条件都具备了,繁衍后代这就成了主流,让老朱也没有想到小三百年下来,几十万姓朱的这就有了,毕竟打老朱这开始他就有二十六个儿子。

后来的事

当然老朱忘记了一句古训,子孙自有子孙福,莫为子孙做远忧,他这项政策也导致一些落魄的老朱家子孙,都没法子依靠双手去为自己弄点殷实的家底。

老朱有想到的,也有没有想到的,毕竟人吗?就不可能把这世上所有的事都能琢磨明白,老天爷他也不让啊。

朱元璋吃了起名字的亏,他还给自己的儿孙准备好了各个辈分的名字。

二十六个儿子,每一个儿子都能拿到一个辈分表,这头一个字是朱,这第二个字老朱都给安排的妥妥当当的,而且最后一个字老朱还怕出了岔子,还做了一番规定。

最后一个字的偏旁依次取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循环使用。

结果老朱家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后来这就开始取用生僻字来做最后一个字,到了最后都没法子,干脆自己个造字。

你都不知道,后来这化学那周期表传到咱国家,负责翻译的老先生翻译过来的元素既要符合国际要求,毕竟要接轨吗?还要有咱大华夏的文字习惯,一瞅这方块字就算不认得,也差不离能知道这元素是干嘛的?

把个老爷子好悬没愁坏了,最终老朱家的家谱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所以从这方面咱也能瞅出来,老朱的后人确实是多。

那么清朝时期为何一个不留呢?

其实谈不上一个不留,毕竟老朱家的后人那么多,只是清朝的时候,只要确定是老朱家的人,杀,那是没跑的。

那么杀老朱家的人,不仅有清朝,还有李自成这所谓的闯王。

就那个迎闯王不纳粮的,咋说呢?李自成这充其量就是将军的料,也做不了啥皇帝,本身连个根据地都没有,打下一座城,就吃空一座城,这持续不了多久。

那么在这些个攻城中,他自己也杀了不少的皇室成员,那最著名的福禄宴,把那个肥胖的都走不了路的福王搁锅里边和鹿肉一块炖了。

说道这里,有人说后期,他也有经营自己的地盘。这话也对,是有这么个动作,但也仅仅是个动作,他都等不急这这动作下达之后,贯彻执行一年的功夫,就着急忙慌的跑到了北京城下边。

结果遇到了崇祯找的,打小就有神童美誉的张缙彦,让这主做了自己个兵部尚书。就这货不仅阻止各地勤王,而且当李自成到了地就亲自给开城门,那膝盖软的啪啪的。

后来瞅着李自成不行,要打劫北京城官员,不亏为神童,这就看出了苗头,转头就跑了,后来顶着兵部尚书的头衔,又给清朝跪下了。

哎!这历经多少年都没被打下来的城池,就这么被李自成给占了。

崇祯这么一死,后来的南明,又陷入了内讧,这事提起来就怄气。

最后南明皇帝,被脑瓜后边长了不知道有多少反骨的吴三桂,用弓弦活活勒死了,这大明王朝算是灭亡了,就剩下台湾一支了。

这是史料上记载的,咋说呢?老朱家的后人可不止皇室,他还有很多其他的旁支,当然这些个旁支要是一直往上数的话,这都能够攀到老朱那二十六个儿子当中的一个。

所以留下来的后人还真不少。

那么清朝统治者是怎么对待这些老朱家的人呢?咋说呢?清朝能够入驻中原,这就是个捡了个天大的便宜,毕竟这天下是明朝投降过来,如吴三桂之流打下来的。

要不然清朝凭啥给你吴三桂一个异姓王的爵位,而且每年大半税收都给你吴三桂,还让朝堂出现个西选官员和清朝正儿八经的入选官员平起平坐,后来干脆还高一头,就俩字——凭啥?

这绝对不是因为你吴三桂长的好看,是因为你有这实力。

那么好端端的说着老朱家的事,咋就说道了吴三桂呢?很简单,因为清朝满人入驻中原之后,这天下压根就不太平,根本就没有进入到一个大一统王朝开朝之后稳定的局面。

借着老朱家名头起事的,那多如牛毛啊!别的不说,就说那朱三太子,就这四个字这牵扯了清朝几个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三个皇帝和这朱三太子过过招,问题是每次这名字是一样,但人都不一样,甚至于有时候,突然之间就能冒出俩朱三太子,让人根本就闹不明白,这到底谁是真的谁是假的。

这事弄的比较尴尬了。

所以后来康熙为嘛要去明十三陵,还去修缮明十三陵,原因就是他想告诉大家,清朝取的是李自成的天下,这大明王朝的灭亡和清朝没有一丢丢的关系。

当然如果遇到了老朱家的后人,这另算,直接杀了这都算是小事,毕竟总是有人借住老朱家的名声闹事不是。

后来康熙还真就抓住了崇祯的一个直系后裔,经过认定之后,康熙也不客气直接从老的到小的一个都没留全砍了。

所以给明十三陵扫墓是一回事,杀老朱家的后人是另外一回事,这两件事没啥直接的关系。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其实朱元璋的子孙从明初的几十人到明末,达到百万人这个数据不靠谱,但至少几十万人是有的,比较靠谱的记录是60多万人。之所以到后来的几十万人,也是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的。

朱元璋的逻辑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都是小农出身,所以天下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自家的农田,他非常爱护自己的家人,给了每个儿子一块田地,只不过处于自家大庄园的边缘地带,要他们在那里一边种田,一边保卫整个“朱家庄园“。

他非常希望这样的体系能一直维持下去,以至于千秋万代,子子孙孙多子多福,儿孙满堂就是他最大的幸福。为了子孙的幸福他可以说是操碎了心,但凡存在他认为会威胁到子孙利益的存在,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消灭掉,如明初的胡惟庸、蓝玉案。

但实际上,却事与愿违。

从分封到统一

朱元璋和刘邦一样,在开国的时候都采取了分封的方式。稍微不同的地方在于,刘邦分封的除了自己的儿子,还有兄弟侄子,封为同姓王。而朱元璋分封的都是自己的儿子为王。

但是这种分封必然会引发战争,汉朝时期引发过七国之乱,在明朝则是靖难之役,以及后面的宁王造反南昌造反事件等。其实这点也很好理解,因为在帝国内,按照统治来说是中央力量最大,地方藩王次之,在中央能够控制地方这种分封可以维持下去。但问题在于,中央的力量会衰弱,地方的势力也会增长,一增一减,就会出现力量对比的反转。作为中央地位的皇帝,地方藩王拥兵自重始终是他们的隐患,对此他们最后还是要除掉的,尤其是在建文帝时代,北方的朱棣和宁王朱权拥兵太重,完全可以控制一方,中央拿那里没办法。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秦朝之前,我国分封制可以长期存在,但是秦朝之后,分封制存在时间很短暂,根本原因就在于体系完全不同。秦朝之前的分封,比如一个大的诸侯封了一个省,然后大诸侯还要分封他的大夫,把市分封给大夫,大夫之下继续分封,大夫把自己掌控的县分封给他的属下,他的属下甚至还会继续分封,把自己掌控的乡镇分封给他的属下,最后甚至分封到村。

说白了,在这种体制下,如果一个诸侯要造天子的反,那么他首先还要问手下的大夫们愿不愿意,而他的大夫们还要看手下的家臣愿不愿意,家臣们下面恐怕还有家臣,还要看那些人愿不愿意。

所以在秦朝之前的分封制,动员能力不强,虽然天子动员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诸侯的动员能力也被极大地限制了,所以长期以来诸侯的势力威胁不到天子,体系也就能长期存在。

而秦朝之后是郡县制,也就是地方官全部由中央任命,在刘邦和朱元璋时代的分封就变了味了,比如皇帝分封藩王到省,然后这个省内的所有官员都是这个藩王任命的,对于这个省来说,藩王直接任命辖区内的各级官员,他要造反,下面的官员如果不敢跟随,他可以直接罢免那个官员,甚至杀了那个官员,所以汉朝和明朝分封的藩王,是可以直接造反,而且动员能力非常强大的。

藩王可以动员辖区内的全部力量,而不是秦朝之前的诸侯,对掌控区域内的动员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这种分封制下,往往维持不了多少年,地方藩王的实力就会对中央造成实质性的威胁,这种威胁一旦产生,中央就必须要削藩,否则迟早中央会被地方推翻。

所以我们也看到了,刘邦死后没多少年就出现了七国之乱,朱元璋死后没多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

不能造反就只能造人了

在经过了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成功上位,他上位之后要做的,也还是之前建文帝做的,那就是削藩。

除了削藩,把全国的大权都归到中央,他还规定了藩王只能停留在自己的封地内,没事不得进京。当时的藩王要进京是极难的,甚至很多藩王的母亲死了,要回京城拜祭都不被允许。

但是当藩王有一点好,就是待遇好,只要不搞政治上的事,其他的事情朝廷都不管。于是到了后来,藩王们就只有造人这一个乐趣了。于是众藩王开始纳妾,基本上就呆在自己的府邸内,每天从早到晚地造人,第一代往往就造了几十人,然后第二代就是几百人,如此成几何的增长,到了明末自然就到了几十万人了。

而一个几十万人的庞大的皇族系统,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基本上也把国家给吃空了。

明朝皇室的屠杀

可以这样说,到了晚明的时候,基本上几十万朱家皇室人员都成了一只只待宰的猪,一方面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在不断地诛杀朱家人,另一方面,清朝也对朱家人非常地残忍,基本只要是知道了的都不会留活口。

农民起义对朱家人的屠杀,典型的就是福王,在李自成攻下福王朱常洵所在的洛阳后,直接把朱常洵煮了吃掉了。

清朝对明朝皇室能残忍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崇祯的五子朱慈焕,在明末躲过了战乱,一直活到了清朝的康熙四十七年,那个时候已经75岁了,早已改名换姓,到了晚年也儿孙满堂,对清朝已经完全没有威胁了。但就是这种情况,被康熙污蔑为冒充明朝皇室,并且被满门抄斩。

其实在明末清初的那段时间里,朱家皇室成员基本都是人见人杀的对象,最终能存活下来的,恐怕少之又少。


老威观史


1924年,溥仪尚且还在紫禁城之中,他曾经将雍正所封的延恩侯的后人朱煜勋招过来见了一次面,溥仪还叫人给他拍了张照片。朱煜勋是明朝皇室后裔之一,也是清初满清统治者大屠杀之时残留下来的一脉。这次奇特的会面之后不久,溥仪就被赶出了紫禁城。

朱家宗室的悲剧,不仅仅是满清统治者造成的,最开始埋下隐患的其实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从一个农民的儿子坐上了龙椅,其中的艰辛无人能体会。因为瘟疫,年幼的朱元璋父母、兄长在半个月之内相继离世,朱元璋和兄弟将父母埋葬了之后,过了一段非常艰苦的生活。因为经历过那种吃人剩饭,被人随意打发的毫无尊严的乞讨生活,所以当朱元璋登基之后,坚决不愿让朱家的任何子孙后代吃苦。

朱元璋定下了一套规矩——只要是朱家的子孙后代,一生下来就可以领抚养费,他们有自己的封地,免除徭役赋税,虽然可能一辈子只能圈在封地之中不得随意外出,但这种饭来张口的惬意生活,让他们无所事事,只得加紧造人。朱元璋刚开始只封了24个藩王,明朝初年养这些藩王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嘉靖帝曾经做过一次宗室的人口统计,那时候已经有28840人,有封爵的皇室后代有1851位。按照人口30年翻一倍的规律,按照人口专家推算,到了明末,朱姓宗室已经差不多有百万人之众。这些宗室们给明朝的财政来到了深重的负担,而且他们大多仗着自己皇亲国戚的身份,在封地之内强取豪夺,兼并土地,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他们成了明朝失控的定时炸弹。

李自成起义后,曾经对朱姓宗族进行大肆屠戮,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在山西一地,李自成就杀了万人以上。后来满清入关,因为是少数民族掌权,他们对于明朝宗室的存在十分敏感,对于宗室男丁几乎是赶尽杀绝。其实这个也很好理解,朝代更替,一定会出现大规模的屠杀。而明朝作为汉民族政权,在汉民族群众心中的认同感还是很高的,为了坐稳江山,满清统治者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朱氏子孙。

不过,凤阳朱氏也不是一个不留。除了死在战场上和被残忍屠杀的宗室子弟,也有在灾难之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在国破家亡之时,他们改名换姓,隐居在民间,以求自己和家人的安宁。比如宁藩宗室八大山人,他出家当了和尚,将明亡的日期以花押的形式隐藏在他的画之中,说明他没有一刻忘记过国破家亡的惨剧。台湾被清军攻破之后,朱术桂自杀殉国。他没有后人,养子朱俨珍并没有被赶尽杀绝,而是被清政府圈在河南开封府杞县看管着,后来时代居住在此。

其实到康熙年间,满清政权稳定之后,康熙曾经放松了对朱家子孙的迫害。康熙七年,年轻的康熙帝下了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即便如此,那些隐居乡野的朱氏遗族们依旧保持警惕。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出于拉拢人心的目的,在南巡南京之时,祭拜了明孝陵,下令地方官员求访流落民间的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只是因为对满清的恐惧,这些明朝后裔一个都没有出现,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

清朝皇室对朱元璋子孙从赶尽杀绝到利用他们笼络人心,一直到了雍正二年,雍正帝找到了明朝宗室后裔朱之琏,将他封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袭,明孝陵的春秋祀事交给了这支血脉。雍正赐给他们几十亩祭田,说白了也就是守陵人。自从雍正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明朝后裔终于结束了逃亡的生活。


半醉话史


由明入清之际,社会动荡,矛盾尖锐,有关的史料要么空白,要么纷杂不一,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给后人附会想象的空间。在众多的说辞中,有一种说法流传很广,那就是明末朱元璋的子孙后代已经上百万人了,清廷对他们实行了全盘清除的政策,几乎一个不留。

事实真是如此吗?

明朝肇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出身布衣,骨子里有着朴素的思想,那就是鼓励生育,多子多福。朱元璋以身示范,先后生育26个儿子(实际上存活下来的只有24个)、16个女儿。同时,朱元璋鼓励子女多生后代,这为皇室宗亲数量的激增埋下了伏笔。

明初,实行藩王制度。24个儿子全部就藩建国,这就是所谓的亲王。亲王的下一代,嫡长子一般承袭王位,其余为郡王,而郡王的下一代则又被“稀释”,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余封为镇国将军,其后等级一直降低,直至奉国中尉。这是儿子这条线。女儿呢?一般而言,皇女为公主,数量可数;亲王之女为郡主,郡王女为县主,然后郡君、县君、乡君,数量比较多。如果在算上他们的夫婿和子女,数量更是难以计算。这是女儿这条线。

由于以上两条线的存在,明朝宗藩人数增长速度惊人。朱元璋“初封亲郡王、将军四十九位”,宗亲人数不足六十人,到了永乐年间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到了嘉靖年间近两万人,隆庆年间“属籍者四万”,万历年间则达到八万之巨(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明朝的宗藩人数几乎每隔三十年左右就要增加一倍(《徐文定文集·处置宗禄查核边饷议》徐光启曾如是推算),那么到明朝末年,宗藩人数应有十多万的规模。这个体量,在历史学家吴晗那里也得到佐证。

可见,明朝末年,皇族宗室人口应该有十几万的规模,说其有百万之巨则不无夸大的成分。

伴随着明朝的灭亡,这些皇室宗亲的命运也变得晦暗不明起来。

他们首先遭遇的是农民起义军。皇族享有诸多特权,而且常常和官僚勾结在一起,这为农民军所痛恨。农民军每到一处首先做的就是搜杀“皇族”。在北方,崇祯十四年,李自成军攻破洛阳,福王朱常洵被煮;崇祯十六年,“西河王等三百余人遇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崇祯十七年,代王朱传火齐以下的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害……在南方,张献忠则“一日不杀人,辄悒悒不乐。”他直接对皇室宗亲大开杀戒,“荣王(朱慈炤)宗室殆尽”,蜀王朱至澎更是全宗被灭,瑞王朱常浩“被执,遇害”……

据统计,从崇祯十四年起,到崇祯皇帝自缢而死,有福王、代王、蜀王等十几个皇族宗亲被屠戮殆尽。这部分数量有多少,我们无从知晓,但大部分皇族宗亲应该被处死了。

其次是清廷。对于明朝皇室宗亲,清廷大肆杀戮明朝宗室,无论是郡王还是其家属,都无一例外地遭到诛杀。根据历史研究者白新良、赵秉忠的统计,在顺治三年后的六年时间里,死于满清屠刀下的,有名号的郡王就达50多人,如果再算上家属、亲戚,数量应该有万人之多。

经过以上两轮的清洗,明朝皇族主体基本上屠戮殆尽了。当然,也有一部分在战乱中,藏匿民间,下落成谜,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